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師的境界
2010.7.1
身是菩提樹,心為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_神秀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_慧能
我非哲理家,也非深山高僧,只是在囂喧的塵世生活了三十多年了,所見耳聞,必有所思,故寫此小文。
上面的兩首詩,我也不是很明白,看了相關(guān)的史料,知道大概而已。講的是佛教傳到了第五代,大師老矣,得找繼承者,那人肯定是德高品優(yōu),滿腹經(jīng)綸,各方面要對起得傳人的稱號,高到什么地步呢?中國人最喜歡講境界,境界這東西一般人不懂,看不見摸不著,聽說只能感覺得到,當然,要在深山老林、空寂無人的地方,由大師或現(xiàn)代的專家用心才能感覺,普通人是不能理解的,傳人肯定又得在他的眾多弟子中產(chǎn)生,呵呵,現(xiàn)代語叫內(nèi)定,俗話叫肥水不流外人田,政治上叫世襲,家族上則稱為繼承,于是大師想到了他的第一大弟子,后來有名的大師神秀,他確實不錯,比其他人優(yōu)秀很多,只是這交接是高人與高人之間進行的,不免使人浮想聯(lián)翩,一推三讓,表面平靜,內(nèi)心卻思潮膨脹,就如兩個絕世高人決戰(zhàn),表面做謙謙君子,風平浪靜,其實是風雨為暗器,置對方于死地而后快。所以封建皇帝交權(quán)也是一樣的,明一套暗一套,都是做給天下老百姓看的,神秀也是智者多疑,信心不足,在答案公開之前的一個晚上,為了表明自己做人的境界,也就是說他本身是對這個差使不感冒的,七情六欲都不在心中了,還做這個“官”嗎?但天降大任于己,不得不做,情非所愿也,便寫下了上面的詩:“身是菩提樹,心為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從詩的本身來看,不愧是首寓意深遠的佳作,詩剛做好,來不及推敲,就傳到大師耳朵里去了,想得到啊大師心相當不爽,你當就當,你不當就不當吧,搞這個做什么?當我境界比不上你么?大師當然什么也沒說,心里此時就將他排除出侯選名單了。
群龍不可無首,國一日無君不安,有境界的交接還得繼續(xù),這時能得到命運的青睞者,十有八九是個曠世奇才,當然奇啊,一個管伙食的人才出場了,也是后來大名鼎鼎的慧能大師,他管粗活的,不識幾個字,干革命的沒有時間看書啊,不過他確實奇,可能也是他的境界高吧,他聽說有這一首詩出臺了,意思他也明白了,但他的境界更高,在原詩上加了一下工,一首被后人更加追捧的詩就這樣出來了:“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不容易啊,不容易,第一他肚里沒有什么墨水,可太會改人家的東西了,而且改高了不知多少層境界,第二他不知不覺成了大師的傳人,剛好吊足了世人的胃口,成全了中國幾千年豐富深厚的里程碑式的不間斷的歷史文化宗教文化!時代需要英雄的時候他就站出來了,以前一直默默無聞、任勞任怨的做他的革命活兒。
后面的故事有點像像西游記里面的孫悟空拜師求藝一樣,先是敲三下頭啊,半夜從后門進,傳授衣缽和詩經(jīng),他的接受能力真的好,境界吧,連夜出逃,怕被神秀迫害,一直逃到莆田少林寺,創(chuàng)辦了南少林寺,而神秀呢,投靠北方的政府,成了國師,并創(chuàng)辦了北少林,皆大歡喜?。?/p>
生活的境界是云里霧里看不清,大師是,凡人是,只是境界的層次不同,云霧深淺的厚度不同
免責聲明: 本文內(nèi)容來源于何方飄塵 ,不代表本平臺的觀點和立場。
版權(quán)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注冊用戶自發(fā)貢獻,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武岡人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不擁有其著作權(quán),亦不承擔相應法律責任。如果您發(fā)現(xiàn)本站中有涉嫌抄襲的內(nèi)容,請通過郵箱(admin@4305.cn)進行舉報,一經(jīng)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quá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