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初聽聞今年的共青團活動,選在街子古鎮(zhèn)及旁邊的鳳棲山時,我還不置可否。川內的古鎮(zhèn),我去過太多,大抵是古色古香的建筑群加上民族手工藝品的商業(yè)兜售,料想街子也不例外。直到見其真面,才不得不為之驚艷。
周五早上九點,一輛旅游大巴,載著我們三十來位青年人,開往街子古鎮(zhèn)去。說是青年人,其實有很大一部分已然超齡了,當中也包括了我。當我看著那些新來的血液,九零后的蓬勃青春,不免也會心生羨慕。好在我們齡雖偏大,人還未老,心更年輕,青年的種種特質,我們也是有的。
經一個多小時,我們的車抵達街子古鎮(zhèn)外的停車場。下了車,先入古鎮(zhèn)游覽。連日陰沉的天,到了今日,突然放晴了,大概也因雨水的洗涮,空氣變得澄澈,天空也更顯明凈。
有人說,中國人已經到了看到藍天白云就直呼美景的地步。我有點認同這話,但需要修改一下:任何風景,一旦有了藍天白云的映襯,就都變成了美景。
今日天藍云白,美景的后決條件已然形成。我們需要的,就是一雙遍覽美景的眼和一顆感悟美景的心。
街子古鎮(zhèn)西距成都50公里,地處邛崍山脈。它坐落于崇州城西北25公里的鳳棲山下,毗鄰青城后山和九龍山。同時,街子古鎮(zhèn)又被稱為“唐求故里”,是唐代“一瓢詩人”唐求的出生地。唐求是唐代末期蜀州人,曾當過青城縣令,后隱居于味江山,也就是今天的街子場,過著詩酒文章的生活,每成一詩,就將詩稿搓成紙團,投入葫蘆,故有“一瓢詩人”之稱。
我們三三兩兩,沿著詩人唐求當年投詩瓢于中的味江上行。味江河床寬闊,江水清淺,成群的白鷺棲息其中,時而有兩只一躍而起,在空中吻頸交頭、回旋翻轉,又倏地回到江面上,如表演一場雙人雜技,引我們驚呼陣陣。
面前的味江,有一前一后兩座廊橋駕于江上。前者秀麗繁復,雙層青瓦翹檐,朱漆雕花欄桿,一個也不少。后者則質樸簡潔,素色單層廊檐與素色欄桿,盡顯低調大方。而最令我欣喜的是,在陽光的照耀之下,江面水波瀲艷,而這瀲艷的波光投射在石徹的橋洞上,那光影如一張不規(guī)則的網,不安份地晃蕩著,影影綽綽間,你不得不感慨大自然才是天底下最高明的能工巧匠,唯有它能描畫出這樣動人的光景。
逆江而上,兜兜轉轉,進入古鎮(zhèn)的腹地。雖然鎮(zhèn)中的一條水渠因是枯水期,不得“問渠哪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的意境,但閑適地行走于中,我依然為種種別的意境感動:隨時踩上一塊看似不經意鑲嵌的刻畫了精致花紋的青石板,隨時瞥見路邊一具看似不經意立在那兒的靈動的雕塑,隨時抬頭看到低矮的屋檐下掛著一盆盆看似已成長了千年的蘭草,隨時低頭發(fā)現陽光投射在地面的屋檐和蘭草的齊整錯落的光影。——這一切,似乎都亙古有之,漫不經心處透著精致,不以為意間蘊含古意,那種意趣天成,卻得之不傲、清淡處之的姿態(tài),大概就是街子古鎮(zhèn)的靈魂。有著這樣的靈魂,能生長出唐求這樣獨具個性、至真至純的詩人,也就不足為奇了。
盛裝著古鎮(zhèn)的靈魂,繼續(xù)往前走,抬頭便看到前方有一座塔,不用說,這就是著名的字庫塔了。字庫塔建于清道光年間,用石條、石墩和青磚建成。塔高15米。塔呈六方體形,分五層,最上面的四層外墻刻有“白蛇傳”等壁畫。精致的壁畫,因了時代的變遷,已經遍顯滄桑,滿含古意。還有一些頑強的枝葉于檐角伸展出來,更增添了塔的意蘊。百度搜索字庫塔的來源,原來是街子人信奉“惜字是福”,認為隨便丟棄、污染有字的紙是缺德的事,于是修建了兩座字庫塔,專門用來焚燒字紙。如今另一座已毀,唯這座則保存完好,供我們憑吊。
