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侯,常隨奶奶進城,或從旱西門,或從水南橋。奶奶進城主要是為了賣雞、鵝之類的家禽。我挑著擔子,光著腳丫,踩著青石板,她老人家在前頭叫賣,我在后跟著,走遍了城里的大街小巷。當時高大的樓房太少了,城里頭的巷弄兩旁,大多不是木房便是青磚砌成的房子。只有過了老南門洞子,才能見到一些稍高大的房子。當時,覺得武岡城并不咋的,比起電影里所見的大城市差遠了,一點也不氣派。
如今的武岡城大了很多。2002年,我事隔四年后回去了一次,驚嘆武岡的變化不少。我是頭天晚上到武岡的,寄居在一朋友安排的賓館里。第二天清晨一醒來,我與妻子就出了門,乘了一出租車,讓司機拉我們繞城走了一圈。一邊走,司機一邊介紹,這是什么地方,那又是什么地方。大炮臺那邊還真是大啊!2005年國慶,我回去過一次。也是第二天醒來,就讓妹夫與我逛王城公園,看了修的城墻。這次因來去匆匆,沒作多停留就返渝了。08年暑假又回去過一次,因父親病重、亡故,我也沒多少心思好好看看武岡城。每次回去,并沒有好好地去看一看老城墻,逛一逛少年時與奶奶走過的老街。親戚朋友們也大多住在新城,往老城走的機緣也就少了。
近段日子,看了青松老師拍的旱西門、水西門的照片,聯(lián)想到此前見過的王城公園,我是有感嘆的:老城的保護還真是一問題啊!老城地段,有了不少紅磚房子,在古韻濃濃的大氛圍中,顯得格外刺眼。旱西門的舊貌保存得相對較好,水西門就差了很多。至于王城公園的城墻,花了不少銀子吧,體形單薄,徒有其表,是很難體現(xiàn)“武岡城墻蓋天下”的特點。前不久,廣西電視臺采訪當年鄧小平領導的紅七軍的進軍路線,解說員就站在王城公園的城墻上,指點著武岡城池的堅固??戳寺犃?,我就覺得好笑。
城市要發(fā)展,必然要修大路、高樓,武岡城原本就小,拓展的空間很大,政府走出老城,另辟新區(qū),很容易,武岡確也做到了。但要恢復古城岡貌,任務還很重。重建的東西,要盡可能還原歷史的真實,我想當年堅固的老城墻絕不在王城公園那一帶吧,即使是恢復原來模樣已無可能,也不能隨隨便便敷衍了事。你看人家西安城墻的修復,那才叫真修復!至于老城中刺眼的紅磚新房,總是可以控制不修的吧。當然,會有人說,居民住的房實在太破了,已成危房了,豈能安居?為了保護古城風貌,政府得設法加以保護。古城、古街區(qū)的保護,全國好的經驗都的是。
我所居住的城市沙坪壩區(qū),有一破舊街道,叫磁器口,《紅巖》小說中的華子良就是從這脫險的。經過整治、修繕,現(xiàn)已成本地人、外地人游玩的好去處。前年,我到過的四川閬中市(縣級市),人家老城區(qū)保護得也是相當漂亮,每年吸引不少游客前往。江南的古鎮(zhèn)如周莊,那更是保護得沒得說。
我到過新寧,感嘆這地方人杰地靈,人文底蘊深厚,但宣傳利用得很不夠。即以湘軍而言,新寧建一座湘軍博物館都是完全可以做起來的。江忠源、劉長佑、劉坤一等人的遺跡仍可尋覓,難道不能夠為其旅游開發(fā)服務?他們那邊似乎只看重崀山,恐怕是不夠的。武岡也是有不少好東西的,歷史悠久,人文資源也是不錯的。這類資源是不能再生的,沒了就沒了。如何保護好利用好,是得好好想一想了!
img_1639:他山之石:閬中老城之一
img_1610:他山之石:閬中老城之二
img_1689:他山之石:閬中的新與舊
img_1688:他山之石:閬中的新城
免責聲明: 本文內容來源于言宋 ,不代表本平臺的觀點和立場。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注冊用戶自發(fā)貢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武岡人網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不擁有其著作權,亦不承擔相應法律責任。如果您發(fā)現(xiàn)本站中有涉嫌抄襲的內容,請通過郵箱(admin@4305.cn)進行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