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 志 拾 遺】
周 儀 周 湛 籍 考
( 周躍華2006年9月18日)
邵陽市志(1993年版)載:周儀,字我光,北宋武崗縣紫陽鄉(xiāng)(今邵陽縣塘田市、塘渡口一帶)人,生卒不詳。年少居紫陽山下石室(今塘田市附近)讀書。……宋太宗雍熙二年(985)登梁灝榜進士。累官至諫議大夫,嚴峻剛直,遇事敢言,史稱“嘉佑直臣”。晚年回籍,創(chuàng)辦書院,人稱諫議書院。邵陽縣志(1993年版)載:周湛,字文淵,生卒不詳。塘田市人。宋諫議大夫周儀子,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進士。今讀本周氏族譜,覺譜志有異,簡言如下,凡請專業(yè)人士考證。
邵陽周氏族系繁多,無本地周氏通譜,上述周氏族譜,系指武崗、新寧、邵陽、隆回、洞口等縣周儀后裔應(yīng)森公支系房譜。1992年本房譜完成第七修。譜載周儀、周湛父子為宋時武崗紫陽鄉(xiāng)人,現(xiàn)今新寧馬頭橋鄉(xiāng)(1992年時為洞頭鄉(xiāng)八一村)石洞橋村蔣家院子。周儀父誠公故墟山心寺(又名紫陽書院),在今坪山村,現(xiàn)改建為坪山小學。周儀父誠公、周儀之孫周欽(宋崇寧二年[1104年]進士)等數(shù)座墳塋在山心寺側(cè)對面兩公里處的黃茅嶺(紗帽嶺)八一村周家祖山。
縣志、市志載周氏父子為紫陽鄉(xiāng)人,但彼紫陽非今日之紫陽地名,二者為塘田市人或塘渡口人可能有誤。譜載:北宋時紫陽為武崗縣的二鄉(xiāng)之一。據(jù)周氏六修族譜時(清咸豐八年)記載,清咸豐時石洞橋?qū)偃鍒F,宋時武崗惟設(shè)二鄉(xiāng),一是清道光年時的武崗西面的萬順、龍居、龍廣、及城步的八十八團在宋時這一帶通號武崗儒林鄉(xiāng);二是清道光年時的武崗東面的安東、龍江、長溪、永豐、至白倉及岐山一帶通號紫陽鄉(xiāng)。因此北宋時紫陽鄉(xiāng)的范圍面積已遠遠大于今天一個鄉(xiāng)的面積。北宋武崗之紫陽非今日隆回之紫陽,今隆回也有紫陽,五里牌元里沖也有紗帽嶺,當?shù)厝藲v稱周家祖山,無碑記,多年無人管看,據(jù)修譜人士考證,還在明代時候,孫姓人強而近,周姓人弱而遠,墳山為孫姓所強占,此為儀公后裔澤琛等之墳塋,此離石洞橋120華里,隆回紫陽非儀公之故墟與墳塋地。府、縣志說周氏為今塘田市人或塘渡口人更無依據(jù)可循,應(yīng)只是推測之說。邵陽舊府、縣志載周氏居紫陽鄉(xiāng),同時又居資水之濱,后人推測為塘田市或塘渡口二地就更不足為奇了。就條件論,二地都在古時的紫陽鄉(xiāng),都在資水之濱,同時也為周氏后裔二分支的棲居地,完全與舊志所載吻合。然今新寧馬頭橋北宋時也屬紫陽鄉(xiāng),有小溪流,經(jīng)回龍寺入資江支流夫夷水,從周氏古墟往東越山離夫夷水也不過幾公里,也完全符合舊志記載。
