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视频在线看,日韩网战一区二区三区,欧美成a高清在线观看,综合激情熟女久久

  1. <td id="oj6dr"><strong id="oj6dr"></strong></td>

    <td id="oj6dr"><tbody id="oj6dr"><listing id="oj6dr"></listing></tbody></td>

  2. <ol id="oj6dr"></ol>

  3. <td id="oj6dr"><tbody id="oj6dr"><listing id="oj6dr"></listing></tbody></td>
  4. <pre id="oj6dr"></pre>
    首頁 武岡文學(xué) 散文:里仁與家族的點滴記憶

    散文:里仁與家族的點滴記憶

    紅樓一癡 2021-03-05 10:51 3
    冷面書生點評:娓娓道來,沁人心脾,真有青山綠水的清涼、風(fēng)光!好文章,奈人尋味。

    散文:里仁與家族的點滴記憶

    里仁與家族的點滴記憶

           寫下這個題目,心里是很愧疚的。

                                                            ——題記

    1

    對于里仁,我并沒有太多的了解,盡管土生土長在那里,那莽蒼的青山、清涼的綠水和富饒的土地養(yǎng)育了我。成年之前的生活體驗,加上有限的家族記憶,除此之外我對她的歷史與文化缺乏足夠的認(rèn)識,這是令我十分遺憾的。要補上這一課,恐怕不可能了,文革及以前的破壞,陳氏家族的損失是慘重的,宗祠被毀,古老的族譜不見了蹤影。我們從哪里來,經(jīng)歷了幾度遷徙,跋涉了多少山水,遭遇了何等劫難?隨著老一輩的逝去,這些疑竇恐怕再也無法解開了。

    當(dāng)我有意識關(guān)注這個地名的時候,已經(jīng)是坐在大學(xué)的課堂里了?!袄锶省倍?,源自《論語》,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孔圣人這話其實很通俗,就是告誡弟子們要跟仁德之人相處,與不仁之人為伍,就是不明智的選擇。所以,孔子又說,“德不孤,必有鄰?!比绻闶怯械轮?,必然會招來好鄰居??梢姡袄锶省边@個名字寄寓了儒家文化中“仁”“德”的思想,絕不是隨便命名的,與其他以姓氏宗族或地形地貌特點命名的地名不可同日而語,這里曾有較發(fā)達(dá)的文化,受到儒學(xué)的浸潤滋養(yǎng)。后來發(fā)現(xiàn),以“里仁”命名的地方,還真有不少。這并不奇怪,天下之大,儒學(xué)影響之深,之廣,正所謂無處不在,無時不在。   

    天子山腳下的一方彈丸之地,何時以“里仁”命名,這實在是值得考證的。我沒有見過地方志,不知道此地名有無記載。據(jù)老一輩的人說這個地名存在的時間很長了,沒有文獻(xiàn)資料可以佐證她產(chǎn)生于何時。此地有都梁十景之一的“渠渡晴嵐”,有乾隆御筆,渠渡廟的名氣極大,“里仁”的名字反倒被人忽略,大家都習(xí)慣稱自己為渠渡廟人。

    2

    里仁的土著民以陳姓人口據(jù)多。陳姓是中國的大姓之一,在里仁自然也是大姓,有自己的祠堂與私學(xué)。祠堂坐落在渠渡廟的南側(cè),名貴公祠;私學(xué)在緊鄰貴公祠的石山上,叫石山書院。

    在老人們口耳相傳的家族記憶中,貴公應(yīng)該是陳氏的族長,他有兄弟叫福公。古時取名都想圖個吉利,也寄托某種希望,福祿壽喜,貴樂安康,這些字眼常出現(xiàn)在人名里。貴公祠在上世紀(jì)的“四清運動”中被迫拆除,稀落地留下一截斷壁殘垣,被人就勢做了牛欄的風(fēng)雨墻。我讀小學(xué)的時候,渠渡廟早已破壞殆盡,被改造成里仁小學(xué)。我每天上下學(xué)都要經(jīng)過貴公祠,那段尚未完全坍塌的圍墻,是用大塊的柴火青磚砌成的,無比堅固,摧毀它不知費了多少人力。墻上精致的繪畫還清晰可見,圖案都是深藍(lán)色的,顏料質(zhì)地很好,與渠渡廟山門上的四個菩薩的顏色一樣,特別顯眼。據(jù)此可以想象,當(dāng)時的陳氏家族有著何等的輝煌。

