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四年(1665年),白茅隴猺作亂,五月黔陽羅萬山猺擄掠武岡州境。
十三年(1674年),滇逆吳三桂叛,遣偽將分犯各郡,武岡城陷。
十八年(1679年),都統(tǒng)誇(ku?。┰龜≠\于紫陽河。安親王[1]又大敗賊于武岡之雙井鋪。
吳國貴中炮死。建義將軍林興珠、提督趙國祿追至武岡州,賊棄城走楓門嶺(也作楓木嶺或楓木界,今武岡與城步交界之大山嶺),復(fù)其城。沙納哈桑格追擊至楓門嶺之木瓜橋(今鄧元泰鎮(zhèn)政府往城步方向約四公里),潰將馬寶等及逆黨踞(盤踞)楓門嶺、武陽隘(今綏寧第二大鎮(zhèn)的大山嶺關(guān)口)、蓼溪峝口(今洞口境內(nèi))等地,依山阻險以守。貴州提督趙賴疏言:“武岡楓門嶺為入云貴大路,西為蓮花山,東為蓼溪,可峝口(今洞口境內(nèi))、黃茅嶺(今鄧元泰鎮(zhèn)黃茅村境內(nèi),是今武岡與綏寧交界之大山嶺。)有小路可通。雖皆峻嶺崎嶇,然彼可來,我亦可往。計賊僅能當掘壕,設(shè)炮石距守(距通拒,抗拒據(jù)守)耳!宜分布將士刻期位進,使賊不能久延喘息?!?/p>
十九年(1680年),大將軍員子彰泰將軍蔡毓榮統(tǒng)師由楓門嶺進,副都統(tǒng)趙賴(已擢升)同總兵趙奎由蓼溪峝進,攻克龍頭山、泡洞山、瓦屋云霧山、五子坡諸寨(都是今武岡、城步、綏寧、洞口境內(nèi)的大山嶺)。賊將馬寶竄走,趙賴遣甘文煌追擊,敗之。
(以上主要是說清軍在武岡一帶抗擊吳三桂的叛亂)
道光十六年(1835年),新寧猺生藍正樽與猺人陳仲潮、九龍寺僧張永祿菩倡言詭異(僧人出面假借是菩薩意思說詭秘的東西),謂(說)正樽將為天子,招集徒黨。時(當時)四川人王又名以邪教煽惑(煽動蠱惑)民。言習(xí)其術(shù)可成仙佛。武岡民程孔固拜以為師。又名令食長齋,事(事奉、供奉)無生老母神,又授之以《龍華經(jīng)》、《懺悔經(jīng)》。遇佛誕日,聚其徒黨,謂作(叫作)龍華會。愚民翕然(xi ,一致)信之。其徒遏(控制)武岡、新寧境,咸(都)目(看)為齋。匪仲潮入其教,且言正樽有異征(特殊的征象)。于是,齋匪中群欲從(跟從)正樽起事。會(正逢,恰遇)武岡齋匪程孔固敗,正樽謀起事,集黨三千于九龍庵,僭(jiàn,假,亂)偽號改元(改年號)篡偽官,將犯武岡。分其黨為三,使陳仲潮由安心觀、蔣玉元由城步大古山,而自與羅才清、張永祿自威溪先行,與仲潮、玉元會(會集)城下。知州徐瑃倉皇登陳(同“陣”,上陣)守。正樽以兵器不堅利,詭言(狡猾地說)仁義之師不妄殺。
初,犯武岡東門,玉元已渡資(過資江河),犯西門,軍士以紅衣炮未實火藥(炮未填滿火藥)紿(dài,殆,疑,詐)之,使從南門入,玉元從(聽從)之,至演武場(教場坪,今旱西門外革新村1、2、3組一帶,)。千總張大宏以鳥槍殪(yi,仆,死)一賊,守備趙昇泰繼之殪數(shù)人。紅衣炮發(fā),賊死者二十余人,乃退。賊至蔡家塘,將反(同返)。圳源峝鄉(xiāng)紳張謙伏鄉(xiāng)勇于家祠,盛供饋,邀賊飲,(賊)半醉伏發(fā)(伏勇出擊),獲賊藍正樽及同黨數(shù)十人,適(正逢,恰遇)官兵至,又殺數(shù)十人,余眾皆逃。次日搜山,復(fù)獲數(shù)十人及逆書(造反書信憑證)刀仗,又獲張永祿、陳仲潮,賊黨前后死者數(shù)百人后,為總督訥爾經(jīng)額剿平之。
(以上主要說藍正樽生為逆事。說到蔡家塘鄉(xiāng)紳和鄉(xiāng)勇之智慧勇毅,可算是為民除害)。
