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60年代,我讀初中時的一年暑假,隊長隊派我和幾個大人為生產(chǎn)隊榨油。這可是美差,榨油的活兒不僅新奇、好玩,據(jù)說還有口福,用油煮飯或炸面粉粑粑,都是饑荒年代上佳的美食。
榨油坊在隔壁大隊一個靠山臨溪的地方,一座四排三間的木架子屋,四面圍墻,南面山頭還伴著牛欄偏廂,室內(nèi)設(shè)有鍋灶、礱子、碾子和油榨,因為長年累月油氣熏染,到處顯得一塵不染,油漉漉、潤乎乎的,屋子里充滿油香,吸吸鼻子,沁潤著肺葉。這里的師傅技術(shù)過硬,榨的油成色好,菜籽的出油率高達35%以上,三百來斤一榨,可榨百把斤菜油。
榨油要經(jīng)過幾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有講究。
首先是炒料,就是把菜籽等油料倒進荷葉鍋里翻炒。炒料的灶打得挺別致,灶門面三尺來高,形成一堵墻,遮擋火星或草屑。炒鍋依著墻背面傾斜安放,左右也用磚圍住,正面留個缺口,便于翻炒和出料。炒勺是個一尺多寬的半月形木鏟,上弦裝著短柄與把手,翻炒起來得心應手。炒料十分關(guān)鍵,得步準火候,炒得太嫩榨出的油水分太高不耐收藏,炒得過老影響出油率,只有恰到好處,油品才純正。這道工序由師傅親自掌控。
炒好的料冷卻后就要過礱子碾磨。碾油料的礱子跟碾米的礱子相似,把料倒進荷槽,用車把手套進荷槽橫擔木一端的圓孔,就輕快自如地碾磨起來。旋轉(zhuǎn)中,破碎的油料紛紛落在圓槽里。用礱子碾還只是初加工,要想把油料碾成粉末,還要過一遍碾子。
碾子是一個半徑四五尺的大圓盤,圓周上安裝著鑌鐵碾槽,八寸深,五寸寬,碾磨得油光潤滑;圓心處裝一個軸心,軸心上像鐘表的分針、時針一樣,套兩個碾盤支架橫木枋,木枋末段吊兩個垂直的撐桿,相距兩尺左右;撐桿各裝一個鐵輪,安放在碾槽中。碾盤是要靠牛拉動的。在支架桿上套上犁轅刀,像犁田一樣給牛套上牛軛,由人趕著牛繞著碾盤轉(zhuǎn),轉(zhuǎn)動中,“分針”“時針”下的兩個碾輪一外一內(nèi)碾壓著碾槽中的油料。隊長派我就是為趕牛來的。我坐在軸心處的支架上,拿一支苗竹梢,要是牛不肯動了,就揚起梢子吆喝一聲,牛就背著碾輪“吱吱嘎嘎”勻速繞圈。我這叫做坐碾子,并不是偷懶,而是為了增加碾盤的壓力,加快油料的粉碎進度。坐碾子的還要不時走到碾槽邊,跟在牛后面,用掃把將輪子帶出來的油料掃進碾盤。要是不坐碾子了,就去放?;騽x草。
油料輾成粉末以后,還要隔水蒸一遍。將料倒進圓甑子里,燒起大火,待油料熟透、綿軟以后,就可以倒出來包油餅了。
包油餅是一項細致功夫。事先要把收藏得金黃的稻草梳捋掉葉片、雜質(zhì),根根光潔,一把一把扎好,放進開水鍋里淖一遍,綿軟而有韌性,曬干備用。包油餅時,在地上一字兒排開幾個拇指粗細、半徑尺把的鐵箍,再將稻草均勻地鋪在鐵箍里,不致漏出油料。然后將油料裝進去,夯實,用鐵箍里的稻草嚴密地包好,每一榨油可包成十來個油餅,包好后放進榨槽里。
油榨是件龐然大物,由椆木、栗樹等質(zhì)地堅硬的雜木開鑿而成,劈砍成矩形柁子,一丈多長,四尺來高,兩端用木頭墊著高出地面尺余,各用四個木樁捆綁、固定住,橫亙在靠后墻的一側(cè)。榨的中間部位鑿通一個長方形洞口,用來安放油餅和楔子。洞口的底部鑿成半圓槽,便于裝油餅;槽底放油餅的部分,又鑿通一條縫隙,用來泄油。楔子有兩種,一種長條形,周周正正;一種棱錐形,頭部削圓嵌入鐵箍,都俗稱榨尖。榨油時先把幾塊條形尖分兩層挨油餅碼好,再將棱錐尖契進去,通過重力作用形成物理壓榨效應。
榨油是所有工序的高潮部分。當一切準備停當,就由五個大氣飽力的男子漢掌錘。油錘有雜木的也有石頭的,兩尺見方,百十斤重,用棕繩吊在四腳支架的橫梁上。開錘時,四人相向站立,各握住一根油錘枝攀,一人牽著尾部的拉繩。首先,擺動油錘將棱錐尖契進去。然后以二加一的模式發(fā)力加壓,先發(fā)小力撂動油錘,兩聲“砰”響過后,大家“嗨”的一聲,跨開弓箭步,一齊用力將油錘往后托起,旋即在“鐘擺”回落形成慣性力的同時,前四個人順勢回力,牽尾巴的松開繩子抵住錘子也向前一推,“哐啷!”一聲巨響,重重撞在錐形尖的頂端,震得油榨晃動,地皮發(fā)顫,槽子中的油餅被擠壓得“索索”叫喚。一時間,“砰”然擊節(jié),“嗨”聲陣陣,油錘飄飛,“哐啷”聲一浪高過一浪,榨槽底部的縫隙里開始漏下油來,從淅淅瀝瀝到潺潺不斷,每一重錘過后,流速加快,“嘩啦”歡歌,漏槽下圓盆里的油不斷往上漫,金絲黃亮,煞是喜人。這是力的協(xié)奏曲,這是力的舞蹈,雄渾粗狂,震撼心靈,原始古樸,韻味裊娜。這壯觀的場景,至今定格在我記憶的屏幕上。
當掄錘的人們熱汗淋漓,油的流速減弱時,師傅招呼大家歇息,他就從榨后面把第一個錐形尖退出來,換上另一個型號大一點的,接著大家又開始新一輪的協(xié)作。為了提高出油率,還要復榨,把油餅取出來砸碎,重復一遍工序,直到把油餅榨成枯餅為止。
這樣榨出的油才是真正的原生態(tài),香氣清純,味道醇正,沁心潤肺,炒菜調(diào)味,格外鮮美!歲月之河已流過半個多世紀,那油香猶然和裊裊的炊煙一同飄蕩、彌漫在故鄉(xiāng)的上空……
免責聲明: 本文內(nèi)容來源于黃三叢 ,不代表本平臺的觀點和立場。
版權(quán)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注冊用戶自發(fā)貢獻,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武岡人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不擁有其著作權(quán),亦不承擔相應法律責任。如果您發(fā)現(xiàn)本站中有涉嫌抄襲的內(nèi)容,請通過郵箱(admin@4305.cn)進行舉報,一經(jīng)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quá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