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開啟《楚辭》藝術大殿之門的金鑰匙
——讀湯炳正先生《楚辭講座》
周宜地
在中國文學史上,《楚辭》占有極為崇高的地位,無疑是一座金碧輝煌的藝術大殿。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人想進入這一藝術大殿欣賞、感受《楚辭》博大精深的文學藝術魅力。誠如梁啟超先生所言:“吾以為凡中國人者,須獲有欣賞《楚辭》的能力,乃為不虛生此國?!钡?,正因為《楚辭》是至高無上的藝術殿堂,其門檻也就難以逾越。對許多人而言,只能望殿興嘆,不得而入。
有開啟《楚辭》藝術大殿之門的鑰匙嗎?對于眾多想進入《楚辭》藝術大殿的人來說,由湯炳正先生講述,其嫡孫湯序波先生整理的《楚辭講座》,無疑就是一把開啟《楚辭》藝術大殿之門的金鑰匙。
之所以說湯炳正先生的講錄可以堪稱開啟《楚辭》藝術大殿之門的金鑰匙,首先在于先生是《楚辭》研究的大家。日本著名漢學家竹治貞夫稱其考證“篇篇使人解頤,我想是于楚辭研究史上聞一多先生以后的最高成就,對學者裨益絕大”,是“中國古典文學界的泰斗”。一九九一年,竹治參加湖南召開的“國際屈原學術討論會”后,贈詩“今年何幸遇名師,懇語溫顏若舊知。巴蜀蓬洲程萬里,難望再度拜芝眉”。湯炳正先生的《楚辭》課,早在20世紀40年代就蜚聲學林,大受歡迎,至今尚有人津津樂道當年先生講授《楚辭》之盛況。也就是說,如果有幸得到先生《楚辭》講錄,喜愛《楚辭》者就可以在先生的講錄中獲得開啟藝術殿堂的鑰匙,進入藝術殿堂欣賞、感受《楚辭》博大精深的文學藝術魅力。
湯炳正先生是章太炎先生晚年的著名入室弟子,曾被嘉許為“承繼絕學惟一有望之人”( 見天津《大公報》一九三六年六月十七日),后來又被推選為弟子的代表,在太炎先生的“追掉會”上表態(tài),決心要將“章氏國學講習會”辦下去,以期發(fā)揚光大先師的學術傳統(tǒng)。先生在學術研究上卓有建樹,貢獻甚大,尤以楚辭學而蜚聲于海內外,被學術界譽為 “《楚辭》學大師”、“當代楚辭界一代宗師”、“國內最著名《楚辭》專家”、“現(xiàn)代權威楚文化研究專家”等等。他這方面的論著計有《屈賦新探》(齊魯書社1984年出版)、《楚辭類稿》(巴蜀書社1988年出版)、《楚辭今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出版)、《淵研樓屈學存稿》(華齡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出版)等。他生前歷任蘇州章氏國學講習會、四川西山書院、貴陽師范學院、貴州大學、川北大學、四川師范大學教授,曾被國務院授予“有突出貢獻專家”的稱號,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先生在屈原及楚辭研究上,做出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并贏得了學術界同仁的敬重與贊譽。從“中國屈原學會”成立起,他就擔任該會的會長,直到逝世為止?!鞍胧郎囊髑巍?、“枉說文章驚屈宋”,這些都是他的自我寫照之語。關于他在這方面的建樹,學術界曾專門作過概述:如“理史遷《屈原列傳》之惑”、“破屈子生辰之謎”、“辟‘《離騷》乃劉安所作’之妄”、“論《楚辭》一書非成于一人之手”、“倡‘神話演化常以語言因素為其媒介’之論”,皆在國內國際學術界產生深遠影響,被認為是“言人所未曾言,一消千古迷霧”。不少觀點和結論已廣泛地被海內外學術界所征引。
先生治學嚴謹,重視創(chuàng)新。但他求“新”的目的,在于求“真”;而所謂“真”,即符合歷史的本來面貌和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在治學的過程中,他已形成了一種“追根究底”的探索精神。尤其對前人難于解決的問題,并不是“知難而退”,而是“深入虎穴”,直到得出自己的創(chuàng)見為止。這一切,顯然是承繼了章氏學派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而在新的時代又有新的發(fā)展。如他的《屈賦新探》出版后,曾獲得國內外學術界的高度贊譽。被稱為“富有理論意識又深于訓詁考據(jù)的杰作”,“在楚辭研究上開辟了一個新紀元”。此書甚至被楚辭界公認為“五?四”以來,“最有代表性”的三部著論之一。