周儀祖孫三代四進士,在古時這較偏遠的邵陽應(yīng)盛極一時,為何他們的故墟后人難以考證,主要是如下原因,據(jù)譜載:周儀后裔(第七代,周欽曾孫)周日方南宋寧崇嘉定時(1208——1225)官至兵部侍郎:“開禧三年,對金戰(zhàn)爭失敗求和……公元1232年彌遠死后,韓派得勢,又罰及朱喜學派成員”?!叭辗焦似侥觊g(1234)忽因坐誣削籍,累及宗族,其家業(yè)田產(chǎn)祖貽廬舍概為他姓”?!罢\公至欽公墳塋及故墟均已被遺棄”?!皯?yīng)申、應(yīng)萬公該因此難外徙”,“日方公受難可與慶元黨案有關(guān)”。該房應(yīng)森公出走云南,后再回遷武崗雙井鋪。因避難隱匿,一支遷隆回六都寨,改姓寧。據(jù)傳,至明朝馬頭橋石洞村村民已全是蔣姓居住,無一周姓人氏,但這院子仍名為周家院子,蔣姓族人一時性起,改村名為蔣家院子,現(xiàn)該村蔣姓人氏也知此傳。由此看出,周儀、周湛父子被后人誤認為塘田市人或塘渡口人就不足為怪了。為進一步佐證,請參閱附后《紫陽書院及其人物》。
附文:
紫陽書院及其人物
周躍華
紫陽書院又名桂莊書院,為宋真宗直臣、諫議大夫周儀為講學而創(chuàng)建,因伴石室而修,初名石室書院。位今新寧縣馬頭橋鄉(xiāng)坪山村周儀故墟——山心寺,坐南朝北(午山子向)。
據(jù)當?shù)刂苁献遄V記載,周氏源流九十八世祖周誠字明三,于唐末五代年間由江西吉安府太和縣圳河江遷武攸紫陽,三傳至儀公。
周儀祖孫三代四進士,當時邵陽、永州都是偏遠之處,被貶之官常到此任職,如柳宗元永州之任,因此當時的紫陽真可謂文人蔚起。周儀之子周湛,周湛的兒子,周朝、周欽皆為進士,至周欽的曾孫周日方官至兵部侍郎。
周儀居紫陽山,山有石室,濱資水。儀少有異稟,博學力行,自入石孔即翠石讀書其中,與一老翁講古道今,自后文思大進,登宋梁灝進士,“宋代邵洲進士自儀公始”。官諫議大夫,拜參政,為宋真宗直臣,后辭官回家建石室書院講學,門徒數(shù)百,湖南名士多受其學。周儀生活清廉,又好施舍,并在其宅下疊修山心、石洞、馬頭三座石橋,今馬頭橋即以其所修之一橋命名。
周湛,周儀之子(儀有二子,小子周淡,武解元,無子嗣),府、縣志有傳。湛,字文淵,生卒年不詳,從小隨做官之父到處遷徙,宋真宗天禧三年以好鄧洲(今河南鄧縣)籍科考,中甲科進士。同年授四川開縣推官,不久回皇帝身邊任秘書(起草文書),后陸續(xù)任四川宜賓市通判、回京任尚書都員外郎、續(xù)任江西贛州市知州、續(xù)任廣州市提點刑獄、續(xù)任洛陽市鹽鐵判官、續(xù)任南昌市轉(zhuǎn)運使、召回京師升戶部尚書、再任四川云陽鹽辦、回京任太常少卿、續(xù)任江淮制置使、續(xù)任襄樊知州、貶河南安陽市(相州)右司諫,病逝于任。湛每到一任,政績顯著,宋史有專傳,舊府、縣志傳詳,不繁言。周湛天資聰慧,同時也習武,文武雙全之士。譜載:“湛公天資強記,吏胥滿前一見,輒識其姓名,為人脫易,少威儀,然善弩弓,雖隔屋亦中的云,宋史有專傳”。湛與夫人卿氏葬回邵地,邁跡塘屋后虎形山(現(xiàn)今何地不詳)。湛有子二:周欽、周朝。
周欽,湛長子,字明思,登宋微宗崇寧二年癸末(1103)進士,欽亦文亦武。任德州刺史未幾金人南犯,欽率師勤王致難。
