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前夕有幸在長安向總的“勇彤武岡菜館”里“泡”了一次米花,一邊“泡”米花一邊憶往事。人家的往事如歌,我的往事如泡。猶如那沉積池底淤泥里的泡泡,在筷子觸動油鍋內(nèi)的米花時,往事如池底的泡泡,一個接一個、一串連一串,一個個、一串串的浮現(xiàn)在腦海里。
在我的記憶里,穿開襠褲的時候。母親挑選個大晴天,在屋前的禾堂里圍三個土磚當灶,把那口炒菜鍋提出來放在上面。我就不停地往灶內(nèi)添稻草,燒火,母親把鍋洗得锃亮燒得滾燙后,就用白蘿卜片沾點豬油把鍋底涂一遍,馬上舀一小勺早準備好的生米湯倒入鍋底,接著端起鍋順勢慢慢轉(zhuǎn)圈。瞬間,米湯就變成了一個“月亮”大小的“湯皮”。
那邊父親在兩條長櫈上面橫架一把梯子,梯子上面均勻地鋪上干凈的稻草,稻草上面再稀稀疏疏地鋪一些松葉。一切準備妥當后,母親的第一個“湯皮”也差不多出鍋了。只見母親,左手拿一把新蒲扇放在鍋的邊沿,右手拿起鍋鏟繞湯皮四周“走”一圈,再把鏟慢慢地伸入湯皮下面,左手輕輕一揚,右手順勢一接。那個月亮似的湯皮輕飄飄地落在蒲扇中間。母親隨手就交給侯在一邊的父親,接著又開始做第二個。父親接過蒲扇后就徑直走向剛架好的梯子,從梯子的一頭開始擺放。父親把住蒲扇,在離鋪好稻草和松葉的梯子上面,三十公分高時稍作停頓,繼而輕輕把蒲扇一翻,湯皮就穩(wěn)穩(wěn)當當落在松葉上。父親又利索的回到母親身邊侯著,如此幾個來回,梯子上的湯皮多了起來。這時我就有點管不住自己的小屁股了,屁顛屁顛地跑過去拿起父母早準備好的毛筆蘸上米花紅,在湯皮上面畫太陽、畫月亮、畫把戲。當然很快就會被父母制止住的,母親總會叫毛筆字寫得好的姐姐來,在湯皮上面寫一些“囍”字和一些花之類的圖畫。
等湯皮做完后,屋里柴灶上的糯米飯也差不多涼了。這時,父親把堂屋里那張八仙桌搬出來,用稻草把蘸上井水把它擦洗得干干凈凈。母親先在桌面上撒點點干米粉,再把那個竹片扎成的小圓圈擺在上面,用手從裝飯的“篾?;?rdquo;里抓一把糯米飯,放在竹圈內(nèi)。再用雙手慢慢地,均勻地攤開,用手掌輕輕地壓平。我記得母親說過,“做米花,不比做湯皮,湯皮做得越大越薄就行了。米花可不行,米花不能做得太大,太厚,這樣會‘浪費’材料。壓得太緊也不行,到時油炸時費油又炸不透。壓得太松也不行,太松了干后易碎,油炸時容易分裂,達不到“團團圓圓”的效果。”母親做米花時特別用心的,只見她翹起兩個手掌,用掌心輕輕地壓竹圈內(nèi)的糯米飯,哪里不均勻就用手指輕輕地勾一下。做得差不多了,就退后一步,歪著腦殼左瞧瞧右看看。覺得不滿意又上前一步繼續(xù)擺弄,覺得滿意了,嘴角就會閃過一絲不易察覺的微笑??傊赣H做出來的米發(fā),用她自己的話來說,“米花要做得邊邊厚,中間慢慢的變薄,要像一個淺鍋底型,這樣的米花即省料,‘泡’出來又好看,像個蘑菇蓋蓋。”
因為母親米花做得好,平時鄰居做米花時一般會請母親去當“軍師”自己家里做米花時,也從不讓毛手毛腳的父親插手。這時閑住的父親就偷吃“篾?;?rdquo;里的糯米飯,母親發(fā)現(xiàn)后就會半真半笑地罵父親:“嚇哩!又給你吃掉一個米花。”父親總會笑笑地回道:“呵呵!現(xiàn)在吃了,既飽肚子又省油呢!”
