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视频在线看,日韩网战一区二区三区,欧美成a高清在线观看,综合激情熟女久久

  1. <td id="oj6dr"><strong id="oj6dr"></strong></td>

    <td id="oj6dr"><tbody id="oj6dr"><listing id="oj6dr"></listing></tbody></td>

  2. <ol id="oj6dr"></ol>

  3. <td id="oj6dr"><tbody id="oj6dr"><listing id="oj6dr"></listing></tbody></td>
  4. <pre id="oj6dr"></pre>
    首頁 武岡文學 二嬸的家奠

    二嬸的家奠

    都梁記憶 2020-06-01 22:59 1

    二嬸的家奠


    二嬸的家奠

    圖文∕都梁記憶

    83歲的二嬸,于三天前逝世,明天出殯登山,行歸葬大典之儀。按照武岡喪葬文化,我主動給她作家祭文,要在今晚儀式上念的。

    家祭文又稱“家奠”。家祭是區(qū)別于客祭的,客祭文即賓客為逝者作的祭文??图揽梢詫懗汕宦苫\統(tǒng)的八股文,家祭文就要按事實從頭到尾細細陳述。

    家奠?就是以家人熟悉的身份,給逝者蓋棺定論。奠者,定也。

    我作為五十多歲的侄兒,這么多歲月生活在同一個院子里,彼此之間再是熟稔不過。然動筆開寫時,還有許多疑問得確證一下。我問院子里81歲的根叔:

    “二嬸從城里嫁來,具體是哪一年?”

    “是1953年,那一年二哥是石山鄉(xiāng),現(xiàn)在的文坪鎮(zhèn)一部分當鄉(xiāng)政府文書。二嫂那年才16歲,是最早的‘社教’文工團宣傳員……”

    根叔說的這個時間,我沒有理由懷疑。雖然他小二嬸兩歲,但他從事過四十多年教育工作,且在以前武岡縣龍江區(qū)文教系統(tǒng)呆過,他講得有理有據(jù)。

    “二嬸是一個城里人,聽說還是富貴大戶人家?怎么嫁到鄉(xiāng)里來”

    “當時土地改革,分了地主的土地,必須要進行社會主義宣傳。所以二嫂可以說是在階級立場上,與資本家家庭作出過決裂行為,才嫁來的。二哥那個時候家庭(政治)成份是個破落地主”

    “二哥比二嫂大十歲。講良心話,二嫂嫁給二哥,二嫂每個月挑燒火煤炭在院子里算挑得多的。二哥素來斯斯文文……”

    根叔說完這些深深抽著煙卷,吐出長長的煙圈,一臉莊嚴肅穆。

    根叔講的二叔二嬸的事,我前所未聞。我只知道二嬸從城里嫁來,八十年代改革開放落實政策時,武岡城里解放前政府“沒收”過資本家的店鋪財產(chǎn),有退還和賠償政策。當時聽說二嬸“打黑臉”到娘家,跟幾個阿舅子要過錢。至于要了多少,我問過堂弟新平,他說也就是千多塊錢。新平是二嬸的二兒子,八幾年千多塊錢也算值錢。

    二嬸大兒子,我們叫建哥。建哥性格一直實在,實在得很顯壓抑。大概建哥是二嬸第一個小孩,生養(yǎng)時從母體里與生俱來生活緊迫感,才導致他對生活的實實在在?因為那個時候二叔是公職人員,二嬸則在家里務農(nóng),這種現(xiàn)象在當時的農(nóng)村叫“半邊戶”。不像現(xiàn)在,家里有一個當官的可以養(yǎng)一家人。那個時候的半邊戶家庭,二嬸可以說最累。如果男人不是干部,夫婦在一起能相互照顧。那個時候干部工資相當?shù)?,我爹就是在那個“干部干部不如(農(nóng)民)養(yǎng)只雞婆”的條件下,甘愿削職為民的。

    二嬸結婚5年后,生下大兒子建哥,那是1958年。1958年,就是“大躍進”那年,也是整個國家在政府領導下,舉國上下“吹牛皮”那年。

    我有一位廣西梧州的朋友,梧州環(huán)江縣在58年吹過“水稻畝產(chǎn)13萬斤”,我們這里只吹過畝產(chǎn)3000多斤的牛逼,參與做假吹牛的人現(xiàn)在還在。其實那個時候水稻畝產(chǎn)最好也就600斤。

    生下建哥后5年,才生下大女兒玉英。玉英比我大兩歲,我們喊她玉姐。

    這5年中,其中最悲催的1960年,到現(xiàn)在為止還是定義為“三年自然災害”,其實是政策失敗。據(jù)還在的八十歲左右老人講,那年我們百十人的院子,餓死了五分之一。

