廻馬山情結(jié)
( 續(xù))
好有趣!這手榴彈從哪里來?
1945年5月26日,一股日軍敗兵50多人從高沙竄入武岡境內(nèi),過鰱魚渡、橫里沖,占領廻馬山北面至高點(即馬屁股),白天挖工事,晚間到茶鋪子、橫里沖院子里搶掠。國軍94軍派121師一個團從蹬子鋪發(fā)起進攻,日軍頑強反抗,激戰(zhàn)一天一夜,尸體橫滿廻馬山,日軍只剩三人,企圖從橫里沖逃跑,被農(nóng)民團團圍在水田中,用鋤頭砸死二人,一人逃到三元橋,被農(nóng)民用扁擔砍死。
121師傷亡很重,一位團長在激戰(zhàn)中身亡,茶鋪子的老百姓用曾令植的壽木將他埋葬在老塘壙上,離孩子們燒手榴彈的地方不到20米,現(xiàn)在墳墓還在,每到清明節(jié),我們院子里的人給他培土、燒錢紙、掛青,紀念這位抗戰(zhàn)英雄。至于他姓甚名誰,哪里人,家里還有沒有親人,我們都不得而知??赡芩菄姷囊晃粓F長吧,誰還會舍力氣去查一查呢!
其他尸體沒人去掩埋,一年之內(nèi)臭氣熏天,苦了我院子里的百姓,不敢上山放牛、砍柴。豺狗,狐貍成群,白天夜里來院子里抓雞抓鴨。貓頭鷹的哭聲叫人揪心,似惡鬼在尋魂。天未黑,家家房門緊閉,半夜里鬼哭狼嚎,小孩大人不敢起床尿尿。
1958年開山伐木,廻馬山大棵的松木、杉木、楓木、稠樹砍伐殆盡,白骨露出來了。文化革命期間,我們常常帶著學生到廻馬山附近憶苦思甜、搞軍訓、軍事演習,每次都會撿到很多子彈殼,提幾根白骨回學校。
這手榴彈可能1945年那場戰(zhàn)爭留下的。這些抗日戰(zhàn)士的英靈也在保佑廻馬山腳的孩子們呀!
好山有好水,從廻馬山流出來的水,沁、甜、略帶點咸味,所以叫它鹽泉,遠近幾十里有名。1950年減租反霸時,就以鹽泉為名成立鹽泉鄉(xiāng)。鹽泉水是天然礦泉水,勞動累了、行路渴了,天氣炎熱了,到茶鋪子的井眼里捧一捧井水喝下去,涼透了心,不發(fā)痧,不拉肚,不生病。冬天,井里直冒熱氣,是天然的“溫泉”。
每次回家鄉(xiāng),過了公堂上,到了雙井鋪,我就習慣的遙望廻馬山。它那跪飲資江水的英姿,那高高翹起的屁股,那整齊的馬鬃,令人遐思飛揚!回家鄉(xiāng)的日子,免不了到山里逛逛,呼吸那豐富的負離子,吸收那帶香的氧氣,聆聽那此起彼伏的鳥語;行走在青松夾道間,令人心曠神怡,樂而忘返。往日的紛擾與不平,生活中的愁情困苦,化作縷縷煙云,隨風飄去。或扯野蔥、或摘野菊花、或采救兵糧茶、或取松奶菌、喬巴菌……等野生菌?;爻菚r提一大袋野菊花茶、救兵糧茶、曬干的菌子,鄰居你抓一把,我抓一把,其喜洋洋者也!
我到過很多的名山,但總不能代替回馬山在我心中的位置。瑯山、鼎湖山、南溪山雖是那樣的秀麗多彩,但廻馬山多了幾分簡樸真實;衡山、華山、樂山、峨眉山是那樣的雋永靚麗,但廻馬山多了幾分幽雅恬靜;他沒有像秦嶺、八達嶺那么厚重豪放、濃郁悠長而名揚古今中外,卻默默實在為故土書寫不起眼的滄桑變化。
我愛山,無須踏遍青山去尋找,只道“廻馬山”風景獨好”!
免責聲明: 本文內(nèi)容來源于尹聰昧 ,不代表本平臺的觀點和立場。
版權(quán)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注冊用戶自發(fā)貢獻,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武岡人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不擁有其著作權(quán),亦不承擔相應法律責任。如果您發(fā)現(xiàn)本站中有涉嫌抄襲的內(nèi)容,請通過郵箱(admin@4305.cn)進行舉報,一經(jīng)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quá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