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博淵先生談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與借鑒
最近讀到了許博淵先生的《批評余秋雨的人也要補補課》。許博淵先生是搞國際新聞的,但這一篇文章卻是談文化傳承的,比較長。其中有一段是關于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與借鑒的,很喜歡,特錄下,供對這一話題有興趣的朋友看看——
如何對待傳統(tǒng)文化,又如何對待外來文化。對于傳統(tǒng)文化,應該有一個原則,一切服從于民族振興。凡是有利于民族振興的,就愛護之,繼承之;一切不利于民族振興的,就封存之。不可用古董家和收藏家的心理對待古代文化,對一種東西戀戀不舍,愛不釋手,僅僅是因為它古老,因為它不可多得。這種態(tài)度是有害的。
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是儒學,它固然精美絕倫,但它畢竟是建筑在農業(yè)文明基礎之上的文化,其中有許多內容如果不加以改造,不加以重新解釋,是阻礙現(xiàn)代化進程的,如皇權專制主義、官本位、等級觀念、特權觀念、家長制作風等等。這一類東西,也不是一概拋棄,消滅干凈??梢栽谛》秶鷥妊芯?,如果有人想用它來作為民族振興的思想武器,是會失望的。不幸的是,直到現(xiàn)在,這種懷有古董心理和收藏癖的人還不少。一些地方出現(xiàn)了現(xiàn)代私塾,小孩子們穿著大褂,搖頭晃腦地讀《三字經》、《孝經》之類的東西。還有一些人以新新儒學家自居,在那里弘揚孔子學說,發(fā)誓要“繼絕學”。與此同時,對于那種適應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思想,卻顯得底氣不足,總覺得這是我們對手的東西,總怕被“西化”,怕它們吃掉了傳統(tǒng)文化。
當然不是說適應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文化都好得不得了,但其中有許多的確代表了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發(fā)展方向。這就是與如何對待傳統(tǒng)文化相聯(lián)系的問題,如何對待外來文化了。這里也應該確定一個原則:凡是有利于民族振興的,就拿來;凡是不利于民族振興的,就棄之不顧。當前要特別警惕“華夷之辨”這種傳統(tǒng)保守心理。不要怕外來文化泛濫而淹沒了民族文化。一個民族的文化是什么命運,取決于這個民族的人數(shù)是否足夠多,是否足夠強大。一個人口眾多而又強大的民族,其文化是絕對不可能被消滅的。日本大膽地吸收西方文化,它的本民族文化也沒有消失,何況有5000年文明史和13億人口的中國!要有與世界各國進行交流的勇氣。交流還是不交流是一個民族是強大還是羸弱,是進步還是停滯不前的關鍵。
有一個名叫弗朗茲·博厄斯的人類學家說過這樣一段話:“人類的歷史證明,一個社會集團,其文化的進步往往取決于它是否有機會吸取鄰近社會集團的經驗。一個社會集團所獲得的種種發(fā)現(xiàn)可以傳給其他社會集團;彼此之間的交流愈多樣化,相互學習的機會也就愈多。大體上,文化最原始的部落也就是那些長期與世隔絕的部落,因為它們不能從鄰近部落所取得的文化中獲得好處。”世界各民族發(fā)展的歷史證明,這個判斷是完全正確的。
最古老的文明之所以出現(xiàn)在歐亞大陸和北非,就是因為這塊地方的各民族有互相交流的條件。美洲印第安人文化就差得多,澳洲土著就更差了,其原因就在于他們所處環(huán)境的封閉性。15000年前,亞洲人到了美洲,他們雖然也獨立地發(fā)展了自己的文化,向人類貢獻了玉米、土豆、甘薯等等農作物品種,但畢竟趕不上歐亞大陸的古文明,有一些民族還處于食物采集的階段,即舊石器時代。澳洲土著是大約4萬年前離開亞洲的,那時候人類還處于舊石器時代中晚期,基礎就差,加上孤立,無法與其他民族交流,結果直到18世紀英國人發(fā)現(xiàn)該大陸的時候,他們還處于采集和狩獵的階段,沒有農業(yè)也沒有牧業(yè)。他們不知道衣服為何物,赤身裸體,隨遇而安。他們不會造房子,而住在樹洞和山洞里,最多用樹枝搭個窩棚。他們不會制造弓箭和陶器,沒有文字,語言也非常簡單,不僅詞匯少,連音節(jié)也十分簡單單調。只因為已經學會了火的使用,也會用木片木棍制造飛去來器和標槍發(fā)射器,所以勉強可以說進入了中石器時代。我在那里工作時讀了一些有關土著的書籍,令我驚訝的是,直到十九世紀中期,即我國發(fā)生太平天國革命的前后,他們還吃人肉,而且特別喜歡吃中國人的肉(那時候有數(shù)萬中國勞工在澳洲金礦掏金),而不喜歡歐洲人的肉,說中國人的肉細膩。他們并不是因為自然災害沒有食物才吃人肉的,純粹是為了改善伙食!他們?yōu)樽约旱墓铝⒎忾]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差一點兒被殖民者殺光。在殖民者看來,他們與害獸沒有什么差別。
古代人類需要交流,知識爆炸的時代更需要交流,而且,全球化時代也逼著交流。這是一個大交流、大融合、大碰撞、大競爭、大發(fā)展的時代。中國人要做弄潮兒,站在時代的前列,利用這個機會,打一場翻身仗。但不是所有人都認識到了此事的緊迫性。有人對目前的所謂“英語熱”頗不以為然,還為此大動肝火。應該冷靜地想一想,冷靜地對待。由于歷史的原因,英語已經捷足先登,成為一種世界通用語言,不管它本身是否優(yōu)美,也不管英國人的歷史是否悠久。這是一個現(xiàn)實。中國人要走向世界,要學習別人的先進經驗,要和人家做生意,不掌握一門國際通用語言是不行的。拒絕學英語更是自己和自己過不去。民族感情值得尊重并珍視,但是,民族感情最好的體現(xiàn)是千方百計使自己的民族盡快地強大起來,而不是賭氣。
免責聲明: 本文內容來源于周宜地 ,不代表本平臺的觀點和立場。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注冊用戶自發(fā)貢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武岡人網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不擁有其著作權,亦不承擔相應法律責任。如果您發(fā)現(xiàn)本站中有涉嫌抄襲的內容,請通過郵箱(admin@4305.cn)進行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