周朝,字祥光,湛次子,1077年(宋神宗熙寧九年)農(nóng)歷三月初二午時生,原住武崗紫陽石洞橋,幼時聰明好學,年青有為,敢說敢干。23歲奉命回江西收理祖輩產(chǎn)業(yè),勤于農(nóng)事,苦攻經(jīng)史,博學多才,由江西籍于宋崇寧二年1104年登進士,時年28歲。官至戶部尚書,人稱尚書公。當時皇上懦弱,時政混濁,奸臣當?shù)?,志士仁人不順,公性耿直,仰先祖世代為政清廉,高風亮節(jié),故而不樂仕進。于宣和年間(1119年)解甲歸田,偕同宗兄弟五人,自江西徒居湖南上梅(新化)相約逢石下?lián)?,卜居隆回高坪石腳隱居,樂游山水,講學于里誨人攻經(jīng)史必以德行為本,文藝為末。諄諄教導、遺訓后裔:“書可讀,官不可作?!敝艹蚪骷胧?,回鄉(xiāng)又是隱居,故邵陽史志無記。
周望,生卒年不詳,周欽之孫。族譜載:“查宋史載有‘宋靖康年間(1126——1137)官至太常少卿,建炎元年(1127年五月,使河北軍前通問使。建元三年公拜為兩浙荊湖等路宣撫使總兵,守平江。是年十月郭仲威來降,詔加公同知樞密院事,仍守平江。建炎四年二月,金兵游騎至平江,公奔太湖,知府湯東野棄城而遁,烏珠人入城縱火焚掠,死者五十萬人,得脫者十之一二。望屬力抵和金派,因此事大書周望有罰,五月罷衡州居住,六月再貶昭化軍節(jié)度副使,連州安置?!蠟槭逃飞蚺c求之論。累及宗族熊公兄弟八人四散各地。周望有四子:周進、周通、周達、周道兄弟四人,前三人因父坐貶削籍而害歿,惟周道躲隱婆黨邱家幸免于難。后人有洗紫陽書院左手望公墳棺(巳山亥向),觀鐵索拘攣。又載:由于當時望公力抵黃潛善和金,黨派斗爭,奸臣當權(quán),處罰明輕暗重。
周日方,字晦叔,生卒年不詳,周望孫、周欽之曾孫。譜載:日方為南宋寧宗嘉定時,官至兵部侍郎,告致仕,講學桂莊書院,與湖南提刑張聲遠,知軍史彌寧時常來往,俱有詩題刊石……端平年間(1234年)忽坐誣削籍,累及宗族。
從譜記看,周日方在黨派斗爭中是屬主戰(zhàn)一方,史彌寧是南宋大丞相魏王文惠公猶子,少丞相魯公史彌遠之兄,寶慶丙戍來知武崗,重建軍學,補修紫陽書院,與周日方友誼甚密,與大儒朱熹同屬一黨,南宋最著名的道學家、理學代表人物朱熹曾講學紫陽書院。史彌遠(?……1232年,)朱鄞縣(寧波)人,淳熙14年進士,寧宗時,歷任太師右丞相,樞密院史等職。韓侘胄主國政,專權(quán)十四年,宗室趙汝愚,恃制朱喜等攻擊韓竊弄威。韓命右丞相京鏜同知樞密院事何澹等指斥朱熹倡導的理學為偽學,貶逐趙、朱等五十九人,史稱“慶元黨案”,開禧三年,對金戰(zhàn)爭失敗求和,次年因金人欲罰首謀,用史彌遠代相,殺韓首函送于金。遠專權(quán)用事,排斥異已。公元1232年,彌遠死后,韓派得勢,又罰及朱熹學派成員,周日方因此同受排斥。
