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貴州探險,膽小者莫入(轉(zhuǎn))
這篇文字記錄了2006年7月一個網(wǎng)友WhiteZ:在貴州探訪苗族洞葬的全過程!
貴州,一個山與水交融,山寨與古鎮(zhèn)同在,多民族共存的神秘地方。大自然造就了這里鬼斧神工的喀斯特地貌,也造就了這里純樸的少數(shù)民族風情。苗族是貴州最主要的少數(shù)民族,他們主要居住在黔東南地區(qū),這個古老的民族內(nèi)又有很多支系,他們創(chuàng)造出了獨一無二的服飾、銀飾、刺繡、蠟染、蘆笙和飛歌,而這些僅僅是苗族的一些外表,在這個古老民族的五千年的歷史中也形成了許多神秘的習俗。洞葬,就是這些神秘的習俗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在貴州開始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次長途旅行,神秘的洞葬自然成為了旅行中的一站。苗人的喪葬形式有洞葬、懸棺、土葬、樹葬等數(shù)種,洞葬是這其中最為獨特的一種。位于貴陽市東南部高坡鄉(xiāng)和擺省鄉(xiāng)交界處的苗族洞葬是這次旅行的首要目的地。在過去,這里的老人去世后,用棺材裝殮后放置在天然溶洞中,苗人稱這種喪葬習俗為“進城”,貴陽附近的苗族都有這種葬俗,但隨著歷史的變遷,保存著完好的就所剩無幾了,只有高坡鄉(xiāng)和擺省鄉(xiāng)交界處還完好的保留這幾處別具一格的苗族洞葬。據(jù)說洞葬這種葬俗開始于這支苗族部落的首領香駱,首領逝世后子孫們?yōu)榱思o念他,把他的棺材放進一個天然的溶洞,日后祭祀瞻仰,等待有朝一日遷回北方。于是,日后這種喪葬形式變成為了這里苗人的葬俗。
當我從山腳爬上高坡鄉(xiāng)甲定村的洞葬的洞口時,我被我眼前的一球所震撼,洞中的棺木全部放在“井”字形的木架里,并且高低錯落,十分壯觀。甲定洞葬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現(xiàn)在洞中尚存100多具棺木,大多完好無損。從洞口往里看是一片漆黑,黑暗帶給我一些恐懼。但當我走進去沒有多遠我便發(fā)現(xiàn)這洞里不僅有靈魂,還有一點活人的氣息,一個棺材上寫著“2006年4月6日清明祖母”。同時,還有很多祭品提示著我,這里的人們并沒有忘了他們的祖先。據(jù)這里的老人說:甲定洞葬里的100多具棺木是兩個大家族,而這兩個家族的先輩本是兩兄弟,哥哥稱大房,弟弟稱大房,兩家的歷代靈柩都合葬在一起“井”字形堆放,大房的靈柩頭朝里,二房的靈柩頭朝外。
繼續(xù)往洞里走,到了洞的中部,從洞口到這里的有兩種祭品,一種是陶罐,另一種是白布條。這兩種祭品從洞口到洞的中部有很多,但再往里去就明顯減少了,因為里面的棺材就由兩層變成三層了,看來很少有人進去祭祀,就算里面躺著他的祖先??粗鴰资畟€紋絲不動地白布條,我開始猶豫是轉(zhuǎn)頭出去還是繼續(xù)往里走。但這時我發(fā)現(xiàn)了前面與這里的不同,十多個小棺材整齊的擺放在地上。當時我猜想這可能是小孩的棺材,但后來我在甲定村了解到,去世后能安息在洞葬里的人必須是60歲以上的老人,這個風俗一直延續(xù)到民國時期推行土葬,洞葬這種古老的葬俗才逐漸消失,而那十多個小棺材其實裝的是一個人遺骨--一名在抗美援朝戰(zhàn)爭中犧牲的苗族志愿軍戰(zhàn)士。按照苗族的習俗,人死時見血被認為是“不干凈”,死得“不干凈”的人不能歸葬祖塋。但畢竟這位志愿軍戰(zhàn)士是為國捐軀的英雄,雖然死時見血,而且不滿60歲,這里的苗人還是把英雄葬入了洞中。