    隨著時代的變遷,那些殘敗的痕跡也消失了,方方正正的蘊藏著家族文化信息的青磚,還有規(guī)格一致的石礎(chǔ),被人們做了地基深埋在地里。被踩踏得锃亮的大條石冰冷地平攤在地上,幾座歪歪扭扭的老房子還兀立不倒。大家都住上了洋樓,破舊的貴公祠,連同那些黝黑的瓦片以及老得掉牙的木牌坊,早就被人們遺忘,任憑風(fēng)吹雨打,風(fēng)流不再,也岌岌可危了。

    石山書院,我是沒有見到過,我的祖父輩都在那里接受過民國時期的啟蒙教育,算是有點新思想的一代人。我的曾祖父是秀才,曾在書院當(dāng)過塾師,他飽讀詩書,稱得上聞名遠(yuǎn)近的鄉(xiāng)賢。

    小時候,我在石山書院放過牛。因去的人少,那里青草茂密,把繩子往牛角上一盤,看上兩個小時的連環(huán)畫是不用費神的。書院舊址一畝見方,后來被人做了菜地,現(xiàn)在應(yīng)該已經(jīng)荒棄了。老人們說別看這地方不大,名氣可大了,英才輩出,文武皆備。在上個世紀(jì)“破四舊”運動中,石山書院作為“封建文化的陣地”,“毒草”的源頭,首當(dāng)其沖遭到破壞。在政治高于一切的年代,族人噤若寒蟬,任由顢頇昏聵的“革命青年”大顯身手。

    我的爺爺曾自豪地告訴我,石山書院的規(guī)模不大,但是氣派莊嚴(yán),彰顯了陳氏家族雄厚的實力,它藏于古木參天的石山上,幽靜清涼,是讀書最好的去處。山門前有石馬、石豬,半個人高,石馬威武雄壯,石豬憨態(tài)可掬。二層結(jié)構(gòu)的實木建筑,二進(jìn)一廳,大稠樹廊柱,柱礎(chǔ)高大,六邊形,刻有祥云圖案。“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晚明陳宗受、清代陳和五就是從石山書院走出去的讀書人。儒商陳宗受,宅心仁厚,樂善好施,修路架橋必捐巨資,相傳武岡州修建鑲龍橋,陳宗受捐銀五千兩。陳和五,資質(zhì)俊秀,勤奮好學(xué),考入京師大學(xué)堂,后官至四川都統(tǒng)。數(shù)百年來,正是有了文化的種子,陳氏家族始終能保持崇德向?qū)W的家風(fēng)與仁厚淳樸的民風(fēng)。

    3image.png

          因家族壯大,人口繁衍較快,貴公的子嗣便分房定居了。黃土沖一房就是從貴公祠搬遷過來的??赡苁情L房的緣故吧,離貴公祠只一山之隔,一里路的樣子,其余的幾房就有些距離了。

          時代在發(fā)展變遷,黃土沖遺留下來的老木屋,只有四座了,且都不完整,即便存在也是空置的,或者作為雜物房盛放著各種農(nóng)具。我居住了十幾年的老木屋還比較完好的存在著,它是四合院中的正室,屬于主體建筑。左右的廂房,前面的槽門都已拆除。成年后我移居城里,老房子輾轉(zhuǎn)賣給了族人。他們舍不得拆掉,說那是風(fēng)水最好的地方。感謝他們相信風(fēng)水之說,使我每次回去都勾起許多的回憶與念想,有時返鄉(xiāng)的理由就是去看那座破敗的老木屋。我在此呱呱墜地,在煤油燈下讀書,爺爺教我寫毛筆字,為節(jié)約燈油強迫自己早點入睡卻無法入眠,聽老鼠在樓上肆無忌憚地跑來跑去,這一切常常真切地浮現(xiàn)在眼前。

