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子催我快點寫,謹遵命。但我得想想怎么表達,畢竟說的是本行業(yè)里的話。
我們有一種設備,是通過光學原理來測量磁頭的飛行高度。在這里,所用的碟片是一張厚厚的精密玻璃碟,透明的。硬度越高的材料,就越有可能加工出更平的表面,達到更少的變形,這是這里要用玻璃碟的原因之一,精度高。更重要的,可以通過激光的干涉原理來測量納米級的微小間隙。高中的物理就涉及到這些理論了,不知還有沒有人記得“牛頓環(huán)”這個名字??偠灾?,我們用這臺設備可以模擬磁頭在碟片上的飛行,然后精確的量出磁頭的飛行狀態(tài)。諸如高度,傾斜。如果結果不理想,我們可以回過頭去分析彈性片的結構是否合理,以及磁頭上那些精微的槽的幾何形狀是否合理。
到了這一步,我們基本上能確定這個磁頭的尺寸設計是否可用了。在磁頭做成半成品后,才是真正的測試!基本上和在硬盤里面一致。最基本的流程是在磁碟上寫一些信號,然后讀回來,分析信號的失真和遺漏等等,這樣的設備叫做硬盤分析器。每一個磁頭都要經(jīng)過硬盤分析器的測試。
在實際情況中,如果磁頭飛高了,寫到碟上的信號會變弱,讀回來的信號也會變弱,有可能丟失數(shù)據(jù);如果磁頭飛低了,信號雖然好了,但觸碟的風險大大增加,一旦觸碟,就是報廢。我們做的硬盤分析器其實就相當于一把尺子,用這把尺子去量所有的磁頭,把不合格品找出來。但首先,我們要保證這把尺子的準確程度,因為這樣的尺子我們有成百上千呢!如果一個磁頭在這臺分析器上量出來是一個值,在另一臺分析器上量出來又是另外一個值,那么使用者就會懷疑它的準確性了。我們控制的規(guī)格之一是不同的分析器之間,同一批磁頭的飛行高度均值誤差不超過1個納米。
較早的比較可靠和成熟的硬盤分析器是佳能公司開發(fā)的。日本人在開發(fā)設備方面確實有專長,不過設備價格昂貴,一臺要一百多萬。我們開始自主開發(fā)大約是在5,6年前,經(jīng)過這些年的摸索,成功地開發(fā)出兩代產(chǎn)品,并且實現(xiàn)了自動化。如果做效率成本比較的話,我們開發(fā)的設備的制造成本只有日本機器的十分之一吧!在硬盤制造行業(yè)里面,也算是獨步天下了!
(未完待續(xù))
免責聲明: 本文內容來源于持節(jié)云中 ,不代表本平臺的觀點和立場。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注冊用戶自發(fā)貢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武岡人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不擁有其著作權,亦不承擔相應法律責任。如果您發(fā)現(xiàn)本站中有涉嫌抄襲的內容,請通過郵箱(admin@4305.cn)進行舉報,一經(jīng)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