這米花、湯皮做好曬干以后,一般都是用裝了尿素的塑料袋袋收撿好,平時不會拿出來吃的。只有逢年過節(jié)、生日、娶老婆等,還正是做好事才拿出來用油“泡”好才能吃的。如果誰家的媳婦沒事就“泡”米花吃,那么她就是公認的“好吃婆”,會被別人指背皮的。
那時誰家做好事,所有的親戚都得準備米花、湯皮、包谷糖等之類的糖果。講排場、舍得的就動谷籮,下面裝半籮稻谷,中間放幾包粗紙包的餅干糖,上面蓋幾個剛剛“泡”好的湯皮,再在湯皮上面壓幾個“泡”好的米花,米花上面帖一塊不大不小的紅紙,再用一個米花壓住,最后就在谷籮上面蓋一塊比較新的洗臉帕。尤其是起屋上梁,嫁“蠻尼”,一般要擔好幾擔的。當然,也有些舍不得擔的,就用“四角簺”,怎么樣也要弄一擔。說實話,也怪不得人家舍不得,當時一日兩餐都吃不飽,誰舍得動不動就擔幾擔。
從父母到我手里,總共是起了三屆屋。七八年吧,我們一家六口擠在一泊木屋內(nèi),用老人的話說:“代四在屋里,硬詞邁不開腳。”父母一咬牙,勒緊褲帶索,省下口糧起土磚屋。起屋的苦和累我就不寫了,心痛。上梁那天,父母特別高興,當木匠準備吊棟梁上去的時候,主人得在堂屋中央架起鍋“泡”米花和湯皮。那次母親不知有啥事一下子走開了,心急的父親還沒等鍋里的油燒滾,就把米花放進去了。不用說,米花沒“泡”發(fā),后來家里一直很窮,沒發(fā)財。母親經(jīng)常會埋怨父親,起屋上梁沒“泡”好米花。
八四年吧,農(nóng)村掀起起紅磚屋的熱潮。貧窮落后的父母也不甘落后,省吃儉用也積攢了一點點錢開始修紅磚屋。修紅磚屋,我是勞動力了,那苦、那累也不寫了,肉痛!上梁那天,母親哪也不去,就守在堂屋的灶鍋前“泡”米花。可是拆舊物起新屋,米花沒收撿好,回了潮。母親雖然步上火色,但是米花變成一小塊一小塊的。不用說,起紅磚屋以后,還是沒發(fā)起財。缺錢的時候,父親就會說母親,就是你起屋上梁時米花沒“泡”起。
為了母親的遺愿,下決心,賺錢以后就起“洋房子”。兩千零三年吧,我東拼西湊了幾萬塊,壘起所謂的洋房子。洋房子就無所謂上梁了,但是還得“進火”。正月十四凌晨,我們一家老小全體參與,用竹片從紅磚屋里引起火種來到洋房子的堂屋內(nèi),點燃還是用三個土磚圍成的灶膛內(nèi)的柴火。灶膛內(nèi)的火一下子燒得通紅,鍋內(nèi)的油很快就燒得滾燙,這時,二娘迅速地拿起早準備好的米花,嫻熟地放進油鍋內(nèi),“噼里啪啦....”一陣輕微的爆炸聲后還濺起點點油花。二娘用筷子不停地,輕輕地轉(zhuǎn)動鍋著內(nèi)的米花,大聲的問:“晚嫂,發(fā)了嗎?”在一邊張羅的晚娘隨即應(yīng)道:“發(fā)了!發(fā)了!賢明發(fā)了!這個也發(fā)了,那個也發(fā)了,都發(fā)了......”
哎!米花“泡”得好,個個“泡”得團團圓圓,個個“泡”得鼓鼓漲漲。二娘、晚娘的話也說得好。我應(yīng)該發(fā)了吧,哦!白頭發(fā)了!
免責聲明: 本文內(nèi)容來源于老特務(wù) ,不代表本平臺的觀點和立場。
版權(quán)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注冊用戶自發(fā)貢獻,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武岡人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不擁有其著作權(quán),亦不承擔相應(yīng)法律責任。如果您發(fā)現(xiàn)本站中有涉嫌抄襲的內(nèi)容,請通過郵箱(admin@4305.cn)進行舉報,一經(jīng)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quá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