          堂屋門前的鼓子石靜靜地靠著大廊柱,厚實的壁板,結(jié)實的天樓地樓,雕花的窗欞,廊下十余米長的春凳,見證著近兩百年歷史的風(fēng)云變幻,也見證了一代一代人的生老病死。

          小時候,我記得我家的堂屋是有八扇大門的,大門的上端有鏤空的圖案,犀牛、麒麟、大象、喜鵲還有梅花鹿,這些給我很深的印象,后來接連有老人去世,不方便辦喪事,便拆卸了那些大門,之后再也沒有裝上去了。

          改革開放以前,我們的神龕上除了貼上毛主席像,是沒有其他內(nèi)容的,那個古樸而華麗的神龕被敲掉做了柴火,三面木壁板上卻寫滿了革命標(biāo)語與口號,“毛主席語錄”,“列寧語錄”,用赭紅色油漆寫的仿宋體大字,至今還清晰可辨。八十年代初期,我們的神龕上終于有了家族的歷史印記了。爺爺告訴我,黃土沖陳家已經(jīng)繁衍到第十八代,我們的始祖叫陳詩,是明朝時期的指揮使,官階正三品,其夫人吳氏被朝廷誥封,是誥命夫人。不過,陳詩公是從新化遷來的,被任命為武岡的地方官,那時應(yīng)該是明朝晚期的事了。

    4image.png

    由此看來,陳姓也不是里仁最原始的土著民,因為渠渡廟的修建遠(yuǎn)在明朝之前的南宋。根據(jù)實物與傳說來綜合推測,渠渡廟與晴嵐橋也不是同時建造的,先有渠渡廟,后有晴嵐橋。最早的渠渡廟是修建在天子山上的,遺址不難找到。

    天子山是現(xiàn)在的稱呼,在官方的記載中被稱為“天尊山”。我喜歡天尊山這個名字,他與渠渡菩薩有很近的關(guān)系。陳宗受是陳氏家族的富商,也是有學(xué)問的讀書人,他捐巨資修橋,如果屬實,則可推斷晴嵐橋是南明時修建的?!吨匦耷蓮R記》的石碑在我的記憶中是無法抹去的,幾年前我還見到過它。這塊長期在黃土沖水渠邊作為女人洗衣板的石碑,是一塊漂亮的大青石,因錘洗時間長,中間很多的字已經(jīng)模糊了,平整的碑面順滑柔光,最右邊那一排字“重修渠渡廟記”因衣杵無法捶打而保存完好,那是標(biāo)準(zhǔn)的柳體楷書,俊秀有力,章法整嚴(yán),一看就知出自大家之手。幾年前因修水渠被埋在下面做了基石。黃土沖的這塊碑只是碑記的前半部分,碑記的內(nèi)容較長。還有一塊在貴公祠的一個本家屋里,據(jù)說保存完整。要較詳細(xì)了解渠渡廟的歷史,了解渠渡菩薩的前世今生,這兩塊石碑不可不讀。遺憾的是,文化部門對此并沒有引起重視,也沒有從這方面去做文章,只在渠渡廟原址修了一組仿古建筑,既不像復(fù)古,也不像還原,好像就是一風(fēng)雨涼亭,只供香客游人休憩。

    據(jù)碑上所記,也據(jù)老人口傳所知,渠渡菩薩實有其人,生于南宋,姓張,武官,有軍功,乃大孝之人。南宋理學(xué)鼎盛,尤其是朱子之后,中國的孝道文化又達(dá)到了一個高峰,可與兩晉六朝比肩。因勞苦功高,朝廷多次封賞均不受,性情恬淡,不慕名利,告老還鄉(xiāng)之后隱居天尊山,過著粗衣素食的日子,是時人的道德楷模。張將軍去世之后,皇上感念他功德圓滿,又是至孝之人,便御封為菩薩,因在渠水之側(cè),后世便稱其為渠渡菩薩。在古代,能被皇帝御賜封號,或者封為神、菩薩的人,是有卓越貢獻(xiàn)的人,姜子牙、諸葛亮、關(guān)云長、李靖、秦叔寶等等,都是功高至偉,名垂千古的。張將軍能御封,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他的軍功和德行?!蹲髠鳌酚性疲骸疤狭⒌?,其次立功,其次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笔ト说娜齻€不朽,張將軍占了兩個,有無立言,已無資料可考。不過據(jù)此可以推斷,張將軍有很高的道德修為,至少他接受過良好的教育,讀書人出身,是一名儒將,可以稱得上圣賢。

