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渠渡廟過去
在900多年前的武岡,有兩處建筑名聲旗鼓相當——渠渡廟和花塔。在及后的歲月里,前者的名氣越來越大,大到宋、元、明歷代皇帝每隔幾年都要封賜廟號;大到每一屆武岡最高官員在上任之際都會不顧路途遙遠而必拜渠渡菩薩!
打開國家正史類史志,如果著意尋找有關武岡的資訊,頻率出現(xiàn)最高者,必是渠渡廟無疑!特別是武岡州志,更是將渠渡廟列為武岡第一名勝,云山龍王廟、高廟反而次之,可見這里曾經(jīng)是一個香火如何等興旺之地!梁都十景之一“渠渡晴嵐”說的就是此處,直到解放前夕,其繁榮仍不減當年,在外鄉(xiāng)做官或有出息的武岡子弟,能夠?qū)ν忄l(xiāng)人津津樂道并引以為豪的家鄉(xiāng)名勝必少不了這里。
2、現(xiàn)狀況
可用一成語形容:破敗不堪。
3、建議
如今的武岡人說到花塔被炸無不痛心疾首,可是對比花塔更有文化底蘊、更值得研究保護且尚存在的渠渡廟卻視而不見?。?!
附1:“惟渠渡禱輒應”指的是渠渡廟。渠渡廟最早見于明早期的全國總志,稱:“廟在武岡州城北。宋封其神為靈濟侯,水旱赴禱輒應。”[1]武岡地方志收錄有宋大學士葉夢鼎撰寫的廟記,指出渠渡是武岡的一位土神,廟在城北二十里,位于迄今仍穿城而過的渠水上游?!稄R記》轉(zhuǎn)述當?shù)厝嗽S多神奇的傳說:相傳神初顯靈跡時廟在天尊嶺上,祠祭者嫌登陟艱難,父老們于是禱告,祈愿在平地祭祀。不久,夜間風雨大作,明早,廟里神像都自己移到嶺下。神像原是一塊香木,人們不識木名,相傳在風雨后的水中忽然發(fā)現(xiàn)那塊木頭,發(fā)出濃烈的香味,敲之有金屬的聲音,不管是旱或澇,只要向他祈禱就會應驗,于是鄉(xiāng)人將這塊香木雕成神像,在嶺下渠水畔另建新廟,故稱為渠渡。
《廟記》記載廟神受封的經(jīng)過:“慶元二年(1196)六月,賜‘靈濟’廟額。嘉泰二年(1202)六月,封廣惠侯。淳祐十一年(1251)二月,封崇福公。”渠渡廟到清代仍保存幾塊刻著宋朝敕書的石碑,不僅有賜額牒和特封廣惠顯應宣靈孚佑侯為崇福公敕。還有兩塊《廟記》沒提到的景定四年(1263)四月增封崇福公為崇福昭貺公敕和咸淳五年(1269)六月,再增封為崇福昭貺益靈公敕。[2]因此[l1] 《廟記》開頭就說:“圣天子(度宗)登寶位,詔天下名山、五岳、四瀆、忠臣烈士載在祀典者,所在長吏致祭。”“我渠渡崇福昭貺益靈公,亦在祀典,與有斯寵”。[3]據(jù)《宋史》記載:
自開寶、皇祐以來,凡天下名在地志,功及生民,宮觀、陵廟、名
山、大川能興云雨者,并加崇飾,增入祀典。熙寧復詔:應祠廟祈禱靈
驗,而未有爵號,并以名聞。于是太常博士王古請:“自今諸神祠無爵
號者賜廟額,已賜額者加封爵,初封侯,再封公,次封王,生有爵位者
從其本封。”[4]
慶元二年(1196)“賜靈濟廟額牒”引用“建炎三年正月六日敕節(jié)文”也說:
神祠遇有靈應,即先賜額,次封侯,每加二字,至八字止;次封公,每加二字,至八字止;次封王,每加二字,至八字止。[5]
因此,禮部據(jù)太常寺申準尚書省札子,同意武岡軍保奏的渠渡廟乞賜廟額的申請。后來也是遵制陸續(xù)封侯、封公,或?qū)⒎馓柮看卧龇舛帧?/p>
