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閑來無事之時,靜下心來翻看以往的舊照片,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那是2006年,因為退休無聊,就想去廣東開開眼界。當時兒子初去廣東,腳跟沒站穩(wěn),還沒有擺脫窘境,租房住,在中山東裕路教師新村;沒錢用,無富貴之向往,無糾結(jié)之勞形。心里有的只是一種極簡單的快樂,
那時孫子在市里最好的學校----雍景園上學, 那是四月,就比湖南三伏天還熱,我與老頭主動承擔接送孫子的任務,要過庫充,體育場,雍景園小區(qū)才到學校,有回忘記帶水,孫子很渴,說要喝水,滑稽的是一瓶兩塊錢的礦泉水我也不忍心買,還帶孫子在路邊的自飲機處解了渴,現(xiàn)在回想起來,不禁擰嘴酸酸的笑了笑·
印象最深的就是牽著他的手,第一次去青少年活動中心去上課,我們祖孫倆人生地不熟,走過樓底下那條巷子,穿過對面那轟鳴的馬路,再兜兜轉(zhuǎn)轉(zhuǎn)繞完那些錯綜復雜的小區(qū),對我們從未出過遠門的弱嫗幼童來講、真還算是件極為艱辛的事,我方向感又不強,難免還迷了一次路。
廣東風行煲湯,我們也實實在在的被感染,花著心思學著如何搭配湯料。煤氣太貴,用來煲湯實在太不劃算,所以媳婦從市場買回煤爐,叫人送來煤球,于是乎,一場最原始的生火煲湯革命徐徐拉開了序幕,生活,也因為這一缽缽靚湯而被經(jīng)營得有聲有色。煤球煤爐煲湯,持久地延續(xù)到搬進新居-----夏洋街42棟。
用過爐子的人都知道,如何讓煤球燃起來是個艱難而復雜的過程,先得用木柴引火把木炭生燃,且要多放些碳,要大塊點柴,然后用扇子從爐子底部的風筒處扇風,我想,“煽風點火”的典故應該是如此由來吧。漸漸地,木炭紅紅地嗶剝嗶剝叫了再把煤球放下去,過幾分鐘待煤球也紅起來的時候再添上第二個。這樣,這一爐火才會旺盛。令人頭疼的是,廣東的煤球不像我們老家的那種,經(jīng)過添換便可連綿不斷的讓煤爐一直燃下去。他們這種不能過夜,無論怎樣細心伺候待第二天早晨起來看時,絕對是凄凄涼涼的熄滅了。所以,我們得每天都另起爐灶。所以,得備好些木柴擱置一旁。
幸好他們這里曾經(jīng)也是窮鄉(xiāng)僻壤的地方,備柴生火也是常見之事,四周的居民幾乎每家門口都有堆積的木柴。我們一家,出去玩,也時常撿柴,快樂得不得了。
一直以來,我都想尋個機會訴訴往昔的歲月,可惜沒頭沒腦漫無邊際。無意間見到這些即將泛黃的照片,令我感慨萬千。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韶華似水,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如今,兒子一家在中山過的很舒坦,孫子在重點中學讀高二,成績很優(yōu)秀,長得挺帥的;又添了一個開心寶妹陀,想來就無比欣慰!
免責聲明: 本文內(nèi)容來源于尹聰昧 ,不代表本平臺的觀點和立場。
版權(quán)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注冊用戶自發(fā)貢獻,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武岡人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不擁有其著作權(quán),亦不承擔相應法律責任。如果您發(fā)現(xiàn)本站中有涉嫌抄襲的內(nèi)容,請通過郵箱(admin@4305.cn)進行舉報,一經(jīng)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quá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