清風爽爽開心扉
————魏源故居瞻觀與聯想
文/ 堂 棠
初夏時節(jié),暖風送香,欣喜歡愉之時,我們一行二十余人坐著中巴來到隆回縣司馬鎮(zhèn)學堂灣村一座獨立的庭院前寬闊的水泥地坪上,下了車,走近這座孤獨的清代古建筑。黑漆的槽門右側青磚墻壁上嵌著一條大理石,上書:“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槽門上“魏源故居”四個字赫然入目。槽門上書寫魏源所作的沙洲故居對聯:沙洲回碧水,朗月照金潭。據說此聯是魏源二十一歲時(1814年)所作。沙洲,即魏源故居所在地。金水河自北而南,從故居門前經過,迂曲回環(huán),在故居宅基處形成一個沙洲,形似停泊在河邊的船只,故又稱船形地。
金潭,地名,魏源故居所在地的總稱,原有金潭鄉(xiāng),亦為金水河中段水深處的小地名,以盛產黃金得名。潭水清澈,每當月朗星稀的夜晚,月影倒映,景致迷人,有“潭灣新月”之雅稱,系金潭十二景之一。
據介紹,清乾隆五十九年三月二十四日(1794年4月23日),魏源生于湖南邵陽縣金潭(今邵陽市隆回縣司門前鎮(zhèn))。魏源七歲從塾師劉之綱、魏輔邦讀經學史,??嘧x至深夜。九歲赴縣城應童子試,考官指著畫有“太極圖”的茶杯提出“杯中含太極”囑對。魏源摸著懷中二麥餅對曰:“腹內孕乾坤”??梢娢涸茨晟僦畷r就有心懷乾坤,放眼世界的宏大理想了。
遙想當年,魏源的故鄉(xiāng)金潭沙洲上,碧水回環(huán),朗月高照,鳥語花香,漁歌唱晚,真是其樂融融,美不勝收。如今,金水河早已改道,從故居后50米外流過,“沙洲回碧水”的美景雖已不存,但每當人們品味、研磨著魏源所題的這副對聯時,對魏源這位偉大的思想家與詩人的親切和敬仰之情便不禁油然而生。我們走進院內房屋,一間一間逐間參觀,閱讀標牌上的文字介紹,想想照片中逝去的歲月,思索每處楹聯的思想內涵,了解魏源家庭及其身世,不少人還用手機拍照或攝像,留存資料以作備用。有的人來到魏源曾經讀書坐過的座位上,捧著書,若有其事地品賞,讓人用手機定格難得的瞬間,以作紀念。
故居是典型的清代普通民居住宅,五棟房屋,三縱兩橫純木結構,前后兩院落在這中秋季節(jié),有芳草鋪地,桂子飄香……正屋廳堂大門有對聯——
宦跡游蹤,萬里河山海國志;文章經濟,一家著述古微堂。
這副對聯是對魏源人生成就的總結,所謂蓋棺論定是也。魏老先生一生混跡官場卻不得志,道光二十四年,他參加禮部會試,中第十九名貢士,由于當事者說他的試卷不工整,第二年補行殿試成進士,同年八月分發(fā)江蘇,任東臺縣知縣。道光二十七年入江蘇巡撫陸建瀛幕,旋任高郵州知州。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魏源堅決主張抗戰(zhàn),當時他在浙東沿海,隨后加入署兩江總督裕謙的幕府,參與籌劃浙江前線的抗英斗爭。他的《圣武記》,記述了清王朝前期的一些重大軍事活動,企圖以此激勵清朝統(tǒng)治者振興武備,抵抗外來的侵略。鴉片戰(zhàn)爭失敗,他悲憤至極,從而認識到“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而欲“知夷情必(先)知夷形”。還在戰(zhàn)爭進行時,他就曾到寧波親詢英俘安突德,據其口供寫成《英吉利小記》,以后,他又受林則徐的囑托,編撰了一部劃時代的世界百科全書《海國圖志》。魏源是我國近代史上杰出的愛國主義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被譽為戊戌維新的先驅。他生前遭遇坎坷,但其思想觀點卻影響巨大而深遠。魏源一生為國家改革而呼號,著書數十部,《海國圖志》、《圣武記》、《古微堂記》、《詩古堂》,都是不朽之作。其中《古微堂集》,為撰別集,共十卷,分內、外兩集:內集為《默觚》三卷,外集錄有序、記、議論等七卷,是魏源思想的全面體現。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1841年8月,魏源在鎮(zhèn)江與被革職的林則徐相遇,兩人徹夜長談。魏源受林則徐囑托,立志編寫一部激勵世人、反對外來侵略的著作。他以林則徐主持編譯的《四洲志》為基礎,廣泛搜集資料,編寫成《海國圖志》50卷。此后,他對《海國圖志》一再增補,[1]1847年刻本擴為60卷,1852年(咸豐二年),全書達到100卷。該書敘述世界各國的歷史和地理,并主張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對當時思想界有很大影響。
《海國圖志》是一部劃時代的著作,其“師夷之長技以制夷”命題的提出,打破了傳統(tǒng)的夷夏之辨的文化價值觀,摒棄了“九洲八荒”、“天圓地方”、“天朝中心”的史地觀念,樹立了“五大洲、四大洋”的新的世界史地知識,傳播了近代自然科學知識以及別種文化樣式、社會制度、風土人情,拓寬了國人的視野,開辟了近代中國向西方學習的時代新風氣。
