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個月去了一趟鄭州。
我是帶著情懷而去的。
鄭州是我走出校門之后,人生打工生涯的第一站。
在這座中原名城,散落著我的青春,和青春酸甜苦辣的故事。
盡管時間很短,只有一年,但某些片段,對我而言,卻是刻骨銘心。

2
29年前的那個夏天。
我懷揣著剛剛拿到手的大專文憑,從長沙坐火車,一路到了鄭州。
我之所以開赴鄭州,是因為我的堂姑康寧,答應(yīng)在鄭州給我找工作。
那時候,堂姑從省糧油公司辭職出來做期貨,另外又開了自己的貿(mào)易公司。
當時,他們家住在管城區(qū)貨站街市油脂庫的宿舍樓。
我到鄭州之后,先是住在堂姑家里。
堂姑家當時有四口人:滿頭白發(fā)的二奶奶,堂姑和堂姑父以及他們的女兒阿玲。
這些,我在前面的文章《懷念我的堂姑康寧》里都已經(jīng)寫過。
3
剛到鄭州的時候,堂姑對我說:既來之則安之,工作的事不必急在一時,你可以先熟悉下鄭州這個城市。
我心里想:這樣也好,我可以自己試著去找下工作。
在外面轉(zhuǎn)悠了幾天,人生地不熟的,也不知道去哪里找工作。
有一天,來到一個戶外勞務(wù)市場,看到很多人站在路邊,有的面前擺著電鉆電鑿之類的,有的擺著斧子刨子,有的用紙板寫著磚瓦小工,有的寫著保姆之類的。
等著雇主來挑選。
我也就站在其中,雖然身前既沒有擺工具,也沒有寫紙板,但可以出賣勞動力。像我這類的人也站了不少。
很多年前,看過一場電影,電影里有一個賣兒賣女的市場,父母把一根稻草斜插在孩子的頭發(fā)上,表示出賣的意思。
我那時候覺得自己,和電影里那些被出賣的孩子一樣,唯一的區(qū)別就是頭發(fā)上少了一根稻草。
也許,是我的樣貌看上去忠厚老實,只站了一會兒,就來了一對夫妻兒問我:早餐店幫工干不干?
這對夫妻看上去,穿著也是農(nóng)民打扮。
我問多少錢一天?
他們說8塊。
我說干。我心里想,先掙點錢再說,不管多少。
他們看了我的身份證,就領(lǐng)著我上了公交車,去他們的早餐店。
到了目的地,我才知道,他們所謂的早餐店,其實就是馬路邊上臨時搭的一個塑料棚。
既沒有房子,也沒有床。男人指著地上的一張草席:你晚上就睡這里,幫我們占守攤位,白天幫忙打下手做各種雜事。
我當時心里打了個冷顫。
這和討飯的乞丐有什么區(qū)別?
我把頭搖成了波浪鼓,慌亂地說,我做不了做不了。
他們不說話,臉色很不好看。
我著急忙慌地,從身上掏出我的畢業(yè)證:我是剛從學(xué)校出來的大學(xué)生,我還是想找一份比較適合一點的工作。
這對夫妻倆的臉上氣得擰出水來。
我倉皇地逃走了。
我怕晚一點他們對我不利。那時候治安不太好,電線桿上經(jīng)常都貼著尋人啟事和認尸啟事之類的廣告。
4
過了幾天,我在鄭州中藥城找到了一份送餐的工作,工資是10塊錢一天。
這是一個專門炒熱干面的地攤點,老板娘是一個三十多歲的女人,她婆婆給她當幫手。
她家住在郊區(qū),離中藥城不遠,我的工作任務(wù)是每天早上騎三輪車幫她們把炒面的各種器具拉出來,晚上再送回家。其他時間就是送餐,送餐的范圍也基本在中藥城里,送給賣中藥的各個攤販。忙碌的時間主要集中在午餐和晚餐。
我也是在這時候?qū)W會了騎三輪車。一開始不會騎,是炒熱干面的老板娘教會我的。
會騎三輪車算不算一種技術(shù)我不知道,但從此以后,我的人生就和三輪車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我后來在深圳開店進貨送貨的時候騎,我從深圳回家創(chuàng)業(yè)做快遞的時候騎,我作為一個漁夫賣魚的時候騎,直到今天,我在洞口的大街小巷跑腿送外賣,多數(shù)時候,仍然還是騎的三輪車。
有時候我想,那個教會我騎三輪車的老板娘,是不是冥冥之中上天的安排,讓她機緣巧合地參與我的人生,成為操控我命運的神秘力量,在那么一個不經(jīng)意也記不起具體時間的日子,讓我的一生,從此跟三輪車糾纏不清。
如果此生,我不會騎三輪車,我的人生,會不會又是另外一種境遇和命運?
5
熱干面送了將近一個月,我開始跟堂姑學(xué)做期貨。
這在前面的文章里也已經(jīng)寫過了。
我那時候住在堂姑家里,跟他們一起生活,他們對我很好,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那種好。
滿頭銀發(fā)的二奶奶,解放前是上海某資本家的女兒,說一口地道的上海話。跟我二爺爺結(jié)婚后在湖南洞口住過一段時間,后來在北京和鄭州做英語教師,對我這個肖家后輩也是非常關(guān)愛。
住在堂姑家里的那段時間,有兩個細節(jié),我在前面的文章里不好意思寫出來。但現(xiàn)在想來,已是物是人非,為了讓我的回憶更具真實,也就不必避諱了。
第一個細節(jié)是夏天天氣熱,晚上在家里,堂姑經(jīng)常都穿著內(nèi)褲來回走動,我不好意思提醒她,也只能盡量回避著,有一個晚上,姑父從外面回來,看到之后說她。堂姑說:自己的侄兒有什么關(guān)系?
這事有點兒尷尬,也不合適解釋什么,我只能假裝沒聽到,把自己關(guān)在房間里。
還有一回是堂姑給錢讓我去買些西瓜回來,送瓜的開車到宿舍樓門口,幫忙把西瓜抬進屋里,出門后對我說:你老婆長得真漂亮!
他說這話的弦外之音,是我配不上堂姑。
我很不好意思,趕緊糾正他:她是我姑姑!
沒想到堂姑也聽到了,但她并不氣惱,反而咯咯咯地笑得直不起腰。
堂姑和我的年齡相差15歲。
也許是我太顯老,而堂姑又太顯年輕,讓陌生的賣瓜人產(chǎn)生了如此誤會。