    這5年,二嬸與千千萬萬,萬萬千千中國老百姓一樣。生下來的孩子都養(yǎng)不成,年輕力壯的人都活活餓死,一般夫婦或父母因為極度饑荒,根本沒有生育的沖動。

    5年后才生下玉姐。現(xiàn)在看著玉姐的右手,和玉姐的性格,就知道當時二嬸的苦累。63年雖然解散了“大食堂”,64年的某一天,還不會走路的玉姐睡覺后,被放在籮筐里傍在煤火灶臺圍圍邊,二嬸要出工掙工分。玉姐睡醒了,不見娘,一個勁哭鬧??摁[動靜大了,籮筐翻了,玉姐的右手手掌插在煤火灶里……

    凡般上得四十歲的人,孩提時代,都像養(yǎng)雞鴨一樣,傍大的。沒有像現(xiàn)在,是爸媽寸步不離帶大的。

    被那場意外燒傷右手的玉姐,除了兩個親弟弟和一個親妹妹,叫她姐姐外,叫她姐姐的屈指可數(shù)!

    那時候農(nóng)村人沒有打工招工的經(jīng)歷,但女孩子出嫁的規(guī)則,門當戶對二八相品,誰也逃不掉。為這個事情,玉姐怨恨過二嬸多少。從記事起,二嬸在玉姐的嘴里,我們常常聽出怨恨萬分。

    玉姐生于1963年。1967年,二嬸生下二兒子新平。

    1969年,二嬸生下小兒子。

    1971年,二嬸生下小女兒。

    前后13年,二嬸不停生與養(yǎng),總共生養(yǎng)了三男兩女。這三男兩女都被二嬸養(yǎng)大,成人成家。

    放眼二嬸家的三男兩女,他們好像二嬸二叔這條長長瓜蔓上,一串瓜。他們有幸個個長大,從他們的個頭長相,高低大小胖瘦,也如我家4姊妹一樣,每個人都是爹娘人生中一種真實印跡。哪一朵花盛開時風調(diào)雨順,哪一顆瓜就水靈光艷。

    俗話說,“爹爹媽媽愛滿崽”!但在12年前的大年初五,39歲的小兒子不幸離世,走在了二叔二嬸的前頭。那年二嬸71歲!

    那一年初春,漫長的冰凍天氣,二嬸股骨頭摔斷。

    同年冬天,二叔撒手人寰。留下二嬸單獨面對人生嚴寒的冬季,一直到現(xiàn)在。


    aw8.jpg


    回想起二嬸的過往,我們看到的,她對孩子要求極嚴。二十多年前農(nóng)村賭搏的現(xiàn)象,讓她深惡痛絕到現(xiàn)在。記得某次小兒子落雨天在打牌,她一聽說就沖到打牌的地方,不管三七二十一,劈面無情一頓惡罵,惹得眾人對她沒好感。當時我也覺得她太過,現(xiàn)在想起來,哪個做父母的要求兒女有過錯呢?老話講,“天下無不是之父母,世上最難得者兄弟”!

    小兒子離世后,二叔相繼離世,更兼自己股骨摔斷一直未復原。今年舉國上下鬧“武漢肺炎”,十多天前一個晴天的半下午,我還與她聊了天。她胳肢窩的單拐還在,鬢角白發(fā)如麻。豈知一轉身,說沒就沒了,倒床的那天,一口氣不來,當時放了炮仗了的。過了一會又緩過來,原來是痰塌住喉嚨,心血缺氧大腦接近停擺。醒過來后,但講不出話。在外打工的兒媳婦孫子聞訊回來了,大女兒大女婿外孫回來了。遠在貴州做豆腐的細女細女婿急急趕回,回來守了幾天,不見結局,又回貴州。剛一走,第二天上午,二嬸咽下最后一口氣。

    給二嬸寫家奠,開始想從“一個城里富家小姐,可嘆可佩到農(nóng)村來,頑強生養(yǎng)畢生相守”出發(fā)的。寫著寫著,讀著讀著,竟聯(lián)翩浮想起她常常掛在嘴邊的兩句話:

    “到哪家山上唱哪家歌”

    “累得扯卦貓貍哈”

