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聽到見到的關于廟的信息很少,見到的廟也很少。離家最近的是春光的冷水廟,廟不大,旁邊有一眼很清澈的水井。稍遠一點的如白齊廟,南天廟,我去過的,沒見到廟宇。城里有高廟,辦成了東方紅小學。見到稍具規(guī)模的要數(shù)九江廟和文廟了,但那時不對外開放。小孩子好奇,爬上墻頭,到處冷冷清清,從沒見有香火繚繞的跡象。
人們恢復廟宇是在改革開放后,上世紀九十年代如雨后春筍,至二千年初走向鼎盛。
至于廟戲,筆者從上世紀九十年代才接觸到。鄰村有位大爺八十大壽,自己提出不辦生日宴,邀請全村六十歲以上的老人去廟里看戲,每天一場,三天三場,一時在附近出了名。那時請一場戲大概三百多元,三場要一千多元呢!
那時村里有個比我大幾歲的小伙專唱廟戲,后來和唱廟戲的妹子結了婚,兩人在一起生活了將近二十年。當與他同齡的男女都搬進了高樓大廈,他們的婚姻崩潰了。女方撇下子女,跟了一個比自己大二十來歲的退休干部走了。男方無心繼續(xù)唱戲,可又無其它謀生技藝,整日借酒澆愁,三年后才鼓起勇氣跟人學干泥瓦工,又過了兩年,請廟戲的多了,便又丟下磚刀回了老本行。
廟戲多為京劇、祁劇、黃梅戲、花鼓戲、儺戲、絲弦等。小時候生產隊組織看祁劇,那是我?guī)讱q時的事,京劇 、黃梅戲、花鼓戲則是從電影電視才見到。至于儺戲和絲弦我不懂,據(jù)說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
現(xiàn)時看廟戲的,幾乎都是七十歲以上的老人。七十歲以下的只有少數(shù)燒香拜佛的女性,更年輕的人是不看廟戲的。所以作為寺院文化的廟戲,面臨斷層甚至失傳的危險。這不知是不是改革開放引進西方文化的后果。
看廟戲的老年人,多是家中沒有負擔的人,但多是迷茫和孤獨之人,他們被后代的工作和冷漠疏遠,在廟戲和看廟戲的人的寒喧中尋找溫暖和人生的真諦,是被社會文化忽視的群體,盡管他們中大多數(shù)人得到了最基本的生活保障。
附圖為翠云三圣廟廟戲場景。
廟戲 :老年人的精神寄托(圖片1)
廟戲 :老年人的精神寄托(圖片2)
廟戲 :老年人的精神寄托(圖片3)
廟戲 :老年人的精神寄托(圖片4)
廟戲 :老年人的精神寄托(圖片5)
廟戲 :老年人的精神寄托(圖片6)
免責聲明: 本文內容來源于王業(yè)春 ,不代表本平臺的觀點和立場。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注冊用戶自發(fā)貢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武岡人網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不擁有其著作權,亦不承擔相應法律責任。如果您發(fā)現(xiàn)本站中有涉嫌抄襲的內容,請通過郵箱(admin@4305.cn)進行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