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视频在线看,日韩网战一区二区三区,欧美成a高清在线观看,综合激情熟女久久

  1. <td id="oj6dr"><strong id="oj6dr"></strong></td>

    <td id="oj6dr"><tbody id="oj6dr"><listing id="oj6dr"></listing></tbody></td>

  2. <ol id="oj6dr"></ol>

  3. <td id="oj6dr"><tbody id="oj6dr"><listing id="oj6dr"></listing></tbody></td>
  4. <pre id="oj6dr"></pre>
    首頁 武岡資訊 漫話上祭

    漫話上祭

    黃三叢 2015-03-26 09:12 15
    三湘田園點評:細讀黃老師佳作,能懂武岡民間風俗,能知中華禮儀文明;值得更深一步研究!

     

    鄉(xiāng)下風俗,親人亡故出殯前,要舉行祭奠儀式,以寄托哀思;或者逢清明、冬至設祭,緬懷祖宗恩德,俗稱上祭。陰陽一理,好比親人離別前設宴餞行、佳節(jié)里宴請長輩一樣,設祭就是 餞別亡靈或饗食先祖。

    我的老家雙牌鄉(xiāng)攸嶺村清末時期出了個秀才,老夫子根據儒家典籍和吸收民間禮樂精華編撰了一部叫做《三禮尋源》的書,專門介紹婚喪喜慶之類的禮儀淵源和程式,刊刻后廣為流傳,至今有不少人家作為經典收藏。時下我們老家一帶上祭的程序和祭文的格式內容,莫不以該書為藍本,演繹起來,頗具儒雅、肅穆、哀傷的情調,凸顯出禮儀之邦的濃郁文化氛圍。

    上祭需要各方面通力合作,以出殯前的祭奠為例,堪稱繁復的工程。事前要在靈柩腳下一前一后安放兩只四方桌,靠近靈柩的為香案,照燭焚香;下首為食案,擺著祭品。案下各鋪蓑衣或蒲團,便于行禮跪拜。食案前設初位和行禮位。

    準備停當以后,祭儀的執(zhí)事人員、鼓樂手、鞭炮手嚴陣以待,孝眷晚輩統統在前面跪拜俯伏,觀眾在兩旁圍觀。

    “行悼奠禮,請肅靜——”司儀出列站在食案下首旁,拖腔帶調,拉開序幕。全場鴉雀無聲,人人把莊重、哀傷寫在臉上,也在心里開始品評司儀的水準。行什么禮的稱謂是有講究的,家祭稱發(fā)引禮,外族上祭叫賓祭禮,其余親屬一般叫悼奠禮。司儀要是喊錯了,旁人可是要笑話的。

    接著,司儀發(fā)出“執(zhí)事者排班就位”的指令,兩名助祭出列,分別站在食案兩旁。“禮生就位”,主祭者肅立于食案下首初位前。禮生只是一般的叫法,主家祭的稱孝子。孝子除了麻衣孝服、腰系草繩、蓬頭垢面、赤腳上陣以外,還要手持哭喪棍??迒使饕灿袊栏裰v究,祭嚴父須持竹竿,竹節(jié)外露,表示主外的父親生前高風亮節(jié);祭慈母的須持桐木樹枝,桐木枝節(jié)內斂,表示主內的母親生前貞節(jié)懿范。

    在司祭聲中,樂隊奏響鑼鼓、嗩吶、管弦,鳴炮,分三次,第一次叫“鼓初儀”“金初扣”“大樂一吹”“細樂一奏”“升頭炮”,以此類推,然后“金鼓齊鳴合作奏大樂”,樂器、炮仗一齊爆炒,渲染出宴會前熱烈喜慶的氣氛。大樂止,細樂起,幾乎貫穿整個過程。

    在司儀的指令中,禮生從初位上前進到行禮位上,跪拜在地行叩首禮或稽顙禮,凡三次。前者為孝子禮,須“臥杖”,將哭喪棍擺放地上,俯伏以頭磕地;后者只需打躬作揖。接著起立,孝子需“扶杖”,表示哀痛不已,憑杖支撐站起。禮生趨到香案前下跪行禮。所謂“趨”表示恭敬虔誠,只能側著身子趨步前進后退。

