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水氹的小學堂
堂 棠
兒童好學惜晨光,陣陣書聲出木房。
誰個耕耘芳草地,青皮后生教書郎。
欲知這位青皮后生教書郎的事,還得從頭說起。話說白水氹原屬友好村,后來友好村與長富村合并就叫做長友村。長友村地形呈長型狀,上頭毗連城口村,下頭緊接朝陽村。從上到下,七彎八拐,至少要行走個把鐘頭。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文化落后的長友村沒有學校,農家的孩子讀書只好有求于附近的城口小學與朝陽小學,因地緣人緣關系,那時去城口小學讀書的孩子比較多。當時,這位青皮后生響應毛主席關于知識青年到農村去大有作為號召,從寶慶某學府高中畢業(yè)回鄉(xiāng),成了回鄉(xiāng)知青,在生產隊當了一年會計,馬上被聘為城口小學的代課教師。翌年,白水氹地處偏遠,孩子上學困難,要設一個教學點。于是,白水氹教學班就順勢而生了。那么,這個教學班的教學任務就非這位青皮后生莫屬了。這位青皮后生是誰?正是筆者堂棠。
白水氹劉家院子靠長嶺山腳下有一座公眾房屋,公眾房緊挨榨油坊,榨油坊前有一口井名廉家井。井水清甜可口,過路行人掬一捧解渴,再美不過了。教學班設在公眾房就順理成章了。堂棠清楚地記得,課桌黑板是從城口小學搬下來的,公眾房屋是四排三間,一間做教室安有木踏板,其它兩間是光地板,供孩子們嬉戲。
堂棠走馬上任,第一年招生就有十多個孩子。魯迅先生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寫道:對著先生書房“匾和鹿行禮”“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時代不同了,舊的一套統(tǒng)統(tǒng)沒有了,只要進來報名就是學生了。堂棠“孩兒王”的生活重新開始了。如此這般,請看有詩為證:
當當鐘聲響,學童進課堂。
擺書端正坐,歌聲震房梁。
齊聲老師好,老師情飛揚。
拼音學漢字,聲聲不走腔。
讀寫方塊字,個個不離樣。
學習加減法,點撥便知詳。
寫寫與畫畫,不慌又不忙。
中午少休息,學完就收場。
師生一道走,關切暖心腸。
倍嘗苦和樂,不負孩兒王!
第二年,要求讀書的學生多了,又不增加教師,學校決定辦“復式班”,何謂“復式班”?即兩個年級的學生同堂上課,左邊一年級的學生布置作業(yè),右邊二年級的學生授課,到時候,兩邊輪換方式與內容。這種“復式班”教學堅持了好幾年,一直到長友大隊在易家村擇地新建了長友小學校后才撤并了。
回憶起白水氹小學堂,堂棠就不由地想起清代袁枚的那首《苔》: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
苔花如小米,也學牡丹開。
小學堂之“小”不言而喻,但“小”不能小看,正所謂“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楊萬里),有朝一日魚躍龍門入大海,搏風斗浪顯身手。你看看吧,數(shù)年之后,白水氹小學堂的孩兒們,經啟蒙步步高升,四方成才,各領風騷奏凱來,工農商學兵各個行業(yè)中,都青春煥發(fā),佳績喜人,有的是國家優(yōu)秀公務員,有的是教授級中學教師,有的是醫(yī)界翹楚者,有的是下海淘金高手,有的是新農村致富能人。有人嘆曰:
小小苗圃何小覷,精心侍弄出良株。
春風駘蕩興鴻業(yè),創(chuàng)建擔當任調驅。
《夕拾朝花之一》2020年2月29日于都梁芳馥名苑瑞德軒
免責聲明: 本文內容來源于堂哥 ,不代表本平臺的觀點和立場。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注冊用戶自發(fā)貢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武岡人網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不擁有其著作權,亦不承擔相應法律責任。如果您發(fā)現(xiàn)本站中有涉嫌抄襲的內容,請通過郵箱(admin@4305.cn)進行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