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半----送鬼節(jié)
每年農(nóng)歷七月初一,閻王就下令大開豐都城地獄之門,眾鬼自此浩浩蕩蕩地游向人間,可以盡情享受人間血食,直至七月十五日,地藏菩薩以“唵.缽啰末鄰?fù)訉?娑婆訶”十字滅定業(yè)、碎地獄真言超度眾亡靈上天堂,并關(guān)上豐都鬼門,還人間一片安寧。因此,每縫農(nóng)歷十五都梁國南通廟,必有一場浩浩蕩蕩的送鬼道場,也就是"送鬼節(jié)".眾生祈愿地藏菩薩超度眾亡靈上天堂,保人間一年平安;并以此祈愿使"現(xiàn)在父母,壽命百年無病,無一切苦惱之患,乃至七世父母離惡鬼苦,得生天人中,福樂無極.”
七月十五那天,吃晚飯后村里老人大多會焚香拜懺,并把香插在大門口空地上,手巧之人就把大紅紙織些千紙鶴或者荷花,在上面點半只香燭,放在池塘里的荷葉上面;然后大家就會去南通廟看送鬼道場.道場一般搭在廟外空地或附近農(nóng)地,分兩層,第一層是一米多高的板凳,用繩子綁牢,大概是長7-8米,寬4-5米吧.第二層一頭是兩張大桌子,做法師臺,桌子中間供"大愿地藏王菩薩"牌位,牌位下擺放七盤桃七盤大米,牌位正對面是主法師座,兩邊放些凳子給其他和尚道士們坐。另一頭也擺一兩張桌子,做施孤臺,豎三個靈牌和一面白色招魂皤。村人就把各家的雞鴨羊,果品,瓜子擺在臺上,以供孤魂野鬼食用,主事老太爺就會在上面插些紅綠蘭等三角小旗,上書“接引十方”,“盂蘭盛會”,“甘露門開”等字樣。
法事一般是大小兩個和尚搭配大小兩個師公,估摸是兩個兩師徒組合吧。主法師是來自都梁國第一大寺天龍寺的高僧,師公就不知道哪來的,長發(fā)披肩,可能是茅山派的吧。主法師先洗手凈口,焚香拜懺,然后披上大紅袈裟,戴上唐僧帽,一手拿鈴鐺,一手用法杖挑起一把印子錢,放在香燭上一點,口中念念有詞,接著一聲"起",便鑼鼓四起,帶著其他僧道行向法壇,一干善男信女自是屁顛屁顛地跟在后頭。在法壇前主法師念:唵.缽啰末鄰?fù)訉?娑婆訶......接著遙望地藏菩薩牌位九叩首,然后帶領(lǐng)一干人馬圍著道場開始繞場,眾法師邊行走邊念唱真言,時而又停下來跳一下,眾人也跟著抬抬腿,或者扭下屁股。左三圈,右三圈,大家繞場六大圈后,主法師又回到地藏菩薩牌位前念念有詞,然后把法杖交給身邊的助手,(一般是主法師的徒弟),一手搖鈴鐺,一手作一些看不懂的手式,末了一聲大喝"敕",腳一蹬,飛身上了法師臺。眾法師也跟了上去,村里幾個主事的老人也跟了上去。主法師再念咒語,拿了根點燃的香,不住地憑空寫劃,不時跺跺腳,或者發(fā)出:"敕"的聲音,眾人一本正經(jīng)地呆望著,沒人敢吭聲。不知有多久,主法師忽然猛搖鈴鐺,對著招魂皤大聲念:起。接著鑼鼓四起,主法師抓起一盤桃子,看也不往四周狂灑,接著又抓起一把米狂灑四周,又一聲:停.鑼鼓立停。如此三次,主法師開始端坐法師座,眾法師也紛紛落座,各主事打雜者也各著各位,主法師繼續(xù)領(lǐng)著眾法師一起念念有詞,或唱或歌,時而用手遙指招魂皤,此時會有另一法師(一般茅山師公)以活雞血沾于那招魂皤上..........
法事的最高潮是主法師"丟籽粑",這時主法師一般會站起身來,一手搖鈴鐺,一手抓‘籽粑’,口中不斷地念些真言,接著對著“籽粑”深哈一口氣,然后順手灑向周圍的眾人。此時大家一涌而上,惡鬼般地伸出雙手,接著或沒接著,都"嚯""嚯"地叫著,全然忘了嚴(yán)肅。那‘籽粑’是用糯米和著香麥作的,據(jù)說吃了可以滋陰補(bǔ)陽,益年增壽,我也吃過幾次,味道委實不錯,香香甜甜,甜而不膩,人間極品。
晚上十點以后,小孩就不宜看了,這時候大人就會哄孩子回家吃‘籽粑’,睡覺。其實,后邊更精彩,可以觀察人間眾生的生死病痛,主要有三點:一是師公吹海螺,吹了以后聽回音,據(jù)說回聲落在哪,那地方三個月內(nèi)必有喪事。二是燒印子錢時,主法師可以看:有沒有新鬼搶錢,一般將死之人的新鬼搶錢異常厲害;被主法師看到的新鬼,一般半個月左右就會重病臥床,不作法事必死無疑。三是主法師的袈裟,據(jù)說從主法師的脅下可以看到群鬼共舞,脅下自有乾坤,據(jù)說童男之身都可以看到群鬼共舞...........所以,一般法事結(jié)束,主事之老太爺就會詳細(xì)記下法師所言,然后告知村民一些天機(jī)人道之事.
免責(zé)聲明: 本文內(nèi)容來源于三十度仰望 ,不代表本平臺的觀點和立場。
版權(quán)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注冊用戶自發(fā)貢獻(xiàn),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武岡人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不擁有其著作權(quán),亦不承擔(dān)相應(yīng)法律責(zé)任。如果您發(fā)現(xiàn)本站中有涉嫌抄襲的內(nèi)容,請通過郵箱(admin@4305.cn)進(jìn)行舉報,一經(jīng)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quá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