    助祭者則分別在香案前三上香,將香折成短段,依次插在燃著紙錢灰的香爐中。上香時須演繹仿古動作,右手將香橫撮著舉至額前,左手則摸捏收束著虛擬中的長衫寬袖,同時左腿微曲右腿上前半步腳尖抵地,向逝者行禮致意。——接下來的祭獻都要這樣行禮。——然后插香。

    上香后禮生趨退到行禮的原位上跪下行禮,助祭將斟好的酒杯遞給禮生 “貫地酹神”,酬謝土地神。禮生把酒灑在地上后,助祭接過杯子,復又“司壺酌酒”以備用。

    在“讀祝生獻文”聲中,手捧祭文的讀祝生趨近香案,舉起折疊成書冊式樣的祭文行禮致意,跪在蒲團上“開讀”。這時,細樂止。

    祭文的寫作和念讀是祭奠儀式的核心工程。祭文雖然得按八股式套路寫,開頭無非“維某年月日不孝男某某謹以三牲清酌庶饈不典之儀致祭于嚴父(慈母)之靈柩前而哭以文曰”,接著 “嗚呼”興嘆,依循“生、死、哀、奠”四個層面鋪開正文,最后千篇一律以“英靈有知來格來嘗嗚呼哀哉尚饗!”收束,略嫌刻板。但是高明的執(zhí)筆者可以舊壇裝新酒,代主祭者訴說逝者生前所受的劬勞艱辛,昭彰其善行懿德;嘆惋逝者駕鶴此去成永訣,申訴臨別之際靈前祭奠的衷腸。形式或夾敘夾議直白流暢,或齊整押韻朗朗上口。

    念祭文須進入適度的情感狀態(tài),哀傷而不濫觴,傷感時可老淚縱橫,不宜嚎啕大哭;情歡處可慷慨激昂,不必聲嘶力竭,或扼腕嘆息,或愉悅欣然,根據內容靈活發(fā)揮。高明的讀祝生一開腔,就能抓住聽眾,略微沙啞的嗓音,抑揚頓挫輕重緩急把握得體的聲調,長歌短詠,如泣似訴,時而哽咽抽噎,時而舒眉展眼,直教聽眾穿越到與逝者共同生活的歲月中,掀起一波一波的情感漣漪,賺出一腔腔熱淚,個個闔首點頭,沉浸在依依惜別的情懷中;親人們更是油然而生“揮淚繼承先人志,誓將遺愿化宏圖”的激情。仿佛戲曲票友趕臺子,很多上了年紀的老人特意趕來圍觀,就是為了領略一番古樸典雅禮儀演繹的視覺大餐;好比“老癮客”赴宴,享受一次陳年老窖式的醇厚濃郁的聽覺盛宴。

    “讀畢焚文。”讀祝生將祭文和一疊紙錢揉合后在蠟燭上點燃燒化,表示呈送給逝者品鑒。細樂重新響起。

    接下來,禮生先后數次趨向香案前下跪行祭獻禮。助祭在司儀聲中,依次舉起祭品行禮致意后擺放在香案上。擺的位置與原來食案上的位置正好成軸對稱式,端起左前方的擺到右前方。和陽世間的宴會程序相同,初獻禮擺上的是茗(茶),果品三樣;亞獻禮則開始斟酒,連同三樣素食;三獻禮就擺上葷牲,雞稱德禽,魚叫錦鱗或鮮尾,扣肉稱饌,筷子叫著,添飯是進至誠,向享用者勸酒薦菜叫捧著點敉,整理餐桌上的食物叫羅著肅饌,飯后奉上餐巾叫獻帛,用紙錢代替。

    每次獻禮完畢,禮生要趨退到原位,跪著伺候飲宴者享用。有條件的還要歌詩,就像陽世間宴會中的歌舞表演,叫做行優(yōu)食禮。唱的內容無非是歌功頌德的韻語,在細樂的伴奏中,歌者唱得婉轉悠揚,余音裊繞中鑼鼓嗩吶響起,顯得歡快祥和。