作為《楚辭》研究大家,湯炳正先生留給后學者的不僅僅是研究《楚辭》之成果,更有研究《楚辭》之方法。這一點,幾乎貫穿于先生的《楚辭講座》之中。通過學習先生的《楚辭講座》,不僅使讀者了解和認識《楚辭》大致內容與內涵,而且可以得到如何學習、研究《楚辭》的方法。同時,先生的講座完全是漫談式的、“擺龍門陣”式的。博大精深的《楚辭》,在先生的口述中是那么深入淺出,通俗易懂。正如先生的嫡孫、《楚辭講座》的整理者湯序波先生所言,湯炳正先生不僅“授人以魚”,更是“授人以漁”,通篇貫穿著循循善誘、金針度人的育人理念,遠非一般講學者的泛泛而談。之所以說《楚辭講座》是打開《楚辭》藝術大殿之門的的金鑰匙,意義即在于此。
湯炳正先生的《楚辭講座》,分正篇、副篇。正篇十四講,副篇附錄先生關于《楚辭研究》的自述及著作的自序、后記類文章集十二篇。正篇十四篇,涉及四大方面的內容。第一方面是講《楚辭》研究的治學思想、學風與方法的,即第一講。第二方面是介紹《楚辭》研究成果,即第二講。第三方面是總論屈原的,即第三講至第十二講。第四方面是介紹《楚辭》成書、版本、研究史略與研究展望,即第十三講至第十四講。
湯炳正先生將治學與學風作為第一講,不僅顯現(xiàn)先生為人、治學之正直、嚴謹、科學,更在于對后學者之厚愛。在先生看來,真正想學習、研究《楚辭》并企望有成者,首先要在治學與學風上態(tài)度端正。先生告誡后學者說:“做學問、搞科研是一個艱苦的過程,是一個勤奮的過程,休想不勞而獲?!毕壬诔珜Ш玫闹螌W態(tài)度和學風的同時,也介紹了“方法”。比如學與思,比如博覽與專攻,比如繼承與創(chuàng)新。先生尤其強調的是,做學問要忠誠老實,不能抄襲剽竊。試看今日學術界之風氣,更顯先生之高風亮節(jié)。
先生在第二講具體介紹《楚辭》研究的代表性著作之后,即從《總論屈原》、《屈原的作品》以及屈原的才能學識、政治思想、愛國主義等諸多方面進行了全面介紹。既突出重點,又全面講述,將后學者帶入《楚辭》藝術大殿之門。
先生的《楚辭講座》,絕非泛泛而談。《楚辭講座》的正篇十四講,先生在全面介紹、系統(tǒng)講解之中,真知灼見,無處不在,如璣珠閃光,引人入勝。先生在《屈原的政治思想》一篇中談到屈原的“反雍蔽”時講述道:
……
什么叫“雍蔽?在周秦諸子的解釋是說:在上下、君臣之間有一個東西雍塞隔開,使下情不能上達,君臣不能溝通。這大致包括兩種情況:一是有壞人或者有不好的制度使下情不能上達;二是上面的政策法令不能貫徹下去,中間有人隔著,有阻塞。綜觀歷史,這種“雍蔽”現(xiàn)象往往是因為朝廷中有壞人、有奸臣在有意識地干壞事。所以屈原在《九章?惜往日》中指出:“獨障雍而蔽隱兮,使貞臣為無由”,“諒聰不明而蔽雍兮,使讒諛而日得”……
……
先生深刻地闡述屈原不只一首詩反復申說的“雍蔽”,認為是屈原政治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難道不可以警醒后人以史為證,以求政通人和?
讀先生《楚辭講座》中的副篇文字,可以使后學者更好地加深對正篇的理解,全面了解先生在《楚辭》研究中的成就。更值得一提的是,作為先生的嫡孫,《楚辭講座》的整理者湯序波先生在一些篇目后面的附注或附錄,也是《楚辭講座》一書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對于理解湯炳正先生的《楚辭講座》,十分有用。比如附于第二講后面的《1990年湯炳正先生為學生何煒開列的書單》,有必讀的語言文字書,也有選讀楚辭注本,還有選讀的先秦兩漢要藉。有心學習、研究《楚辭》者,如照此辦理,肯定會受益非淺。
總之,作為研究《楚辭》的大家,湯炳正先生的《楚辭講座》實在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