    5

    渠渡廟舊址在天尊山的最高峰,最初不叫渠渡廟,可能以其姓氏或者官職命名,就如屈原廟、諸葛武侯祠、關(guān)帝廟一樣。但是有人考證,南宋寧宗皇帝賜名“靈濟廟”,《都梁州志》亦有記載。這與族人的記憶是相吻合的,渠水流到都梁州城,南門城樓就是濟川門,渠渡菩薩仁愛有加,有求必應(yīng),煞是靈驗。可見,靈濟之名名副其實。后來靈濟廟遭洪水毀壞,菩薩順?biāo)峦?吭谇挠野吨瓜⒉粍?。洪水停歇之后,眾鄉(xiāng)賢認(rèn)為菩薩是看中了這塊寶地,決定在菩薩??恐匦陆ㄒ粡R予以供奉,用菩薩大德昭示鄉(xiāng)黨,庇佑百姓。靈濟廟為何建在天尊山的最高峰?這也是很多香客不解的疑問。中國的廟宇,歷來就有建在山上的傳統(tǒng),主要源于宗教的出世情懷。山上環(huán)境清幽,遠(yuǎn)離塵世,又可登高望遠(yuǎn),是敬神,迎神的需要,南岳的祝融廟就在祝融峰頂。張將軍是御封的菩薩,又有天子的賜名,選擇在天尊山建廟,自然更顯示了菩薩的德高望重。天尊山,天子所尊之地也。重修后的靈濟廟后世稱為渠渡廟,其規(guī)模宏大,遠(yuǎn)超云山勝力寺、雙峰山洪覺寺,它是個典型的大四合院,坐西朝東,太陽東升西沉,都普照著它,時時暗示著渠渡廟沐浴著浩蕩的皇恩(古代用太陽象征天子)。建筑均為兩層的實木結(jié)構(gòu),飛檐回廊,雕梁畫棟。入門稱作山門,一樓為廟門入口,二層是寬敞的戲臺,左右有廂房數(shù)間。每年菩薩生日各路香隊齊聚,祭祀完畢接連三天大戲,也有大戶人家婚嫁迎娶、壽誕升遷或修建府邸,也在此唱戲慶賀,宴請賓客。廟內(nèi)西高東低,方便了觀戲的看客,他們不必踮起腳尖伸長脖子張望戲臺。渠渡廟蔚為壯觀的還是那八棵古柏樹,最大的那棵五六個成年男人都合抱不攏。柏樹是生長十分緩慢的樹種,長成那么大不知道要經(jīng)歷多少歲月?整個院落幾乎被柏樹蔭蔽,夏秋兩季清涼如水,香客游人常來此避暑消夏。1974年,這些古老的柏樹被砍伐了,做了武岡三中的課桌凳。我的爺爺是被迫去砍柏樹的人,他是地主,沒有政治地位,任何人都可以要挾他。拆廟,毀橋,砍古樹,刨人家祖墳,在世人看來是罪孽深重的,是敗德之事,會遭天譴。爺爺參與砍樹,是他終生遺憾的事情。他是個仁厚的長者,知道那些古樹的價值,當(dāng)大隊書記把辟邪神器往樹上一掛,地主分子不得不揮動著斧頭,那些庇蔭千年的柏樹從此消失了。