通過這十多個小棺材向里走再登上一層棺材,也就到了洞葬群的最高處,離洞葬的最深處也沒多遠了,回頭向外看,離洞口已經(jīng)很遠。這時,我發(fā)現(xiàn)一束光從右邊投進來,轉(zhuǎn)頭一看右邊還有一個洞口。原來這個洞是成“V”形,有兩個洞口,一大一小,我是從大口進來的。但右邊并沒有幾具棺材,而且還有火燒的痕跡。后來村里的一位老人說:甲定洞葬原來的棺材比現(xiàn)在多很多,從洞底堆到洞頂,一共七層,但后來著了一次大火,只剩下現(xiàn)在的100多具棺材了,但現(xiàn)存的棺材中最老的也有三四百年。
洞深處的光線十分昏暗,我想還是應該早些出去,但我在向洞外走時發(fā)現(xiàn)了一個蓋子被開啟的棺材,于是我決定把他徹底打開,看看里面究竟有些什么。我把沉重的棺木推到一邊,一具穿著衣服的骨架出現(xiàn)在我眼前,里面布滿了小蟲子,骨頭已經(jīng)有些變色,但衣服還完好無損。不過苗人的陪葬品應該有很多銀飾,而這具棺材中卻只有骨架、衣服和蟲子,我想這具棺材可能已經(jīng)被盜了。我打開閃光燈,對焦后按下快門,60分之1秒后,我把棺木蓋好,向洞外走去。
在離開甲定洞葬后,我又探訪了兩處很有特點的洞葬,一處很大,一處很小。大的是果里洞葬,小的是擺省洞葬。
當我親眼看到果里洞葬時我感覺這個洞大得就像一個飛機庫,里面的棺材就像擺好陣準備向你進攻的靈魂。進到洞內(nèi)我發(fā)現(xiàn)這里幾乎沒有一具擺著祭品的棺材,而且沒有蓋的棺材很多,骨架和骷髏隨處可見。我只在一個骷髏旁發(fā)現(xiàn)了一個陶罐。看到這么多孤獨的靈魂,我當時并沒有害怕,我只是在心里想“我可能是第一個進來的探險者”。
再往里走,我突然發(fā)現(xiàn)了一個被我忽略了的現(xiàn)象。這些棺材雖然都靜靜的躺在那里,但他們是有區(qū)別的。支撐這些棺材的木棍的數(shù)量是不同的,有的是六根有的是四根。而且,他們總是成組出現(xiàn)。后來我在書上知道了這是為什么,原來這是“夫妻葬”。六根木棍的棺材里埋葬的是丈夫,四根木棍的棺材則是妻子。
走出果里洞葬這個大黑洞,我又走進了擺省洞葬,這是一個小黑洞,擺省洞葬不僅洞小,棺材也少,這里只有20多具棺材,但這20多具棺材都被安放在山洞的縫隙中。而且這些棺材保存的要比甲定和果里洞葬禮的棺材都好,沒有一點腐爛,這可能就是山洞的縫隙和洞口小的作用。
在走出擺省洞葬后也就到了這次洞葬之旅的終點,在與這么多的靈魂近距離接觸后,我對神秘的苗族更加著迷,這種來自靈魂的震撼,使我無法停止探訪苗族的腳步。
114b3e8b797
114b3e8bf61
114b3e8c6f7
114b3e8d1d6
114b3e8d8c9
114b3e8e27c
114b3e8ec4f
114b3e82eae
114b3e86c8e
114b3e89dfc
114b3e90a7e
114b3e823a1
114b3e854c5
114b3e881d5
114b3e915de
114b3e8921b
114b3e9307c
114b3e83990
114b3e86095
114b3e87821
114b3e92129
免責聲明: 本文內(nèi)容來源于周宜地 ,不代表本平臺的觀點和立場。
版權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注冊用戶自發(fā)貢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武岡人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不擁有其著作權,亦不承擔相應法律責任。如果您發(fā)現(xiàn)本站中有涉嫌抄襲的內(nèi)容,請通過郵箱(admin@4305.cn)進行舉報,一經(jīng)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