    到哪山上唱哪首歌?讓我想起她是城里資本家的千金小姐,小時候在娘家,肩不能挑有人替她挑,手不能提有人替她提。因為命運的捉弄,她從“米篩頭上的米”,被時代所篩選,所淘汰!從上等人變成平凡人。但她從不屈服,不認命。從武岡城里嫁來云山腳下,我們黃家石山上做媳婦。云山腳下人靠云山休養(yǎng)生息,每天天光到天黑,放牛割草,砍柴種田,沒有一天離得開云山?土生土長的云山人看到云山,都有一種“三生三世不愿逢”的怨毒。何況二嬸!如果你是初來乍到的外地人,聽到云山人講你“你的背像嶺”時,不是別的意思。是說你這個人“很麻煩很不可理喻”,就如云山的苦云山的累,從不跟任何人講道理。讓人離不開,又恨不起。


    “到哪家山上唱哪家歌”?與其說是遷就,不如說是堅持。二嬸無數(shù)次講這句話時,聲音從高亢明亮,逐步逐步變得低緩和厚重:頭發(fā)是在這句話里變白的,眼皮是在這句話里耷拉下的。這照片是大孫女給她專業(yè)拍攝的,拍攝時講明白是拍遺照,但二嬸沒有絲毫馬虎,白色圓領打底衫整了又整,臉上的笑容累集了八十年風霜雨雪,讓人看不到半絲憂傷。

    年輕時上山下山每一趟云山,沒有一趟是輕松的。二嬸她不是云山人,來到了云山腳下,就必須唱云山的歌。

    以前二叔家在石山上老院子,老院子離云山更近。一位年輕媳婦一個人田間勞作時,情不自禁自編自唱起山歌,那歌聲高低迴環(huán),憂傷纏綿,猶今早杜鵑在耳:

    背底山里竹葉黃

    搭幫爹爹嫁好郎

    一來嫁得家屋貧

    二來嫁得不像人

    二嬸嫁二叔,不存在家屋貧,也沒有不像人。只是嫁得“今生不愿逢來世不相見”的苦累!做不盡的體力活,從她那句“累得扯貓貍哈”里品得出來。貓貍怕冷,六月天也蹲在煤炭灶臺煨火。貓貍一旦感冒,喉間痰濕阻塞氣道,那呼吸不暢,像兒時看到石橋上鐵匠鋪里的風箱拉桿,一進一出“虎痰虎痰”經(jīng)久不息,這就是“貓貍哈”。

    二嬸的堅持,在二叔走后十二年,也倒下了。

    半個月前有一天,對門院子里過世了一位90歲的老人,她還感嘆過,“老人死了,花炮放多了冇用……”,她還是沒直接講讓我給她做家奠。她是怕“有求不應”么?還是怕自己吃過的苦不夠做家奠的份量?

    做家奠時,我流下的眼淚,基本上源自于那句話。她用這句話安慰了自己,從十六歲,到最后:如果我是她,靠什么撫平這六十多年人世坎坷?

    命運高高低低,時代風風雨雨。二嬸走過了83個春秋,2020年農(nóng)歷閏四月初四,如果她是一顆星,她劃過城市的舒適繁華,歸宿到了僻靜云山腳下。

    aw2.jpg


    聽根叔講,當時1953年,與她同來的,還有對面院子里劉芳芹女士。劉芳芹女士,也是我輩心目中相當欽佩的異姓嬸子。她過世很久了!

    二嬸的名字叫彭振輝,是彭氏家族男孩一樣的輩份名字。二嬸一輩子的堅持,是否還源于這個堅強的名字?只有她自己知道。

    最后,說一個當時玉姐傳出來的笑話:

    某年某月某晚上,那時候二嬸小兒子還小。晚上吃油煎粑粑,吃著吃著停電了,我們這里是武岡南鄉(xiāng)用電最早的。小孩子吃得快,停電時,二嬸還沒吃完,就吆喝小兒子點篝火照明。小兒子很不情愿,氣鼓鼓不敢違抗,慢吞吞點燃篝火,懶洋洋舉著看娘慢吞細咽。不知出于什么心態(tài),是對二嬸名字奇怪還是?竟奇思妙想將二嬸名字撕成兩段,拼成一句惡狠狠的話,從牙縫里擠出來。這句話剛落音,就被二嬸反手一栗架子,敲得哭不出聲。這件事至今悟起,就好笑。那句話就是:“照倒      彭振     輝吃粑粑”。


    aw9.jpg

    aw1.jpg


    百忙之中,專門為二嬸撰寫挽聯(lián)布置靈堂:

    舍城來鄉(xiāng)不辭云山涅槃苦;生兒育女難報我娘舐犢情。女子本柔為母則剛!


    2020.5.30于武岡


    了解武岡方言文化,關注“都梁記憶”

    閱讀 3.0萬 1
    分享到:
    評論列表

    都梁記憶

    生活的哭與笑,是命運的交響樂!一般人不敢彈奏。

    85年前

    發(fā)表評論

    已輸入0/200 個字!

    關注武岡人網(wǎng)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