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是一支天籟”,是一本書的名字。那是我剛剛進入少女時代,徜徉在新華書店那浩瀚的書海中,這樣的一個書名,進入了我的眼簾,也擊中了我的心靈,當時貧窮的我,因為這一眼的鐘情,毫不猶豫的將它買下。到了如今,那本書的內(nèi)容,已經(jīng)完全忘卻,但是這個書名,卻一直鐫刻在頭腦中,不能消失。
孤獨是一支天籟——這是對孤獨多么精準貼切的描述,這樣的描述,帶著高高在上的氣度,帶著凄美絕倫的特征,帶著曲高和寡的氣息。它既不趨炎附勢,也不同流合污,它戴著高高的皇冠,站在山之巔峰,俯瞰渺渺眾生。
王國維人生三大境界說中,第一境界為: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這一境界的精髓,乃是“孤獨”二字。碧樹凋零,獨自一人登高望遠,即便望斷了天涯路,依然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這樣的感覺,就是孤獨。
這樣的境況,往往能生出絕世之奇才。因其無炎勢可趨附,無污流可茍合,自然心境澄明,心無旁騖,用心思考,專心研習,很可能創(chuàng)作出驚天動地的大藝術(shù)、大思想來。
古往今來的思想家、作家、藝術(shù)家,大抵都經(jīng)受過這樣的孤獨。
魯迅在鐵房子里振臂高呼,沒有應(yīng)答,那一刻的他,是孤獨的。孤獨于獨自一人看透了現(xiàn)實,擔當著巨大的痛苦,卻又無人響應(yīng),沒有并肩作戰(zhàn)的來者,于是他孤獨,并將這樣的孤獨,化作一把利劍,隱藏在他的文字中。
張愛玲晚年離群索居,來來往往形單影只,她是孤獨的。從小就只有在“沒有人與人交結(jié)的場所,(她)才能感受到生命的歡愉”。她不喜歡人群,即使在人群之中,她也似游離于人群之外,她體會著只有自己才知道的孤獨,像一個局外人一般,觀察著人間的繁華變遷。也正因此,她才看得透徹,寫出了那么多感人至深的市井小說。
偉大畫家文森特.梵高的一生,是孤獨的。他的孤獨,在于滿腔才華,竟然無人賞識。他知曉自己的才華,用一張又一張絕佳的畫作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卻無人能夠理解。他是真正的曲高和寡,雖然終其一生,僅僅賣掉一副畫作。但是孤獨的他所擁有的卓越才華,使得多年之后我們,忍不住驚聲贊嘆。
孤獨可以成就才子高人,卻也帶給人巨大的痛苦,正所謂“高處不勝寒”,在孤獨的高處,就需要更大的耐心和承受痛苦的能力。如今大多數(shù)的人們,害怕痛苦,也就拒絕孤獨。他們喜歡將自己的時間填滿,害怕因一點點空閑,生出萬般寂寞來。
他們在人群中,才能感覺溫暖和安全。他們喜歡人云亦云,害怕出頭,害怕成為風必摧之的林中之秀木。他們畏畏縮縮,不敢大聲說話,不敢大步走路。
對孤獨的恐懼,將他們束縛在一塊小小的天地,縱有萬千才華,也在人群之間湮滅,無處可施展。
叔本華所說的一段話:“孤獨的壞處就算不是一下子就被我們感覺到,也可以讓人一目了然;相比之下,社交生活的壞處卻深藏不露:消遣、閑聊和其他與人交往的樂趣掩藏著巨大的、通常是難以彌補的禍害”,正好能說明這種狀況。因此,他建議年輕人要學(xué)會“承受孤獨,因為孤獨是幸福、安樂的源泉”。
由此可見,孤獨,是有價值的東西。雖然,孤獨往往伴隨著苦痛,正如有價值的東西,往往伴隨著悲劇的意味。然而,我們應(yīng)該無所畏懼,在孤獨中,細細咀嚼、回味,或許能品味到一絲甘甜,感覺到一絲幸福。
免責聲明: 本文內(nèi)容來源于淡淡清輝 ,不代表本平臺的觀點和立場。
版權(quán)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注冊用戶自發(fā)貢獻,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武岡人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不擁有其著作權(quán),亦不承擔相應(yīng)法律責任。如果您發(fā)現(xiàn)本站中有涉嫌抄襲的內(nèi)容,請通過郵箱(admin@4305.cn)進行舉報,一經(jīng)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quá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