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編故事:云山71峰傳說
封神之后,二郎神清源妙道真君帶領6位結義兄弟,及1200草頭神眾,縱狂風,跨海度洲,這一日路過都梁地界,從空中看到那云山72峰,在云海中若影若現(xiàn),宛如蓬萊仙境。真君乃開第3神目視之,片刻便知曉此乃道家勝境,第69福地也。
真君乃停下云頭,曰:“汝等草頭神本是72洞妖王神魔眾,歸附于我久矣,東征西討,出力甚多。今上不能肉身成圣,中不能玉碟冊封,封神榜也是無名之人,我為汝等謀個前程?!?/p>
眾草頭神齊聲道:“諾,愿聽真君差遣。”
真君曰:“此處乃道家69福地,鐘靈毓秀,有72峰,汝等不若各尋一峰,做一峰之神君,護佑一方,也落得瀟灑。今寰宇太平,四方無事,汝等也無需在吾帳前點卯聽命,受那拘束,如何?”
眾草頭神曰:“感謝真君安置,我等永不忘真君教誨。”于是紛紛各尋山頭,帶領部眾,安營扎寨,日子過得好不快活。
這72峰中有一峰叫元寶峰,在云山群峰的外圍,算是進入云山的第一峰。元寶峰左高右低,前重后輕,大的那個主峰叫做大金頂,另外一個就叫小金頂,傳說元寶峰藏金蘊銀,從山谷流過的小溪發(fā)源于云山的主峰,一路劈山開石,從元寶峰山腳沖出云山,溪水中含有金沙。占據元寶峰的名叫荊武神君,此神君生性活潑,愛游玩,常做白衣秀士打扮,往來山水之間。
一日,神君游山玩水來到某一處,已經出了云山地界。但見曠野平疇,良田美池,又是一番別樣風光。行至一寺廟,叫天門寺,是釋家清凈之地,乃入內參拜。一和尚迎出來,打量了一眼神君,略感詫異。神君參拜畢,便與和尚交談,才知道和尚名為寒山,是此地住持。寒山和尚佛法深湛,舌綻蓮花,口吐妙音。神君相見恨晚,自此便常來往,遂成莫逆。
神君也俏皮,某次戲弄寒山和尚:“天門寺雖高,奈何地太平。寒山和尚名不符實,應該叫寒水才行?!焙蜕幸膊粣?,心生一計,對神君道:“我天門寺倒有一件寶貝,是寫在貝葉上的《楞嚴經》,來自天竺,最是神異?!?/p>
神君聞言心喜,便求一觀,寒山帶神君來到密室,取出重寶,光彩流離,神君展開經文讀之,心神搖曳。這《楞嚴經》多講神魔之事,對神君的修行大有裨益。讀數(shù)頁罷,寒山便合上經文。雙手合十道:“施主不可貪多,恐走火入魔。”
神君乃回過神來,戀戀不舍,對和尚道:“我若能長居此處,研讀此經,大道可期也。”
聞此言,寒山和尚神色莊嚴,深深一躬,道:“神人不妄言,就請荊武神君居此。”
神君道:“原來你知道我的身份??!我言既出,也是天意,就請看我施法將元寶峰搬來?!?/p>
神君腳踏罡步,喃喃有詞,霎時間,云生西南,天昏地暗,狂風大雨,待云雨收罷,只見平地一座山峰,天門寺居于峰頂之上。
寒山和尚笑著拍手道:“成了,成了,我當改名叫伴山和尚,天門寺常伴此山。天下名山僧占盡,也算名實相符了?!?/p>
神君也笑道:“你這和尚不老實,哄我看貝葉經,賺我此山。你既然改名叫伴山和尚,那我也送你一語,和尚若在,自然山在,和尚若西歸,人不在,就只能是半山了?!?/p>
和尚也說:“當然,當然,我也不白賺你半座山,我當去云山建禪林,弘揚佛法,半座山還一處禪林,如何?”
神君說:“妙極,妙極?!?/p>
神君長居此間,思念72峰弟兄,乃改山名叫望云山,并留下一聯(lián):“望云山頂望云山,云山在望?!鄙窬?,誰能對得上此聯(lián),便可打開大金頂?shù)膶殠臁?/p>
后數(shù)年,伴山和尚踏遍云山諸峰,最后終于在一個叫云山堂的地方,尋得風水寶地。此處5峰環(huán)抱,猶如5瓣蓮花,乃5品蓮臺之象。伴山和尚于是在此建云山禪林,集信眾,暮鼓晨鐘,遂成一景,諸峰神君也?;吻皝砺牻?,接受佛法熏陶。
到了伴山和尚圓寂之時,伴山和尚囑咐眾弟子說:“務必將我葬于小金頂,人山合一,以全云山72峰之名。”是夜,風雨大作,和尚圓寂。望云山的小金頂飛回原處,眾弟子在小金頂建9層石塔存放伴山和尚的骨灰罐。
大金頂飛去后,留下一個大坑,天長日久,便積水成潭,從此云山沒有了元寶峰,只有伴山和伴山塘,都梁的財富也被望云山所在的隆回分去了一大半。但因有了72峰草頭神,故常出怪異之士,處江湖之遠,做廟堂之謀。
千年后,云山香火日盛,為湘西南佛教中心,云山禪林幾經損毀重建,規(guī)模愈大,更名曰勝力寺。韓生者,都梁本土人也,從故老相傳中,得知如此異事,乃拜訪勝力寺,禮拜眾菩薩畢,見一案上放有文房四寶,一本厚帳薄上密密麻麻地記滿了信眾的捐款,韓生也隨禮一份心意,意猶未盡,乃在薄上留一詩,曰:
西方極樂無煩惱,楚南勝境有慈悲。
初聞恰似飲甘露,七十一峰皆相隨。
眾生畏果我畏因,一念不起任心飛,
白云生處藏古剎,山高路遠等君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