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武岡,祁劇可稱為縣劇,它的地位一直在陽戲,木偶戲,板凳戲,絲弦戲之上,至今已有五百多年歷史。
至1949年,武岡祁劇已具規(guī)模,眾多戲班日夜演出,演出地點在洞天宮,三義宮,九江廟,龍王廟等地。
1949年11月,武岡解放一個多月了,東安祁劇團與武岡祁劇榮華合并,稱東武祁劇團。
1950年2月以后,武岡人民教育館接管對該劇團的領(lǐng)導(dǎo)。
1951年5月,劇團改名為武岡利民祁劇團,民主選舉出鄭芝蘭,唐春廷為正副團長。從此,劇團完全置于黨的領(lǐng)導(dǎo)之下。
1954年5月,該劇團招收“利”字學(xué)員20人,為劇團的人材青黃不接解決后顧之憂。
這批學(xué)員在師傅的帶領(lǐng)下,刻苦練功,努力學(xué)習(xí),逐漸成為后來的劇團骨干力量。產(chǎn)生了著名的生角嚴利文,張利龍,凈角王利彪,丑角羅利元。
1958年4月,武岡縣利民祁劇院建成,地址在原升平巷今躍進路洞天宮對面。
劇院場地寬大,各種設(shè)施齊全。前有大舞臺,中有近千的觀眾座位,后有幻燈字幕播放設(shè)備。
劇院建成,結(jié)束了演員四處赴演,疲于奔命的歷史,開創(chuàng)了正式場地售票演出的新局面。
從1958年至1965年,是武岡祁劇的輝煌時期,劇團自編自導(dǎo)自演的許多歷史劇,受到了武岡人民的熱烈歡迎和衷心喜愛,也受到了縣市省級領(lǐng)導(dǎo)的嘉獎。
1960年3月,武岡祁劇團部分演員參加湖南省祁劇赴京匯報演出,演出劇目《鬧嚴府》大獲成功。演出后,演員鄭芝蘭,唐春廷,聶培春,唐國球受到了中央領(lǐng)導(dǎo)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等人的親切接見。
武岡祁劇,有它獨特的風(fēng)味。它近有近的看頭,遠有遠的聽味。演員高亢過山的嗓音,樂器清脆悅耳的琴聲,加上引人入勝的鑼鼓,一里以外聞之,就讓人不禁心醉神迷,沉迷其中。
祁劇的鑼鼓是表現(xiàn)祁劇特點的重要方面,其中最為神妙的是那只碗鑼,響得特別清脆,有如高塔風(fēng)鈴響,,長空過雁鳴,夜半古寺磬,幽峽矣乃聲,聽來特別使人沉迷。
我家住在三元宮巷內(nèi),南出三元宮,正對面就是祁劇團。小時候愛玩,晚上常常獨自一人出了巷子,來到劇團門口,聞著小商小販們瓜子花生的香味,聽著隱隱傳來的鑼鼓聲,想像著那些大花臉手舞大刀情景,覺得也是一種享受。
父親帶我看了幾次祁劇,看到舞臺上白霧一飄,一個白胡子神仙便出來了,覺得很神奇,很不可思議。
一次看《十五貫》,唐國球扮演的婁阿鼠,形象逗真,表情滑稽,只見他一步三轉(zhuǎn),直身矮身,左顧右盼,時如驚弓之鳥,時如膽大包天,把個多疑性刁,兇狠殘忍的竊賊形象活靈活現(xiàn)地表現(xiàn)出來。
自此,我對唐國球的戲情有獨鐘。
1966年后,祁劇團改名為文工團,演樣板戲,帝王將相,才子佳人退出了舞臺。
1978年后,文工團恢復(fù)了祁劇團名稱。演出的節(jié)目形式多樣,有歷史的,現(xiàn)代的。
由羅利元導(dǎo)演的《霓虹燈下的哨兵》,在改開的春風(fēng)中亮相舞臺,引得人們趨之若鶩,出現(xiàn)一票難求的景觀。
1985年,國家投資58萬元,拆除老劇院,興建新劇院,建筑面積2889平米,磚混結(jié)構(gòu),觀眾廳木靠椅座位1000個。
新劇院建成后,演出盛況空前,在1987年一年里演出383場,劇團收入數(shù)萬元,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jīng)濟效益。
此期間,由武岡作者魯之洛創(chuàng)作的《考核前夕》,周宜地創(chuàng)作的《方向盤(絲玄)》,《魚水亭》,《銅鵝宴》,《光棍娶妻》,鐘柏元,戴冰創(chuàng)作的《凌云志》,《山風(fēng)呼》,袁克平創(chuàng)作的《兒孫夢》等一批新編現(xiàn)代劇相繼亮相舞臺,成為武岡文化的一件大事。
進入1990年后,由于電視的逐漸普遍,人們的興趣開始轉(zhuǎn)向電視,而愛看祁劇的老人也逐漸減少,武岡祁劇團因此而停演。
武岡祁劇被新的文化形式所淹沒,成為一種讓人難以割舍的歷史記憶。
那些追憶唐春廷,鄭之蘭的老人已所剩無幾了。
五十年代出生和六十代年初的人,印象中只有唐國球,“利”字的嚴利文,張利龍,王利彪,羅利元。這些人也年近或年逾古稀了。
武岡祁劇團已成往事,但那些演員的形象卻深深地扎根入武岡人心中。
武岡祁劇,雖然走完了它五百年歷史,但歷史的天空仍響徹它高亢激越的腔聲。生旦凈未丑齊齊登場,演繹著舞臺人生的悲歡離合,人生舞臺的萬千氣象。
那激驟的鼓點,那清脆的鑼音,那悠揚的琴聲,帶著祁劇的特點,穿越了時空,在歷史的天空中傳揚,顫抖著人們的心。

文圖/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