道光二十三年(1842年),逆民曾如炷殺知州徐光弼,焚高沙市,尋(不久)獲(捕獲)如炷,誅之。如炷性狡黠,踞(盤踞)高沙市,以賭局索詐致富,愈益橫。市西洪崖(大概是今綏寧紅巖鎮(zhèn))盜藪(sǒu,厚,言其多)也(市西洪崖盜賊很多)。如炷結(jié)(結(jié)交)之而皆為用(如炷都與他們結(jié)交而為自己所用,給自己辦事。)。里人無敢與軗(shū,車竿)州(周圍的人都不敢車輛來往于州)。故饒米(富足多余的糧食)安化、益陽多仰(仰望)給之商賈資為利(盈利)。會(恰遇)有米商赴高沙寓(住宿)楊姓家,如炷索其賄不得,與其黨(同黨)遏(阻止)米出境。勒石河干(岸)米商訴之光弼,(光弼遣人)捕其子(如炷子),嚴刑鞫(同鞠,捕拘)之,將置之獄。如炷亦執(zhí)楊姓子??铰右讯渥拥冕專絾柦Y(jié)束后如炷的兒子被釋放),如炷亦釋楊姓子。光弼遣役(派遣役使)捕如炷,拒之(如炷拒捕)。光弼聞(使之聞,告訴)于大吏(當?shù)氐牡胤焦伲干霞壒賳T),檄營兵助之(光弼下公文要營兵幫助捕捉如炷)。如炷聞(知道光弼要營兵捕捉自己),率黨(同黨)抄掠(抄家劫掠)楊姓家。光弼率營兵捕捉,親往高沙市。如炷與黨(同黨)謀于鐘滄寺,約洪崖諸賊應(yīng)(接應(yīng),響應(yīng))之。光弼寓州同(州同即同知州,比知州職務(wù)稍低,為知州副職)署(官署,辦公處),與州同謀(商議)擒如炷,兵勇皆駐關(guān)帝廟。光弼抵(到達)如炷家,索如炷未成,焚其居。炷黨鳴金聚賊圍署,聲言將縱火。光弼單騎出,遂遇害。賊黨掠街市,有拒者即縱火焚之,火二日不絕。街市皆盡且偏掠近,村民皆驚走。如炷乘舟遁(逃跑)新化,知縣汪世澤巡邏資水大碼頭,得之。巡撫吳其濬(jùn,浚)至寶慶,命永州總兵英俊捕如炷余黨,誅之。
(以上主要說逆民曾如炷事。此處記載抓捕逆民、鄉(xiāng)霸曾如炷及其同黨之事,很詳細。古時候能有不畏自己安危,為維護社會安寧親自抓兇而殉職的徐光弼那樣的知州,真的不錯哦)
注:
[1]安親王:安親王岳樂,別號古香主人,清太祖努爾哈赤第七子阿巴泰之子,排行第四。是順治的堂兄,也是順治、康熙兩朝功勛卓著的親王,為清朝入關(guān)后的穩(wěn)定與發(fā)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順治三年,岳樂跟隨肅親王豪格征討盤踞四川的張獻忠,他作戰(zhàn)英勇,頗具謀略,率部擊斬了大西王張獻忠,被晉升為貝勒。之后由于他在工部及宗人府的政績,被擢升為安親王。岳樂與其先輩不同,他是清初改革派的代表,他全力支持順治皇帝的一系列改革,大膽啟用漢人,緩解與漢族地主階級的矛盾;停止圈地,使人民能正常從事生產(chǎn)活動。岳樂是清代親王中少有的集政治家、軍事家、改革家于一身的人物,他對大清王朝所做的巨大貢獻是不可磨滅的。
免責聲明: 本文內(nèi)容來源于鐘文暉 ,不代表本平臺的觀點和立場。
版權(quán)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注冊用戶自發(fā)貢獻,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武岡人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不擁有其著作權(quán),亦不承擔相應(yīng)法律責任。如果您發(fā)現(xiàn)本站中有涉嫌抄襲的內(nèi)容,請通過郵箱(admin@4305.cn)進行舉報,一經(jīng)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quá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