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 南 游
1984年9月28日
一整夜在顛簸的列車上無法合眼,昏糊糊的頭腦里,仍然浮現(xiàn)著在成都望江公園內(nèi)見到的唐代女詩人薛濤和她父親薛鄭的和詩。她父親的“庭除一古桐,聳干入云中”是因景而呤,意蘊一般,而薛濤的和句:“枝迎南北鳥,葉送往來風(fēng)”,卻成了神來之筆!如此敏捷的文思,能不令人傾倒?正在朦朧的思緒中,列車員來通知我可以解決臥鋪票,我在惺忪中趕忙辦好手續(xù),搬進了四號硬臥車廂。一倒在鋪上,就呼呼入睡了。
傍晚醒來時,新上車的,多是軍人,明白已近邊防區(qū)了。外面飄著小雨,氣溫轉(zhuǎn)冷。有兩位女乘客相互緊摟著,悄悄抱怨:“哼,還說四季如春哩!”
車上的餐廳辦得挺好,夜宵還有酒供應(yīng)。我要了一碟花生米,一碟鹵牛肉,喝了二兩白干。
1984年9月29日
清晨四點就被列車員吆喝醒了,坐等到六點,才到昆明,天還沒大亮,一直在車站等到七點天大亮了,才租了輛三輪趕到翠湖賓館住下。
晚上游街。景色很好,特別是黑藍色的天空中斜著一彎明月,幽美至極。翠湖公園正在舉行中秋燈會,彩燈閃爍,樂聲悠揚。勾起我思親之情,伏在燈下給妻給了一封長信。又到賓館小賣部給妻買了一雙手套,人造革的,美觀、大方。
1984年9月30日
九點,坐四路車去游大觀園。這里的樓臺很有特色,景色卻一般,不像傳說的那么美。接著去了園通公園。聽說這里的海棠花很有名,每到春三四月,海棠花將園通山映成一片媚紅,燦爛至極??上襾碓谇锾欤L脑缛s濃妝,留給我的只是一片密集的林木,給游者不少林趣,所以游者仍然如織。其中有處梅園,引動我無盡的遐思。想到梅花盛放之時,當(dāng)是何等不凡的景色和情調(diào)。同游者對我打趣說:你是游梅園而思家里的梅了吧!
倒是園通寺景象不凡。寺宇建筑宏偉,設(shè)計也別出心裁。特別是市里將菊花展覽設(shè)在這里,同時又陪襯以國畫、書法展覽,增加了高雅的文化情趣。公園中還設(shè)有各種物資銷售點,像墟場一般熱鬧,將經(jīng)濟工作也揉合一起。加之節(jié)假日不收門票,游人如云涌,兒孫幾代一體家庭同游的也不少。園內(nèi)臨時設(shè)立了許多小吃餐點,不僅品類繁多,而且清香撲鼻,引人嘴饞。吃著昆明的小吃,心里不能不佩服昆明人會玩也會吃!離開園通公園時,已是五點多了。
回到賓館,又趕上節(jié)日晚餐,很豐盛。有牛肉片燉洋芋,有清燉雞,我也胃口大開,居然吃了四、五塊大雞肉。
夜里在東風(fēng)路游覽了近兩個小時。這里的高大建筑,都精細地綴滿彩燈。彩燈在一片燈海的街空閃爍、變幻,美極了!