周日方告歸后,仍于紫陽先祖所居之地,辟為桂莊書院,自稱為桂莊主人,嘉定甲戌中秋張聲遠大書“桂莊”二字磨崖清風峽,同時留題八景,分別是:詩壑、翼然、清風峽、小蓬萊、瓊玉林、隱真巖、葛梅洞,為歷來金石家所遺表。四明史彌寧、旰江張國器、武崗軍判官鄭域等人贈刻詩賦甚多。如下二首是嘉定乙亥中秋友林居士四明史彌寧題賦桂莊:“結(jié)屋山垣得許奇,巖犀環(huán)擁讀書帷,阿姮定與君家厚,留下西風幾萬枝”。“家有留馥紫陽鄉(xiāng),洗石疏泉著桂莊,看到花時秋更好,放開冷袖貯天香”。嘉定丙子張國器題桂莊詩如下:“蟾窟移根不記年,英材杰出以儲賢,樹因地勝常常茂,花到秋來得得傳。已把詩書供灌溉,定尋泉石伴絲弦,曾看攀折從君始,尚愿云仍與接聯(lián)”。 會稽童煊明成化十九年留有碑記,譜稱童煊碑記,上載:“……坊公素性好義,將宅院田土山地,一慨施舍,易此莊為山心法華寺,簡稱山心寺,延僧供佛,與樂予之,桂莊即成古建筑佛地……”?,F(xiàn)山心寺改為坪山小學,其景物大部分已廢,石刻尚有“松坡”、“云梯 ”、“翠石”,尚存大水缸一只(原一雙),有“南宋寶佑戊午年正月廿八日山心寺百兆永遠為記 ”字樣。
周敦頤(1017—1073),今湖南道縣人,人稱濂溪先生,為宋代理學的開山祖,在周姓宗族文化中可以簡稱濂溪文化。周敦頤與紫陽書院也有一定的關(guān)系。上朔宋及宋前,儀公與之同宗族(根據(jù)周氏宋譜序推測),周敦頤是與周湛同時代的人,年齡相差約20幾歲。周敦頤出生是公元1017年即宋天禧元年,而周湛中進士是天禧三年即1019年,時年20幾歲。周敦頤24歲起在江西做官,即仁宗康定元年起(1040年)到慶歷八年(1048年)32歲這一期間,一直在江西做官,始修水縣主簿(付縣長),直至安南軍司理參軍(即相當于江西南部州縣掌管刑獄訴訟的官,即相當于今時中級人民法院院長)。之后調(diào)郴州任知縣。1054—1056年任南昌知縣。1056—1060任四川合州判官(相當今天付市長)。嘉右六年起(1061—1065)任虔州通判(即相當今江西贛州市長)。治平四年秋至次年正月(1067年秋—1068年正月)還暫時兼管邵州(今邵陽市)事,1073年6月7日病逝,享年67歲。從以上推測,周敦頤與周湛都做了虔州通判,周湛應(yīng)在濂溪之前,周湛應(yīng)是周敦頤虔州通判的前任或前幾任,周敦頤在此任上即1063年做《愛蓮說》,此后旋理邵州事,以紫陽書院當時之名氣(門徒數(shù)百,湖南名士多受其學)、以周湛為官之政績(在江西為官時,其整理文卷的方法被宋仁宗下詔作為榜樣勅令全國依照實行)、以及周姓同宗及老家相鄰之故,來邵州理事,上紫陽書院探訪周儀(在家養(yǎng)老、講學)完全可能。據(jù)譜載,宋時周公捐修三座石橋,最下處是馬頭橋,有碑記,是濂溪先生為公修橋而立,上書有“周氏垂建馬頭橋”字樣?!扒宓拦庖宜饶辏ǖ拦?5年,即1845年)重修府志時,劉介卿、白余余往視馬頭橋,猶有濂溪夫子碑”?,F(xiàn)周氏馬頭橋后裔宗祠大門(今新寧職業(yè)中學)還有如此對聯(lián):“橋畔殘碑濂溪故景,云山古洞諫議遺風”。這說明宋時紫陽書院,前有(北宋)濂溪親訪,后有(南宋)朱熹講學,在長沙做官的張聲遠等年年中秋佳節(jié)都來此書院題刊、賦詩,其名可謂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