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任玉嶺“哽咽報警”能驚動誰?
作者:黎明
近日,“中國應急管理高峰論壇”在京召開,當天上午,國務院參事任玉嶺在發(fā)言時幾度哽咽,不少與會者為之動容,有在場者表示受到極大震撼。
首屆中國應急管理高峰論壇,其指導單位為中國地震局和國家安全生產監(jiān)督管理總局,論壇的首要目的是宣傳“應急管理工作的決策部署和我國應急管理體系建設取得的成就,展示中國政府全面履行政府職能、對公共安全高度負責的良好形象”。
在這種較隆重場合,應邀發(fā)言者如此“失態(tài)”極為罕見。顯然并不是任何人都有哽咽資格的,若換成了不夠資格的“資淺人士”,由衷的悲聲不管出自何種緣由,都可能招致當場冷眼和事后警示。而作為前地方官員、資深國務參事、70多歲的任玉嶺先生,正是具有哽咽資格而不至于公開招致指責的人之一。
列舉任玉嶺當時所說的內容,凡存良知者當為之一慟:
—— 從1993年到2003年的十年間,全國群體事件發(fā)生率平均每年遞增17%;
—— 貧富差距急劇拉大,基尼系數已經接近0.5,吉林通化鋼廠事件反映的是政治、經濟上的激烈矛盾;
—— 為了應對突發(fā)事件,地方財政不斷加大國家機器的投入,以某地為例,每人增加了4000元經費,卻是擠占了三農和教育開支;
—— 國外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率為20%,我國不到1%。國外萬人創(chuàng)辦企業(yè)數量是45個,我國才9個。我們看守所關押人員的75%是青年,其中的75%又是盜竊、搶劫,這很不正常.....
任玉嶺可謂體制內脫俗之英才。多年的官場磨礪令其心理素質堪稱一流,累年的基層調研使他經多見廣、見識超群。他算得上一位憂國憂民的思想者,并不是一個容易傷情的人,更不是為一己私情而輕易失態(tài)的人。正所謂“英雄有淚不輕彈,只因未到傷心處”—— 這位老人的傷心之處與個人利害無關,他當時是為社會憂患而憂,為中國大眾而動情。
幾年前我就研究過任玉嶺先生的活動和意見。他的話題與政策建議,涉及義務教育、農民增收、醫(yī)藥腐敗、抑制房價、壟斷經營、國資管理、環(huán)境保護、男女比例……端的是素材豐富、貼近民生,行文創(chuàng)意與科學素養(yǎng)的功力確實非同小可。
“從1978年至2003年的25年間,我國行政管理費用已增長87倍”;“我國機構之臃腫世界罕見”;在松花江水污染事件發(fā)生后,任玉嶺公開批評“沒有如實向社會和老百姓公布事情真相,嚴重低估了人民群眾的智慧”;還有那組關于“我國歷代民與官的比例”的著名數據……由于他所提出的幾乎都是關乎民生、民權的大問題,批評之鋒芒公然指向一個個權力跋扈的敏感地帶,所以大家對他的印象非常深刻,有些網友稱其為“難得的好官”。
這位老人每年跑20多個省份,一年中2/3的時間在基層,回家后再寫調研情況,忙到“沒有時間干其他的”。
沉心想想,比任參事更諳熟中國特色和社會真相的能有幾人呢?而就是這樣一位沉穩(wěn)睿智的老人,在報喜會上不僅報了憂,還幾度欲放悲聲。此情此景之背后,該有多少潛臺詞無以言表!
比任先生建言更多的沒幾個人,比他話語權更強勢的人也不多。該說的都說了,說得越多越到位反而失望越重,于是失望積累成悲情難抑——— 我們不希望任參事的哽咽出于這種原因,但誰又能妄斷真的不是出于這個原因呢?不管怎么說,任老的哽咽不是報喜、不是吉兆、不是高興和滿懷希望的表示,這個基本判斷總是可以成立的。
促進應急管理隊伍恪守職責,避免矛盾的累積和事態(tài)的發(fā)展與壯大;切忌以管代替一切,更防以暴易暴,堵截上訪只能愈演愈烈;縮小收入差距,推進均衡發(fā)展,是減少應急事件的重要條件——— 這是任玉嶺先生于哽咽間再次開出的藥方。我對這位老人的“不恰當哽咽”表示由衷欽佩,這至少說明了個人情懷的高尚,但同時也明白,老人的“哽咽式警鐘”只有影響到有影響力的人群,才算不浪費感情。
免責聲明: 本文內容來源于波心濤影 ,不代表本平臺的觀點和立場。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注冊用戶自發(fā)貢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武岡人網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不擁有其著作權,亦不承擔相應法律責任。如果您發(fā)現本站中有涉嫌抄襲的內容,請通過郵箱(admin@4305.cn)進行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