路上,常見群群活潑的盛裝少年歡快走過,想是去出席某個節(jié)日晚會演出的。自然地想到六歲的女兒,或許此刻正站在舞臺上表演哩。她擔(dān)負的是大型歌舞的報幕和朗誦。或許她母親也正在觀眾席上激情、聚神地欣賞。
街上一直人聲熙攘,自行車如流水來回不斷。常有夫妻雙雙騎在車上,或是女人,抑或男人,肩上背著孩子急馳而去。用背兜背著孩子騎自行車,可說是昆明一絕。
歸來時,翠湖公園的游園活動仍在繼續(xù)。彩燈璀燦耀眼,絲弦之聲陣陣悅耳。澄碧的湖水,倒映著彩燈,晶瑩閃爍,如同仙境。
1984年10月1日
仍然是雨,但并沒有絲毫影響昆明人民歡樂的游興,街上依然人流滾滾,公園游人絡(luò)繹不絕,湖里照樣小船游弋。而被雨嚇住了的我,就躲在屋里讀書,讀了一整天。算是最有意義地歡度節(jié)日。
1984年10月2日
六點半起床,趕車去離昆明市區(qū)的黑龍?zhí)?。這里以古廟、古樹出名??善质怯辏形覓吲d。但游者仍然很多。
黑龍觀建于黑龍?zhí)哆?,?guī)模宏大,構(gòu)筑雄偉,布局別致。其中以唐梅、宋柏、元杉、明茶等稀世古老植物,深深打動游客。而特意為慶祝國慶舉辦的奇花異草、雕塑美術(shù)作品的展覽,更為這古老游覽勝地增添了現(xiàn)代的生氣。
到了茶花園,面對排排含苞待放茶花,令我無比感嘆:此游太失時宜了,竟然在桂林未能見桂花,在昆明未能見茶花。正惋嘆間,猛然眼前一亮,卻見一棵高大的茶樹梢,露出一團白點,一朵白茶花正待迎風(fēng)欲放。游者欣喜異常,覺得茶花如此好客,竟能爭先開放,真不虧大伙冒雨而游。
晚上在翠湖公園欣賞《西湖燈會》,有彩燈兩百余盞,品類繁多,式樣新穎。其中以“武松打虎”、“金魚吐泡”、“孫悟孔打白骨精”、“劃龍舟”等最為精采。
1984年10月3日
六點就起了床,趕去距昆明一百二十多公里的石林。
石林在云南的路南縣東面彝族地區(qū),沿途少見樹木,多荒草山嶺,連綿起伏,一片光禿。偶爾也見一些田垅,寬敞平坦,熟透了的稻子長得十分豐實,只是連綿的陰雨無法及時收割,有爛在田里的可能,看來是豐產(chǎn)難能豐收喲!沿途的民房也很有特色,多是泥磚屋,表層像是披了一層泥漿,顯得光亮而平滑。造型也頗講究,屋門頂部有翹角,庭院里種有花,養(yǎng)有雞鴨。許多人家窗臺上擺著黃澄澄的南瓜,掛滿成串紅燦燦的辣椒。
十一點抵石林賓館。中餐后出游。先游石林,后游小石林。
石林多怪石。它的石柱、石壁、石峰千姿百態(tài),爭奇競麗。我穿壁鉆洞,在座座石峰組成的迷宮中轉(zhuǎn)悠了五個小時,竟沒感到累。
而小石林留給我最深印象的,是那座阿詩瑪奇峰。我凝神細察,越看越覺得它確像一位頎長高挑身段,風(fēng)姿綽約體態(tài),身背背簍的彝族撤尼少女!
六點回到賓館用晚餐,六角錢一份,收費頗貴。
1984年10月4日
七點半離石林搭班車回昆明。氣突然變冷,只穿一條單褲的我,在車上凍得直哆嗦。沿途多馬車,且大都是三駕馬。滿耳是有節(jié)奏的鈴聲和得得的馬蹄聲,韻味獨特,很自然地想起電影《山間鈴響馬幫來》的情景,生出一種獨賞異鄉(xiāng)風(fēng)情的快感。
1984年10月6日
在昆明悶雨了一天,等不到晴天,只好冒雨作大理行。一路經(jīng)土官、一平浪、楚雄等地,夜宿南華縣城的南華飯店。南華是川、黔、滇東通往滇西、緬甸、印度等國家和地區(qū)的咽喉要塞,古有“九府通衢”之稱,歷來是富賈云集之地。所以這個飯店頗具規(guī)模,很有氣派。特別是臉盆、洗腳盆的安排別具一格,用起來十分方便,就是大賓館也沒有這種條件。其實縣城很小,街道上的房屋都低矮、窄小,連個像樣的百貨商店也沒有。
