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视频在线看,日韩网战一区二区三区,欧美成a高清在线观看,综合激情熟女久久

  1. <td id="oj6dr"><strong id="oj6dr"></strong></td>

    <td id="oj6dr"><tbody id="oj6dr"><listing id="oj6dr"></listing></tbody></td>

  2. <ol id="oj6dr"></ol>

  3. <td id="oj6dr"><tbody id="oj6dr"><listing id="oj6dr"></listing></tbody></td>
  4. <pre id="oj6dr"></pre>
    首頁 武岡文學 那些有名字的水田

    那些有名字的水田

    紅樓一癡 2021-02-03 10:58
    言宋點評:我也懷念起生產隊時銀生田、三畝大坵、六畝大坵的名字來。

    那些有名字的水田


    離開家鄉(xiāng)三十余年了,今年清明回到鄉(xiāng)下掃墓,聽叔父細數著哪些水田拋荒了,哪些水田已成了菜地,哪些水田改種草莓、葡萄了,哪些水田成了宅基地。我突然想起,那些養(yǎng)活我們的水田,原來都是有名有字的,就像村民人人都有屬于自己的名字,或俗或雅。如今,農事荒廢之后的水田已漸漸被人遺忘,后輩們難以記起它們的名字;那些還在耕種的水田,從古至今,像個永遠也長不大的孩子,一直被人們親切地呼喚著。

    兒時的腦海里有一副小小的地圖,是關于村莊、大山與水田的。學會了“比例尺”之后,兄弟幾個就繪起了鄉(xiāng)村地圖,坐標的原點是自己居住的房子,坐北朝南,前后左右,用不同顏色的蠟筆標明了山、渠、道路和水田。那些有名字的水田,在小路的拐角處,在建筑物旁邊或者小山腳下,因形貌各異,長相不一,名字也就千奇百怪。四方丘、石山灣、葫蘆灣、麻子田、癩子田,一串長長的名字,用鋼筆標在手繪地圖上,長輩們看了樂呵呵地補充說,還有龜背丘、響水灣、有官大丘、標準塘都找不到名字,這些田可是上等的好田呢。他們把泥腳深、土質肥、水源近的水田稱之為上等好田,因其利于耕種和管理,產量也高,是村民特別呵護的寶貝。

    那些千百年來深耕細作的水田,黝黑的田泥細膩得像面灰,踩在腳趾縫里,柔軟潤滑的感覺尤其親切。在刀耕火種的時代,我們的祖先用農具和腳掌無數次地打磨著凹凸不平、砂礫滿地的土地,讓它們成為養(yǎng)育子民的糧田,一代一代,繁衍生息,永續(xù)無窮。這片古老的土地,同樣演繹著人類進化的傳說,那些開荒拓地,開渠引水的壯舉,還有不可數計汲汲無名的英雄,他們并沒有留在典籍汗青里,我們早已無從知曉他們的名字,只知道那是非常遙遠的年代里,一塊塊土地被火燒,被平整,被開墾,然后被灌溉,成了上下相依,前后相連的水田,一大片一大片綿延開來,浩浩湯湯,形成不規(guī)則的美麗圖案。春夏綠浪翻滾,秋天遍地金黃,都是潑墨灑金的大手筆;冬季田垅里兀立著白鷺,一團一團的水洼被黑色的線條切割,形成天然的山水寫意。

    漸漸地,棲居于此的人們給它取了或俗或雅的名字。這些養(yǎng)育著人們的水田,見證了時代的洪流,見證了江山代謝人事風流,也見證了村莊的變遷。千年百載,田還是那些田,人卻輪回了數十代,時至今日,它們的名字沿襲下來了,被每一個莊稼人爛熟于心,而那些為其命名的人卻消失在浩渺的歷史長空里,煙消云散沒有留下丁點兒印記。他們是無名的英雄,亦是歷史的偉人。

    老人都說,每一片水田的名字都有一個或幾個故事。對此,我深信不疑,何止幾個故事呢?一大串一大串的故事吧。歷史的長河如此漫長,試想,那些櫛風沐雨,風餐露宿的先民,開荒墾地時喊過哪些號子,唱過哪些歌謠?是兄妹開荒,還是情侶同作?深山的梯田是屯軍所為還是隱士們的杰作?那些有趣的名字背后隱藏著先民多少辛酸苦楚?這是不必去想的問題,卻是值得追問的問題。我們無法探究尋常的土地是如何演變成一汪水田的,可是我們不能忘記是誰在創(chuàng)造著這一切。這是一個偉大的壯舉??!

    那些有名字的故鄉(xiāng)的水田,田主易人,名字或許也會變更。那個叫衣錦丘面積足有五畝的大水田,曾是很多地主覬覦的糧倉,它是主人家金榜題名成為新貴,或是立下赫赫戰(zhàn)功,或是經商發(fā)跡一夜暴富,衣錦還鄉(xiāng)之后買田置業(yè),那個俗陋的名字不足以匹配他的富貴榮寵,于是私產薄上更名為衣錦丘。人啊,一朝得勢顯赫,炙手可熱之時就有點熱血奔涌,或許這也是人性的弱點吧。話說富不過三代,衣錦丘隨著主人家族的衰敗,做了賭注輸給了別人,于是村民改稱為“敗家田”。一片水田,其名在雅俗之間游走,看似不經意的事情,人世浮華、否極泰來、富貴腐朽、天道輪回卻盡顯其中了。而最無辜的是那片披上錦繡,又冠以敗家之名的水田。水田無聲,千百年來,它從來都默默注視著人世間發(fā)生的一切,不管世態(tài)炎涼,它一如既往地把一年四季演繹得起承轉合,春生夏長與秋收冬藏。

    講述一片水田的故事是繁瑣的事情。村民們在田間日出而作,揮汗如雨,他們是故事的書寫者,也是故事的講述者。在這古老的土地上,從最原始的農耕,到半機械化的耕作,時代前進了一大步,那些彎彎曲曲,細細窄窄的田塍變成了標準的機耕道,四方丘成了三角形,葫蘆灣成了南瓜餅,響水灣早已干涸,那些各具形貌的水田改變了模樣,機器去不了的石山灣已經百草豐茂了,它們的名字漸漸被人遺忘。千百年來精耕細作的農耕文化,慢慢地淡出了人們的視野,或許在不久的將來,隨著水田名字的消失而消弭了。   

    這,并不是我們愿意看到的。

    閱讀 5597 3
    分享到:
    評論列表
    暫無評論,期待您的精彩留言
    發(fā)表評論

    已輸入0/200 個字!

    關注武岡人網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