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人劉宰說我們武岡人“喜斗輕生”,事實上,也確如此。我們湖南人民風剽悍也淵源有自了。
北宋仁宗時,有一名楊文翊的為武岡寨兵馬監(jiān)押。他在任上不輕易用兵,對少數(shù)民族施以恩澤,講求信義。百姓視其為父母。直至他離任,境內(nèi)的少數(shù)民族,都沒有反朝廷。
仁宗嘉祐年間,邵州武岡軍人楊昌透反,朝廷命巨鹿人郭逵為荊湖南路兵馬鈐轄兼知邵州。郭氏進抵武岡軍后,命令夜晚偷襲楊氏。黎明,便將楊昌透重重包圍。楊氏登上營寨的高處,大喊大叫,指揮自己的人馬抵抗。郭逵下令縱火焚燒寨子,并斬楊氏將雷鐵城數(shù)人。在此情況下,郭氏勸楊氏投降。楊昌透說:“我平生勇冠瑤人各部,沒想到如今陷入困境,我的才智驍勇還沒有派上用場。我的失敗,并不是我打仗不行。這樣吧,我射您三箭,如果不中,我就投降。”郭逵說:“我進軍的順利,這是天意。無論你怎么樣,都是無用的。”楊氏向他射了三箭,都沒中?,幦硕颊J為郭逵有神助,就投降了。其他十余州不大歸順的少數(shù)民族,也都樂于接受中央政府的統(tǒng)治,主動交納租賦,至此荊湖南路得以平定。
仁宗朝,德州人劉禹代理邵州武岡縣長官,其時該縣的部分瑤人(溪峒)焚毀百姓財產(chǎn)。劉君帶了幾個人,來到他們的老巢,曉以利害禍福。于是,頭領(lǐng)殺了二個帶頭鬧事的,這場變亂也得以平定。
長沙至邵陽間,有所謂的上、下梅山,此中多居有瑤族(莫猺)。宋朝政府嚴禁他們越出地界耕種,但他們并不聽這一套,甚至招納流亡相對抗。神宗熙寧間,有一叫蔡奕的人,建議說:“把瑤人地變?yōu)闈h人地,并不難。只要籠絡(luò)他們的首領(lǐng),授予田地,政府加以資助(其時行王安石的新法,政府資助農(nóng)民),讓他們安居樂業(yè),并建寨邑,置官吏,就能辦到?!辈叹鎱柡?,他招撫武岡瑤族等(峒蠻)達三百余族,數(shù)萬戶,每年可向朝廷納賦以萬計。又收繳他們的武裝,并在武岡建武陽、關(guān)峽二寨。
南宋孝宗乾道年間,陳從古為荊湖南路轉(zhuǎn)運判官,武岡軍瑤人(猺人)憑借險峻的山谷,設(shè)瞭望哨,對抗官府。有人建議出兵討伐,陳氏說:“連年歉收,百姓已餓得不行,他們也是為了活命?,F(xiàn)在只要給他們一紙文告,就可安定局勢。”他派遣官吏,將官府規(guī)勸他們不要胡來的公文送達酋長,瑤人就歸順了。
至淳熙初期,有武岡軍人名郭三的,逃到瑤人聚集地,引誘頭領(lǐng)姚明教,不服朝廷管轄,并派人燒毀來威、零溪兩寨,殺戮人民,官府勸說,也無濟于事。孝宗朝,主政武岡的承議郎鄭汝諧恩威并用,瑤人樂業(yè)。淳熙八年(1181)朝奉郎盧邃接任,仍然沿用鄭氏政策,武岡境內(nèi)平安無事。光宗紹熙元年(1190),陳傅良曾說知武岡軍的王公弼,很有政績,事情處理得井井有條,讀書人、士兵都很服他,瑤人也沒有不聽命的。紹熙三年(1192),溆浦的瑤人(蠻猺)作亂,波及武岡,知武岡軍汪義和大修武備,允許卷入逆亂的人悔過自新。武岡因此沒有受到大的影響。
兩宋時,最大規(guī)模的瑤人反事,即高宗時的楊再興之亂。朝廷擔心其演變成燎原之勢,有類洞庭湖邊的楊么,故力剿之。我已作文說及,不贅。
好斗,有的也是迫于無奈,是由官家引起的;誠如另一個南宋人汪塤就武岡的情形所說,“吏廉則邊安”。只要官府處置得好,動亂也是可以平定或預(yù)防的。知武岡軍的也有一些能人,如上文所說的王公弼、汪義和之善撫瑤人;又如寧宗嘉定間知武岡軍的衛(wèi)德章,平易便民,也深得百姓愛戴。
附:
文獻中稱猺或徭當為瑤族,無疑。但文獻中有時也稱溪峒,指稱較復雜,古代指今部分苗族、侗族、壯族及其聚居地區(qū)。但據(jù)《宋史?蠻夷傳二?西南溪峒諸蠻下》:“湖南州縣多鄰溪峒,省民往往交通徭人,擅自易田,豪猾大姓或詐匿其產(chǎn)徭人,以避科差?!?所謂省民,即漢人。可見,溪峒即指徭人,湖南境內(nèi)主要還是徭人,故而我文中也直接以瑤族稱之。是焉非焉,然不敢專。為了避免我的誤解,文中將文獻的原稱以括號標出。讀者自可判斷之。
參考文獻
王安石《王文公文集》卷九十七《左班殿直楊君墓志銘》,上海人民出版社本。
范祖禹《范太史集》卷四十《檢校司空左武衛(wèi)上將軍郭公墓志銘》,四庫本。
劉摯《忠肅集》卷十二《直龍圖閣蔡君墓志銘》,中華書局點校本。
黃庭堅《山谷集》卷二十二《朝奉郎通判汾州劉君墓志銘》,四庫本。
周必大《文忠集》卷三十四《朝散大夫直秘閣陳公從古墓志銘》;卷139《乞申嚴謀入溪洞人法》,四庫本。
蔡勘《定齋集》卷二《臧否守臣奏狀》,四庫本。
袁燮《絜齋集》卷十八《侍御史贈通議大夫汪公墓志銘》,四庫本。
陳傅良《止齋集》卷二十《湖南提舉刺列郡太守狀》,四庫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