《廟記》還記述兩次求雨靈驗的神奇故事。景定四年癸亥(1263)旱,知軍趙希邁遣武岡縣令舁神進城祈禱。趙迎神時稍有怠慢,觸犯神怒,擲圭于地,再也抬不動。趙表示悔謝,“雨乃隨至”。次年四月,新任知軍姚巖剛下車不久,夢有姓渠的秀才來訪。第二天就有吏報告今天應謁渠渡神祠。姚巖說:昨晚夢見的渠秀才就是他吧?于是立刻前往晉謁。姚巖見祠旁有溪水沖出,浸協(xié)神廟,廟庭中有一棵樹將倒,就說:“水沖則風水不便,樹仆則廟貌不安,神如有靈,去其樹,移其江。”言訖而退。當天晚,狂風雷雨大作,如有人馬金鼓之聲。天亮時,溪水決口向左流,迂繞于祠之東側流去,庭中的樹被拔出置于廟墻外數(shù)十步,“祠宇寸瓦無恙”?!稄R記》為了證實此事,又說:“此父老耳聞目睹,言神之靈近而感人者如此。”“邇來是邦五風十雨,時和歲豐,衣食足而禮義興,……詎非神之賜乎?”銘文再次強調(diào):渠渡神理所當然地“廟食武攸(隋末蕭銑割據(jù),更武岡名為武攸),福我黎民”。[6]
牟巘曾作《祭渠渡、城隍、嶅山祝文》,將此三神列為“食于其土,而大芘其民”由本地“廟祀”的神,渠渡排在首位,可見此神在當?shù)貍涫艹缧诺某潭?。此外有專祭渠渡的《詣渠渡祠祝文》和《再詣渠渡祠祝文》;有與龍王合祭的《送渠渡龍王回廟祝文》,渠渡與龍王同祭,將渠渡視同龍王?!肚蓮R封崇福公告》也將渠渡靈濟廟與昭澤龍王廟并列,用“萬物者莫靈乎龍,潤萬物者莫利乎水”的詞句為二廟神定性,“或以昭澤著,或以靈濟稱”,同是“廟食湘南”由武岡軍武岡縣管的龍神。[7]祝文說:“比者亢陽彌月,……秀稻日就槁萎。”“豈意神肯顧哀弭節(jié)之,明日而雨,淋浪滂沛,越三日未已也,槁者澤,萎者蘇”,說得神乎其神。因此感嘆:“嗚呼!神勤施于民,其信而可恃者如此。”[8]
宋朝對渠渡神最后一次增封在咸淳五年(1269),同時頒給銅鼎和白玉圭。[9]這年正是牟巘出任知軍、平定所謂“妖寇”的次年。葉夢鼎的《廟記》充滿荒誕的神話,清人鄧繹懷疑《廟記》不可能是葉夢鼎所寫,因此說:“此篇淺人贗作,姑仍舊志存之。”[10]葉夢鼎是浙江寧海人。景定三年(1262)升吏部尚書,拜端明殿學士。咸淳三年(1267),召為參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樞密使。九年,臺臣奏從歸田之請,詔仍少保、觀文殿大學士。[11]故《廟記》署他的官銜為大學士。
葉夢鼎就任丞相與牟巘出任武岡軍同時,《陵陽集》中有牟巘寫給葉丞相夢鼎的信件數(shù)封,[12]說明兩人確有聯(lián)系。由于當時有關時政和民生大事的成敗往往歸結為神靈,而牟巘又特別重視渠渡神并頻繁致祭,因此很可能是他再次向朝廷為神請封,同時請求葉夢鼎撰寫《廟記》,并非后人“贗作”。至于記中荒誕不經(jīng)的內(nèi)容,一般是照抄求文方提供的資料,何況丞相的應酬文字甚多,往往有人代筆,不足為怪?!稄R記》沒署寫作年代,《道光寶慶府志》在同一卷中,一處定于淳祐十一年,另一處定為景定甲子,即景定五年。[13]因《廟記》中出現(xiàn)的最晚年代是景定五年,后者就定在這年。從文意看,這年知軍姚巖祭神之事純屬追溯往事,故下文緊接“邇來是邦”云云?!稄R記》開頭已提到度宗登寶位,還提到“我渠渡崇福昭貺益靈公”,據(jù)石刻敕書,這封號正是咸淳五年增封,因此可以肯定,《廟記》應作于授渠渡神增封敕、頒給銅鼎和白玉圭的咸淳五年……(由于非專業(yè)論述此處省略有關渠渡史料三萬多字)
