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與家人自駕車赴寧鄉(xiāng)縣花明樓偉人劉少奇故里一游。
感謝老天恩賜了一個暑熱夾縫中擠出來的雨后陰涼天,我們從湘鄉(xiāng)市出發(fā),經(jīng)韶山直達花明樓。這地方我早在20年多年前隨武岡縣教師進修學校行政干部學習班的“同僚”們瞻顧過一次,那時還只有炭子沖的故居和后面山上的銅像可向游人開放。而今舊貌換新顏,作為國家一級博物館,建設的規(guī)模與格調堪與另一偉人故里韶山媲美。整個景點以故居后面一片山林為依托,由兩部分組成:主體博物館部分具瞻仰、勵志功能,包括“劉少奇故里”牌坊、銅像廣場、紀念館、文物館以及故居;花明園部分具觀賞、休閑功能,包括修養(yǎng)亭、偉人坐過的飛機、萬德廣場以及花明樓。這一系列精心構建的人文景觀與蒼松翠柏掩映、香樟馥郁的自然景觀融為一體,呈現(xiàn)出獨具一格的園林式紀念館恢弘氣勢,是個供人們以歷史、現(xiàn)實和將來三維思索的窗口。
我們由故里牌坊進入,踏著大理石級地板,登上園區(qū)制高點的銅像廣場瞻仰。偉人銅像由中華全國總工會捐建,整座雕塑高7.1米,喻示中共建黨于“七一”和偉人陽壽七十一歲。塑像的造型偉岸、質樸,偉人身著中山裝,披呢絨外套,昂起的頭向左微偏,頭發(fā)和外套的下擺在東風刮過的一忽,飄蕩起伏;飽經(jīng)滄桑的臉上凝聚著從容淡定的微笑,凝眸里蘊含著磊落與恬然。我懷著曾經(jīng)在瘋狂的年代隨波逐流褻瀆過正義的愧疚,在仰視時,仿佛與他那如炬的目光交匯了一瞬,卻讀出山谷的深邃和大海的坦蕩。我肅穆地低下頭去,靜默有傾……
接著,我們一行舍近求遠去故居參觀。一座低矮的湘中腹地極其普通的民居,枕一片竹苞松茂的青山、臨半畝蓮荷瀲滟的方塘坐落在炭子沖。土磚瓦房,茅草覆蓋的門墻,室內古樸而簡陋的生活起居陳設,包括床鋪被褥、桌椅板凳、鍋碗瓢盆;古老而粗糙的一應農事家具,包括犁耙鋤頭扁擔蓑衣斗笠,諸如碾米的礱子、舂米的碓和米篩、團箕等等:向世人展示出一幅貧窮落后舊中國的縮影,也宣示著艱難困苦的環(huán)境可以成為孕育經(jīng)天緯地偉人的搖籃,是磨煉“將降大任于斯人”的初級平臺。當然,那堂屋正中神龕上曾經(jīng)頂禮膜拜神靈時點燃的香火,不可避免地在偉人們腦海里烙下過印痕;而在香煙繚繞中熏蒸出來的中國大地包括韶山?jīng)_和炭子沖在內的傳統(tǒng)文化氛圍,其中混雜著封建思想的糟粕,無不濡染過偉人們的心靈,因而派生出歷史局限性的元素,植下悲劇的胚胎。
流連于紀念館內,我仿佛進入一段歷史的時光隧道,偉人70多年來走過的艱苦卓絕的歷程,譜寫出的壯麗篇章,創(chuàng)造出的輝煌業(yè)績,修養(yǎng)出的偉大品格,昭示在后人景仰的目光里,感人肺腑,催人淚下,激人奮進。然而,當駐足在一幀仿真蠟像雕塑面前,我的心無端地顫抖著。那是一幅兩位偉人上世紀二十年代初第一次相會于長沙清水塘的場景:同具改造中國激越胸懷的一對熱血青年,相擁在一起,似有相見恨晚的遺憾,又有一見鐘情的慰懷,從內室迎出來的主婦楊開慧為雙龍聚首歡欣鼓舞??墒蔷驮谶@“隧道”的前方,有一幅由劉源簽字的領取化名為“劉衛(wèi)黃”代號為123的骨灰盒單據(jù)的照片,叫人無不對骨灰主人慘絕人寰的悲慘遭遇引發(fā)深沉的哀思。