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古風流話武岡 (七)
三百年后,經(jīng)過休養(yǎng)生息的武岡人民,又一次迎來了戰(zhàn)爭。清朝咸豐九年(公元1859年),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為保存實力,從江西出發(fā),進入湖南,欲圖寶慶,特遣部將賴裕新從新寧峎山出發(fā),直指武岡,四月十八日,抵達武岡城下,當天深夜,太平軍乘云梯攻城,遭到城內(nèi)清兵的頑強抵抗,圍城七天七夜,竟無法攻入,終于折戟城下。第二年十月初七日,石達開的另一名部將朱衣點又兵臨武岡城下,又是連續(xù)圍攻七天七夜而無法踏上武岡城頭,只得再次撤圍而去。城沒有攻下,武岡的清廷官員卻嚇破了膽,為防止太平軍再殺回馬槍,武岡知州謝廷榮征集銀兩,在城的正北面修大炮臺一座,在東北面修小炮臺五十二座,又對城墻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維修,這是最大的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對武岡城進行維修。自此,“天下傳其式,圖之。”民諺“寶慶獅子東安塔,武岡城墻邁(邁,超越之意。)天下,”也就是從這時候被人們流傳開了。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初,廣西軍閥沈鴻英也曾率土匪部隊攻打過武岡城,三天三夜,也因城墻堅固和民眾的頑強抵抗而未能攻入。1934年,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七軍進軍江西,途經(jīng)武岡,攻打武岡城三天三夜,犧牲將士二百多人,團長何莽乘夜渡河,親臨城下偵察,中彈犧牲。紅七軍還是因城墻堅固而受挫城下。
清朝末年,有三位文人是值得在武岡的歷史上大書一筆的。這就是譽滿湖湘的“湘中五子”中的三人,一位是王闿運,另兩位是武岡大甸人鄧彌之鄧葆之兄弟。出身湘潭的王闿運,是國學大師,也是我國著名畫家齊白石的老師。鄧彌之年輕時就以文顯世,后投軍從戎,任職軍營,屢敗屢戰(zhàn)。壯志難酬,遂退出軍界,從事教育和研究學問。先后在觀瀾、峽江、衡山等書院任教,還擔任過南京金陵書院的山長(即院長)。他一生著書頗多,成就頗大,他的一些著作被編入今天的大學教材,還有不少學者專門從事研究他的作品。鄧葆之也學問極深,人稱“通儒”。他所著的《驚士鐸言》被兩廣總督張之洞譽為“教學指南”,他所寫的《云山讀書記》五十二卷,至今被武岡圖書館珍藏。他們?nèi)讼嗷バ湃?,相互傾慕,不但結為知己,而且還結為兒女親家,鄧彌之終生無兒,取鄧葆之的兒子鄧幼彌為繼子。幼彌六歲時,王闿運來到大甸鄧家拜訪,見幼彌和另兩個小朋友在玩,王順口說:“三人成眾。”幼彌想也沒想,立即以王的姓對出下聯(lián):“一土為王。”王見幼彌才思這么敏感捷,非常喜愛,遂主動移駕南來,擔任幼彌的家庭教師,在鄧家一住就是六年,幼彌長大以后,王又將自己的女兒王無非嫁給幼彌為妻。王在武岡期間,寫下了大量的詩文,這些詩文已成為武岡不可多得的珍貴史料。光緒19年(1893年)鄧彌之去世,王為他題寫墓志銘,并撰聯(lián)以挽:“富貴春夢婆,同輩幾人紫金閣;樂府秋胡婦,詩名終古白香亭。”
免責聲明: 本文內(nèi)容來源于都梁鄉(xiāng)士 ,不代表本平臺的觀點和立場。
版權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注冊用戶自發(fā)貢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武岡人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不擁有其著作權,亦不承擔相應法律責任。如果您發(fā)現(xiàn)本站中有涉嫌抄襲的內(nèi)容,請通過郵箱(admin@4305.cn)進行舉報,一經(jīng)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