附2:關于渠渡廟、花塔的傳說
武岡龍?zhí)镉凶鶑R,叫渠渡廟。云臺嶺上有座塔,叫花塔,又名“斜塔”,傾斜度達6.22度,為我國少有的斜塔之一。它與渠渡廟有一個蠻有趣味的傳說。
從前,武岡有兩兄妹,沒爹沒娘,兄妹倆相依為命,每天到云山砍樵度日,日子過得很清苦。有一天,兄妹倆去云山砍柴,看見一股清泉從石頭眼里冒出來。他們正好口渴,看見有水,就一頓喝起來,哪曉得這是一股仙水,兄妹倆喝了后,都成了仙。
兄妹成仙后就要升到天上去了,但他們在武岡長大,舍不得家鄉(xiāng),打算在升天之前留點紀念物。兄妹倆商量好,哥哥在龍?zhí)镄拮鶑R,妹妹在云臺嶺建座塔,同時,兄妹倆還想比試一下誰的仙法高,約定天黑動工,雞叫完工,一夜修成,沒修成功的就算輸。
妹妹心靈手巧,不到半夜就修成了一座7層的空心塔,還把外面畫得花花綠綠,乖態(tài)極了。她完工后一看時辰,還只是三更天。
哥哥手腳也快,不過他先把時辰算好了,幾更上架,幾更蓋瓦,一項一項來,到妹妹修完塔時,他的廟門還有一根柱子沒裝好。
妹妹一看哥哥還沒修完,心生一計,將腦殼一縮,鼻子一擠,“咯咯咯咯——”學起雞叫來。這一叫,周圍的雞都跟著叫起來。哥哥一聽雞叫,慌了手腳,順手抄起塊杉樹皮,三卷兩卷,包成一根空心柱子,朝廟門口一豎,就算完工了。哥哥完工后左等右等,過了很久還不見天亮,才曉得是妹妹耍的名堂,氣得三腳兩腳走到云臺嶺上,把妹妹修的塔踢了一腳。
后來,渠渡廟門口的柱子每年要更換一次,因為這根柱子換上去不到一年就空心了;花塔則被哥哥一腳踢歪了,成了一座斜塔。
[1]《寰宇通志》卷五六,葉18B;《明一統(tǒng)志》卷六三《寶慶府·祠廟》,文淵閣四庫全書473冊,頁346下。
[2]《道光寶慶府志》卷一0 三《藝文略·金石》,中國地方志集成·湖南府縣志輯53冊,頁165下—169上,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渠渡廟賜靈濟額牒》,《八瓊室金石補正》卷一一七;《渠渡廟封崇福公告》,卷一一九;《渠渡廟封益靈公告》,卷一二一;《石刻史料新編》第1輯,8冊,頁5900下、5945、5968上。
[3]葉夢鼎《渠渡廟記》,《康熙武岡州志》卷一一,湖南府縣志輯 54冊,頁85上。
[7]《渠渡廟封崇福公告》,《八瓊室金石補正》卷一一九。
[8]《送渠渡龍王回廟祝文》,《陵陽集》卷二二, 葉9B;《全元文》7冊,頁759。
[9]《道光寶慶府志》卷一0 三《藝文略·金石》:“乾隆四十九年甲辰(1784),鼎毀于火,圭存。”湖南府縣志輯53冊,頁170上。
[10]《光緒武岡州志》卷三五,湖南府縣志輯 55冊,頁152下。
[11]《宋史》卷四一四《葉夢鼎》,頁12432-12436。
[12]《謝葉丞相啟 夢鼎》,《陵陽集》卷一八,葉5A;《賀葉丞相啟》,卷二0,葉2B?!度摹?冊,頁523、549。
[13]《道光寶慶府志》卷一0三《藝文略·金石》,湖南省縣志輯53冊,頁166、169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