6
29年以后,我再次來鄭州,這些活色生香的往事,印在我的腦海里如昨天一般清晰。
深秋的午后,我坐車尋找到貨站街市油脂庫的舊址,卻再也找不到昔日的樓房和大門,一棟樓一棟樓挨個找過去,都感覺到不對。
我來到二里崗街道燕歸園居委會的門前,盡可能地尋找往昔的痕跡。因為是周六,居委會也不上班,想找個熟悉此處變遷的老人問問,也沒有機會。

最后問起一看門的保安大爺,他說:油脂庫的老宿舍都拆了,這里已經(jīng)建起了高架立交橋,高架橋的基腳,就建在以前宿舍樓圍墻的位置。
我站在淮海路的高架橋下,仿佛站在時空的交錯點,心里充滿了傷感。

這里曾經(jīng)是我生活過的地方,可那些熟悉的場景都已經(jīng)消失不見。那些給過我愛和關(guān)懷的親人,滿頭銀發(fā)的二奶奶,堂姑和堂姑父,都已經(jīng)離開了這個世界。而堂姑唯一的女兒阿玲,現(xiàn)在也遠在異國他鄉(xiāng)。
我呆呆地站在這熟悉又陌生的街頭,看著來來往往的行人和車輛,只在眨眼的一瞬間,就感覺已經(jīng)過去了一千年。
淚水漫過我的眼眶。
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