街頭,有些小攤,地上蹲著老婦或小女孩,旁邊擺著個破搪瓷盆,里面燒有木炭火,肜破蒲扇扇著?;鹕嫌需F絲架,上面烤有玉米、糍粑之類。糍粑一兩糧票、三分錢一個,玉米一角錢一個。
常見男女居民,身披獸皮。是一張完整的獸皮,稍加縫制成了背心式的外衫,就披上身,有的甚至后面還吊著長長的獸尾巴,使人容易聯(lián)想到原始時代披獸皮的畫面。
1984年月10月7日
仍然是淅淅瀝瀝的雨,為趕路,五點三刻就起了床。在旅店大門邊,有很多婦女拿著天麻在兜售。我因不辨真假,不敢買。
這是滇緬公路干線,路面寬敞,盡管全是蜿蜒曲折的山道,且霧重雨大,車行仍平穩(wěn)。一路都在漲水,紅渾渾的水流,淹了稻田,許多稻子爛在深水里,十分可惜。
下午三點,車抵大理白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的下關(guān)市,宿洱海賓館。這是個小型賓館。小小的庭園,小小的樓房,十分幽靜。
小歇,去蒼山南麓西洱河邊的下關(guān)溫泉泡溫泉。這是用座座小巧建筑構(gòu)成的幾個四合院。院中有亭,有花圃?;ǘ嗖杌?,株株傲然挺立于大理石大盆里,正含苞待放。我也是在大理石浴盆里泡的溫泉。水很熱,泡得很舒服。
晚餐后在街上散步。小街錯綜復(fù)雜,一條條,短短的。在少數(shù)高大建筑中,夾有眾多矮小木房,木房后面,襯托著高山的背景,顯示了山城的特色。夜幕降臨,華燈盛放,遙見對面蒼山畔的層層梯田上,隱現(xiàn)出片片建筑群,群燈閃灼,熠熠耀眼,加上雨霧朦朧的蒼山,很顯出一種磅薄的氣魄。
1984年10月8日
南來九天的第一個好晴天,朦朧的蒼山終于露出了真面目。原以為林木森森的它,竟然是一座荒山。據(jù)說呈現(xiàn)在我眼前的,是十九峰中的最小的一峰,叫斜陽峰。斜陽峰南麓,順山坡蜿蜒著櫛比鱗次的灰色屋頂,一直伸到河邊。那就是下關(guān)市的街道。街道建在山坡上,顯出分明的層次,很有風(fēng)味。走在街上,迎面吹來的是風(fēng),強烈的風(fēng)。真不愧“風(fēng)城”這個稱謂呀!
1984年10月9日
車出下關(guān),陽光燦爛,而蒼山、洱海全被霧?;\罩。行約十華里,到七里橋的太和村參觀“南詔碑”。 唐朝曾有一個奴隸制政權(quán)的國度,叫南詔國。據(jù)說這里曾是南詔國的都城遺址。從道路縱橫的遺跡,仍能見出城市的舊影。
在大理招待所住下后,于下午游洱海邊崇圣寺的三塔。這三座塔成品字矗立,大的叫千尋塔,高約六十米,寬十米,方形,分十六層,磚砌,其磚特大,長四十五公分,寬二十二公分,厚六公分,建于唐末,宋、明兩代,都進行過修葺。它的兩側(cè)是兩座八角形的小塔。高約三十八米。
接著參觀了兩座大理石廠。所見的大理石制品都精美異常,令人贊不絕口。
街上賣菜的多了,南瓜、羅卜、菠菜、萵筍這些產(chǎn)于不同季節(jié)的菜,這里都有。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街上負重行進的婦女,都是用竹簍載物,竹簍靠在背上,將背帶套在額上,用頭部使勁頂著,那脖頸將要肩負多大的重量呀!