    見到過這些柏樹的人說,如果渠渡廟建于南宋,那么這些古柏應(yīng)該是最有說服力的見證者,即便沒有上千年,至少也有八百歲。規(guī)模宏大,氣勢非凡,有求必應(yīng)的靈驗,加上參天的古柏郁郁青青,后枕偉岸的天子山,前有良田千傾,北有渠水逶迤而南,這一方寶地,使得渠渡廟的聲名鼎盛。當(dāng)?shù)亓鱾髦皩幧锨蓮R,不往南岳走”“渠渡廟好涼快,一年唱戲有兩屆”的俗語??梢?,曾經(jīng)的渠渡廟風(fēng)光無限,香火旺盛,是遠(yuǎn)近香客朝拜的圣地。相傳,渠渡廟山門上的四個大字“渠渡晴嵐”為乾隆御筆,前幾年被修繕的香隊抹去了,僅存的一點有價值的東西也毀滅了。當(dāng)文物遇上了一群沒有文化的人,結(jié)局是多么可怕,他們保護不了,偏偏還要打著善意的招牌在破壞,“里仁”二字孕育的儒學(xué)精神在無聲中消弭,這不能不說是渠渡廟的悲哀。

    6image.png

    渠水從深山老林里潺湲而下,流至渠渡廟前。它的發(fā)源地現(xiàn)在叫做里仁大峽谷。天尊山綿延數(shù)十里,屬于雪峰山的余脈,里仁大峽谷聯(lián)通黃茅,與綏寧搭界,山高林密,廣袤的原始次森林,沒有污染,水源充足,天然氧吧,是一片難得的人間凈土。靈濟廟被洪水沖毀之后,人們重新安頓了渠渡菩薩。香火日旺,南來北往的客人要徒步涉過渠水,極不方便。于是,香客們決定籌集資金修一座橋,陳宗受老人熱心公益,這次他又捐出巨資作為修橋的善款,還親自參與設(shè)計,監(jiān)工。橋修在廟左前方渠水的折轉(zhuǎn)處,緊傍石山,是一彎石拱橋。此橋取名晴嵐橋,取名者沒有留下尊姓大名,但是橋名的來源卻口耳相傳了。據(jù)傳,此橋是在一個大清早竣工的,工匠們收拾好工具走在回家的路上,太陽出來了,他們欣慰地回望剛竣工的石橋,只見在陽光的照射下,橋上冉冉升起陣陣嵐氣,氤氳不散。時人說這是菩薩顯靈,表彰建橋的人功德無量。于是,有人稱此橋為晴嵐橋。晴嵐橋橫跨在渠水上,是一座單孔石拱橋,東北至西南走向,橋上兩側(cè)有石欄,面南的石欄上刻有“晴嵐橋”三字,幾百年風(fēng)吹雨打依舊清晰可見。一廟,一橋,合稱“渠渡晴嵐”,成為古都梁的十景之一,是里仁百姓的驕傲。

    2014年的冬天,我受邀參加里仁村委的春晚活動,因節(jié)目彩排,在老家停留了數(shù)天,得空去看了看晴嵐橋。不看不知道,一看心發(fā)慌。橋面被水泥覆蓋了,緊靠橋身豎了一塊石碑,介紹保護此橋的意義。這是一種幽默的反諷,用行為否定自己的觀念。普天之下,沒有見過如此保護文物的,這樣的保護與破壞有何區(qū)別?把破壞等同于保護,里仁又一次輸在文化上。里仁大峽谷的旅游價值與人文價值日漸得到有識之士的肯定,這里地域廣闊,景點眾多,自然資源豐富,開發(fā)的前景非常樂觀。近年,政府的投入和建設(shè)力度很大,百姓受益良多。我希望這樣的開發(fā)不只是存在于物質(zhì)經(jīng)濟層面的開發(fā),要更多關(guān)注文化和歷史。里仁是一方沃土,數(shù)千年來人們在這里生息繁衍,涵養(yǎng)了深厚的文化底蘊,留下了彌足珍貴的文物和民間傳說,我們不要做歷史的罪人,不能再讓這些有形無形的財富流失了。

                                      2020年2月20


    閱讀 7001 4
    分享到:
    評論列表

    兩擔(dān)谷

    去里仁數(shù)次,終于有人講清楚了,什么叫“渠渡晴嵐”。

    24年前

    都梁月

    里仁風(fēng)土民情,盡在眼前;里仁人才輩出,名不虛傳!

    34年前

    冷面書生

    娓娓道來,沁人心脾,真有青山綠水的清涼、風(fēng)光!好文章,奈人尋味。

    34年前

    發(fā)表評論

    已輸入0/200 個字!

    關(guān)注武岡人網(wǎng)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