因為這個來源,我不禁更對街子古鎮(zhèn)肅然起敬了。連寫有文字的紙張都不隨意污染或扔棄,并專門為之建一座焚燒塔,可見古街子人,對文化對傳統(tǒng)是如何的心存敬畏,這一點是值得我們現代人好好觀照并自我反思的。
逛了古鎮(zhèn),吃了午飯,接下來便是這次青年活動的重頭戲:爬鳳棲山。鳳棲山,原名鳳岐山,因為山石的形狀酷似鳳頭而得名。在歷史上曾屬青城山一百零八景之一,自古有“藏龍棲鳳”之稱。鳳棲山擁有千畝原始森林,千年古楠、古柏、古杉、古銀杏、參天蔽日;山中深藏以光嚴禪院為中心的32座寺廟等古跡。
我們就在原始森林中攀爬而上。好在森林雖然原始,攀登的路卻是成熟的。一路上,既有石制階梯,也有木制棧道,它們在蒼天古木的映襯下,都顯得古拙質樸,又有飛鳥的啁啾和爬蟲的低吟,就更流露出它的清幽雅靜。一級一級蜿蜒而上地攀登,我們久坐辦公室而勞損的肩頸和腰椎,久居城市而塵土蒙蔽的心肺,久盯電腦而黯淡艱澀的眼眸,久未跋涉而日趨懶惰退化的腿腳,都無一不在這里獲得新生的能量,變得靈動起來。
貪婪地盯著整片綠色,大口呼吸鮮美的空氣,我們勇敢前行。前面的大半截山路,雖然陡峭,但每每累到極致時,前面就鋪展開一段平地或往下的路,雖然我一直擔憂這樣的既上又下,頂峰總在遙遙無期處,但畢竟有了休息的機會,爬山的過程,也顯得可以輕松對付。
只是,當我們大口的呼吸逐漸變成粗重的喘息,我們才爬過一大半路程。此時,我們面臨兩種選擇,一種是繼續(xù)攀登,上了頂峰再乘車由盤山公路下山,一種便是原地返回。部分人放棄了,踏上返回的路。我本著“不走回頭路”和“不上頂峰死不休”的精神,毅然加入勇攀高峰的隊伍。
然而身后的山路,與接下來的山路相比,著實是小巫見大巫。我們所面臨的不再溫柔而善解人意時有緩沖的山路,而是兀自聳立睥睨著渺渺眾人的,一大截接著一大截的陡峭階梯,我往往以為爬上去便是峰頂了,然而峰回路轉間又是一大截接著一大截階梯,那種沒完沒了的陡峭,讓人望而生畏望而卻步。
不過,雖然望而在心中生了畏懼,腿腳卻是不會輕易卻步的。我和輯美女互相扶持,彼此打氣,實在累了,就扶著旁邊的大樹站立一會兒。也不能休息久了,爬山需要的就是一鼓作氣。我們無心流連周遭的風景,心中唯存同一個信念,無論如何,也要攀登至頂峰。
向頂峰攀登的路上,除了部分男生,唯余三個女生。作為女生代表的我們,也少不了獲得男生們的贊嘆與鼓勵。直到最后,面對著前面幾十級臺階時,聽到他們在前面大呼 “到頂了”,勝利在望的感覺實在美妙,仿佛一路上流下的每一滴汗水,都有了特別的意義。我們很快爬了上去,到了頂峰,看到了一塊非常質樸的石碑,上面書有“海拔902米”。雖然海拔不算太高,但攀登的道路,卻同樣崎嶇陡峭,一路攀登的艱辛體驗,亦是絲毫不打折扣。“山高人為峰”,我們終于站在了峰頂,成為了山的“頂峰”,腳下的大山,也終于不再以睥睨的眼光看待我們,取而代之的是發(fā)自內心的仰視。
下山的路上,輯美女發(fā)了一條微信朋友圈:“只有登頂了才能體會爬山的暢快”,點贊的同時,我也在思考,爬山,能給我們怎樣的啟示呢?是流汗的暢快淋漓?是征服的欲望滿足?還是“一覽眾山小”的自我成就?或許,更應該是:唯有一步步扎實的積累,才能成就攀登峰頂的小小滿足,以及不懼另一座高山的從容氣度。
——這,大概也是團委組織這次活動的意義之所在。
棲息的白鷺
晃蕩的光影
御龍橋上
從橋洞看過去
細節(jié)之美
客棧之美
古街
字庫塔
鳳棲山上
峰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