這一前一后兩幀看似不相干的畫面,卻折射出中國當代一場因封建專制陰魂未散而演繹出的的歷史慘劇。此時此刻,我仿佛在讀一頁“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獵狗烹”現(xiàn)代版故事,因為這故事太新,我輩曾身臨其境,又直接或間接為之提供過素材,所以讀起來,比聽越國大夫文種被越王勾踐逼著自殺時的哀嘆更惋惜,比聽韓信被呂后誅戮在未央宮時的悲鳴更驚詫,比聽胡惟庸、藍玉等開國功臣及受株連者們被朱元璋鏟除時的哀號更震撼……
我從紀念館出來,踟躕在林蔭道上,還沉溺在那段刻骨銘心的歷史記憶之中,為偉人遭遇的劫數(shù),生出一種歷史的悲涼感。一陣清涼的山風吹來,我不由打了個寒戰(zhàn)。園區(qū)內游人如織,我和一支前導的紅旗上印著“湖北黃岡”的旅游隊伍擦肩而過。回頭目送著他們,我的潛意識里發(fā)出一種感嘆:你們家鄉(xiāng)的那位曾經(jīng)的“偉人”要是不自導自演那場“9.13”鬧劇,說不定人們都會涌往你們那里去“紅色”旅游哩!那該是怎樣的景觀……我胡思亂想著,無由地迷茫。
“花明樓!”在人們的歡呼聲中,我舉目望去,一座五層塔樓式建筑凌空矗立在對面的山頭上,與“修養(yǎng)亭”遙遙相對。我的心扉一片豁然,咀嚼著樓叫“花明”:這沿革歷史的稱謂,似乎隱含某種宿命的意蘊,注定偉人在歷經(jīng)劫波山重水復后會柳暗花明;當然,我贊佩的是今天的人們創(chuàng)意,唯物史觀昭示,歷史是由人民寫的,當人民撥亂反正重新拾起實踐是檢驗真理標準這塊試金石以后,劉少奇等一大批慘遭迫害的老一輩革命家才能沉冤昭雪,重新彪炳在共和國壯麗史冊上;更讓人們欣慰的是,當今黨和國家的高層實行集體領導,與時俱進進行改革開放,以人為本,實踐科學發(fā)展觀,推進社會主義民主化進程,努力從政治體制上防范封建專制獨裁的死灰復燃,清除孳生“壞皇帝”的土壤,引領人民走向民主、法制、富強、和諧的“又一村” :偉人鄉(xiāng)人們捐建此樓,堪稱雅韻無窮。
我們跨過一葉湖上的石拱橋,瞻仰過“萬德鼎”,拾級而上登上花明樓。放眼望去,只見遠處群山拱綠滴翠,田疇間稻菽翻起千重碧波,掩映其間的村落,屋舍儼然,一座座新房櫛比鱗次,美輪美奐;對面修養(yǎng)亭下,參觀偉人坐過的飛機的游人摩肩接踵,歡歌笑語不絕于耳。可謂登斯樓也,雖不把酒,亦其喜洋洋者矣。
免責聲明: 本文內容來源于黃三叢 ,不代表本平臺的觀點和立場。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注冊用戶自發(fā)貢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武岡人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不擁有其著作權,亦不承擔相應法律責任。如果您發(fā)現(xiàn)本站中有涉嫌抄襲的內容,請通過郵箱(admin@4305.cn)進行舉報,一經(jīng)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