故居正廳楹柱之上的對聯是:讀古人書,求修身道;友天下士,謀救時方。此聯亦系魏公二十一歲時所作。
讀古人書,指讀古代圣賢安邦治國的經典著作。魏源一生有兩大愛好,一是讀書,二是寫書。他把“讀古人書”作為正廳楹聯的出句,可見其對書之愛。魏源的好友龔自珍曾贈他一聯曰“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宗一代典,成一家言”,正是對魏源愛讀書、愛寫書的生動寫照。
求修身道,尋求修養(yǎng)心身的道路、道理和方法。修身,指自身道德品質的修養(yǎng)和學問上的造詣。儒家的讀書宗旨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是讀書的最低目標,由此循序而漸進,達到治國平天下的境界。
友天下士,廣結天下賢能的士人為朋友。據李柏榮所著《魏源師友記》記載,魏源一生中結交的朋友甚多,其中交往甚篤者達250余人,如林則徐、陶澍、胡墨莊、姚鏡塘、龔自珍、何紹基等當時的名宦和著名學者與鄉(xiāng)賢,都是魏源的好友和座上賓,真正實現了“友天下士”的夙志。
謀救時方,尋謀挽救時局的方略。這是魏源“讀古人書,求修身道,友天下士”的真正目標。魏源撰寫該聯時,正值乾嘉苗民起義、山東天理教與陜西饑民起事及英國鴉片源源不斷地輸入中國之際。面對國家與民族危亡的險勢,年輕的魏源心急如焚,立下了“謀救時方”的雄心壯志。他后來所編著的《海國圖志》、《圣武記》、《明代食兵二政錄》、《皇朝經世文編》等,都是為“謀救時方”而作的鴻篇巨著。綜其一生,正是為“謀救時方”而奮斗不息。他發(fā)出的“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吶喊,震聾發(fā)聵,震醒了無數志士仁人為民族和國家的存亡而奔走呼號,前赴后繼。
魏源矢志不渝,奮斗不息的一生,為人敬仰,專家學者評價極高。岳麓書社原社長、編審、船山書社副社長夏劍欽曾擔任《魏源全集》主編,在他看來,“中國近代史上民族覺醒第一人就是魏源”。
夏劍欽以《魏源愛國思想的三次飛躍》為題,深入剖析了魏源愛國思想形成的時代背景。他認為,在編成《皇朝經世文編》后,面對鴉片戰(zhàn)爭的失敗,魏源積感憤發(fā),著《圣武記》《海國圖志》,倡改革、醫(yī)國病。魏源經歷崇尚實學、倡導改革和師夷長技的三次思想飛躍,成為“民族之先覺,命世之大賢”,使古老而封閉的中國,逐步開啟“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時代新風,民族逐步覺醒。他評價道:“魏源是一位偉大愛國思想家,從親歷抗戰(zhàn)實踐,用痛苦思索換來的民族覺醒。他是從清朝由盛轉衰開始率先覺醒起,就不斷思索、不斷謀求救國良方,三次開啟學術新風,使國人逐步覺醒的愛國主義啟蒙思想家?!?/p>
著名學者、外交學院原黨委書記、常務副院長袁南生評價說“湖南出了中國第一個外交思想家,那個人就是魏源?!彼浴皫熞拈L技不僅僅以制夷”為題,結合自己豐富的外交實踐,暢談魏源思想與外交領域的交點,特別指出:魏源“悉夷”、“攻夷”、“款夷”和“師夷”的戰(zhàn)略目的是要“制夷”,最大限度地維護國家和民族的利益。魏源提出的“以夷款夷”,便是互利共贏,這也是外交學術界經濟外交的先聲。袁南生又指出說:“洞悉夷情”,全面認識、了解世界形勢是魏源外交思想的基礎。他把“悉夷”作為“制夷”的先決條件,把了解世界作為對外戰(zhàn)略提出?!耙陨械摹计潯瘜ㄔO社會主義新農村就有啟示;義烏小商品、韓國泡菜暢銷全球也是‘以夷款夷’的成功例子。”他認為,當下中國的“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要站在“悉夷”的高處、想在“師夷”的大處、干在“款夷”的實處,以世界眼光、國際思維看待當下的鄉(xiāng)村振興。
如此看來,魏源的以卓越的創(chuàng)見澤披后世,其影響其作用不可估量,所以參觀魏源故居,了解魏源,從而敬仰先賢,激發(fā)斗志,積極投身筑夢中華的偉大事業(yè)之中,其意義也是不可估量的。
參觀魏源故居所睹所聞,不禁聯想翩翩,特作《鷓鴣天·詠魏源》以述懷:
名號良圖字漢生,魏源中外早蜚聲。咳珠唾玉提清悟,著述為文振國興。 追逐夢,勇前行。先賢愿景必將成。破關克險無須畏,捷報頻傳四海驚。
(癸卯孟夏撰寫,文中部分內容源自相關資料)

5月14日武岡市作家協(xié)會二十余人參觀魏源故居 圖從左至右
蘇九皇 戴小軍 林日新 堂 棠 李葉華 胡學政

堂 棠在進門

林日新房中留影

夏太鋒留影

潘澤彪留影

蘇九皇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