    祭奠后,禮生跪拜后回到初位三鞠躬,禮成。復又鼓樂炮仗轟鳴,孝眷起身給各位執(zhí)事人員下跪,表示感謝。

    親眷多、時間允許的話,可以上若干祭,次序首先是家祭發(fā)引,第二是外族的客祭,其后的悼奠禮不限??图辣仨氂赏庾遄詡浼榔酚锰Ш刑?,其余的可以重用家祭用過的祭品。

     

    閱讀 1.9萬
    分享到:
    評論列表

    老暢

    黃老師有心了,風俗即是文化。風俗從簡還是奢華,孝心都不變。

    5310年前

    我心飛翔_9886

    本人家里有四個老人,都是雙牌的,七八十歲了,百年過世之后照雙牌習俗真的傷不起啊!少說也要10來W的!

    5110年前

    滿背情懷

    我也聽說過這本書,也有意尋找過,但一直沒有看到這本書的蹤影。

    4910年前

    墨客魂

    寫這個,需了解更多的文化內容。拜讀!

    4810年前

    田元小娟

    這種東西,恐怕只有老先生這樣的高人才寫得出,也才寫得如此詳細了。給贊。

    5210年前

    我心飛翔_9886

    好像還有什么鳴一.二.三炮,金鼓齊鳴合作奏大樂,起雙,抬起上山!

    6410年前

    作者回復:

    鳴炮也叫升炮,各地叫法有異。至于起雙,實際叫起喪,就是上祭后抬起靈柩上山。

    2015/3/26 17:36:27

    哥會飛

    民俗記敘的好文,詳細而生動??胺Q經典。。

    7610年前

    張一

    《三禮尋源》我也有一本手抄本。

    6810年前

    張一

    攸嶺村清末時期出了個秀才----是不是崇齋相公?“崇齋”也是我根據發(fā)音拼湊的,不知是否正確。

    7910年前

    作者回復:

    正是,就叫崇齋相公。老夫子當時頗有點名氣。

    2015/3/26 17:28:17

    雄鷹_35546

    黃老師對傳統的民俗文化描寫的細致入理,令人嘆服,傳統文化有很多可貴之處,但也有很多被當今時代演變成一種攀比之風,且傷風敗俗。

    7110年前

    開拓無限

    從純文學的角度來說,這篇文字寫細致入微, 但 對先輩的尊重應該是在生前盡人倫道德,死后,后輩好好做人,不辱家風,那些繁瑣的葬禮1 浪費后輩錢財,消耗社會財富 2 助長攀比風氣 3 家族中某故去,通常是幾個晚上不能睡覺,有損健康, 要移風易俗,喪事從簡。

    4510年前

    作者回復:

    你的意見很正確,移風易俗,喪事從簡其實也是一種傳統美德,只是有些有錢人故意要炫富才大操大辦鋪張浪費。我這篇文字只是如實介紹了這樣一種民間風俗而已。

    2015/3/26 12:24:01

    倚窗聽蟬

    各地差不多,基本上是這樣。但我們那里好像更復雜,有滴血行禮過程。

    4610年前

    封清

    印象最深的是念祭文,幾個年老儒生圍著棺木,扯起嗓子,依次一句,抑揚頓挫的念,祖父身子健旺時也每每在列。不過我完全不懂他們念的什么,只知道全場肅穆,孝子賢孫跪立在旁,請問黃老師,儒生念的是不是正氣歌?

    4710年前

    作者回復:

    十里不同俗。你說的幾個老年儒生圍著棺木扯起嗓子依次一句抑揚頓挫的念這一程序我們那里沒有,只有我在文中說到的“歌詩”的程序。正氣歌一般是在地仙安神謝地的時候念誦的,上祭沒有這一項。

    2015/3/26 12:18:43

    陳碧秋

    我小時候也看到過很多這樣的事,在那時看來,還很害怕。沒想到個中有這么多道道。學習了。

    3610年前

    黃高遠

    黃老師有心了,這些都是武岡地方民俗經典文字。

    4010年前

    發(fā)表評論

    已輸入0/200 個字!

    關注武岡人網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