1984年10月10日
七點半出發(fā),驅(qū)車去訪漁潭會址。漁潭會是滇西僅次于三月街最大的物資交流會,又稱“八月十五會”。以經(jīng)營嫁妝為主。會期為每年農(nóng)歷八月十五至二十一日。會期間,大理、洱源一帶的白族群眾都會到洱海最北端的洱源沙坪去趕會。其間除農(nóng)具、漁具及大牲畜交易外,置辦嫁妝也是漁潭會的主要內(nèi)容。當(dāng)?shù)匕鬃宓幕槎Y一般集中在臘月,而訂婚則在農(nóng)歷八月以前。按風(fēng)俗,男方在訂婚后要先送部分彩禮給女方。因此,人們就在漁潭會上置辦彩禮,如柜子、玉鐲、服裝、刺繡品等。
九點,車到漁潭會會址——沙坪。沙坪一面緊靠蒼山,三面環(huán)洱海,想在月夜之時,整個沙坪映入湖中,景色之迷人,是何等的令人陶醉!無怪乎有“上關(guān)月”之譽。
此時正是連綿秋雨的大白天,又是盛會期間,挨近洱海的處處山頭,牛馬成群,人影熙攘,熱鬧非凡??上в晁畬⒛嗟毓喑牲S泥漿,漁潭會被譏為“泥漿會”。我淌過泥漿,爬上山頭,放眼下看,風(fēng)光迥異。但見坡下各種交易棚林立,群群白族姑娘身著民族服裝,一個個身材勻稱,長相白凈,真是一道亮麗風(fēng)光。這里還有許多人喜歡吃生肉。他們將切碎的豬肉,粘上用醬油、醋、蔥花、辣椒粉絆和而成的佐料,吃得津津有味,還夸特別好吃。我一聽“生肉”二字就反胃,何敢一試。
十二點在一個叫周城的村莊用中餐。餐后乘拖拉機去喜洲。喜洲是挨近洱海的一個大村莊,也是公社機關(guān)所在地。說是村莊,實為街市。房屋建筑很講究。據(jù)說這里一直很富。這個四千多人的村莊里,曾經(jīng)有四大戶,八中戶,十二小戶。在解放初土改時,其中一個小戶,光金元就背出了十六背簍??芍髴魰坏绞裁闯潭取_@里多大院落,都是外、中兩重門,形成曲折回環(huán)的幽深感。院落內(nèi)的房子雖系木筑,且矮小,但裝飾講究。以大理石鋪地,壁上多雕飾,且涂色著彩,宛若宮闕。
離開喜洲后,我漫步到洱海邊,不寬的海面上,水波不驚,三兩漁船,捕撈其上。驟然天降大雨,頓時滿湖生煙。而還沒來得及揭開面紗的蒼山,又被濃霧黑煙籠罩,越看越像一位憂怨的哀婦,無比愁悶地蹲伏在那兒,聽說上海一位七十多歲的老畫家,來到這里,獲得靈感,就在山下的賓館住了下來。他要畫下蒼山十九峰的神韻。他每天獨自上山,爬到海拔三千多公尺的高處。終于有一天不見他歸來。原來他已死在山上。而在他賓館里的住房里,卻留下了幅幅完整的蒼山十八峰的巨畫!
1984年10月11日
擠上九點的車返下關(guān)。車沿滇藏公路飛馳。但見路上行人如織。一路是坐著馬車或手扶拖拉機去趕漁潭會的;另一路則是從漁潭會買回牛馬返家的。買得多的有十余條,主人噙著煙袋悠然橫坐在牛背或馬背上,緩緩而行。此時,南邊綠樹擁翠的村莊那邊,出現(xiàn)一條如帶的碧云,纏于群山之下,再細看,才看清那原來就是洱海。洱海真是無盡的美呀!
1984年10月12日
游離下關(guān)兩公里的團山。
團山緊靠洱海。去時陽光高照,很慶幸得了一個好天氣。哪曉剛到山下,一陣風(fēng)吹過,一團烏云蓋住陽光,就飄起雨來,且下一陣,停一陣,沒完沒了的。連日雨,使洱海漲水,路成泥漿,有的還被水淹了。我走來走去尋不到能過的地方,最后只得繞了個大圈,才算繞到大路上。
團山的自然環(huán)境很不錯,現(xiàn)正處在重建中,它將是未來的洱海公園。我在這時的收獲是大的。首先是看到了盛開的白茶花,碩大的花朵,雪白雪白的,美得令人忍不住要伸過臉去貼一貼。再就是極近距離地看到了洱海,那浩淼的水勢,碧空一色,既像一片偌大的秧田;又像一疋碩大無朋的縐綢;更像一塊寬闊的凸花玻璃板。美得讓你浮想聯(lián)翩。而此時的湖心,白帆點點,沙鷗貼水而飛。公園建成之后,定然是游覽的好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