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香亭詩集》卷一有鄉(xiāng)人鄧輔綸《述哀詩》,感人至深。
下馬拜孤墳,墳中葬阿誰?
阿母有三兒,一兒獨悲哀。
榮名驅(qū)我去,遠行湘水湄。
是時母病肺,沉疴在中閨。
況當子出腹,調(diào)護違所宜。
聲嘶顏慘戚,氣血亦俱衰。
入室別阿母,長跪牽母衣。
婢妾相寬大,母病良易差。
兒生十五年,今始與母辭。
拭眼淚已枯,不語中腸悲。
母送不逾戶,回首迷瞻依。
寧知母子恩,割絕當斯須。
兒去未逾月,母病遂不治。
垂死向父言,君當還我兒。
次男才十二,嬌弱無禮儀。
突遭此大事,泣血安所施。
襁中第三兒,墮地一月奇。
阿母先汝死,汝命那可知。
兒生不識母,兒大寧母思?
何當大兒歸,鬼伯為踟躕。
茍得須臾延,便可呼召之。
兒時滯長沙,母死魂來窺。
燈炧忽微明,中見母淚垂。
瞑目即見母,心魄成驚疑。
數(shù)日兇耗至,號痛發(fā)狂癡。
奔還三繞棺,長為無母兒。
臨沒獨見憐,罪重來歸遲。
倏忽二三年,輾轉常酸嘶。
桃李吹春風,松柏成高枝。
此物手所植,豈忘掩歲時。
惻惻游子心,悲來無端倪。
痛哭北邙下,何用生乖離。
作者的母親育有三子,除15歲的作者外,還有12歲的弟弟,以及尚在襁袍中的弟弟。為了功名,作者遠赴長沙求學,臨行前,與母親依依不舍。離家不及一月,慈母便撒手人寰。母親臨終時,顧念三子,尤其是他這個長子。歸家奔喪的作者,痛如何哉!讀此詩,我自然想到了我凄苦的母親。
詩的寫法自然受到蔡琰《悲憤詩》的影響。但這種喪母之痛,豈可輕言“擬作”?錢仲聯(lián)先生對此詩評價極高:(鄧)彌之抒情之作亦極勝,蓋大家未有不深于情者。世以摹擬為彌之病,亦曾一讀《白香亭詩》乎?又說:(此詩)哀感動人,雖素以白描擅長之巢經(jīng)巢(清代貴州著名學者、文人鄭珍),豈能過此?
免責聲明: 本文內(nèi)容來源于言宋 ,不代表本平臺的觀點和立場。
版權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注冊用戶自發(fā)貢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武岡人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不擁有其著作權,亦不承擔相應法律責任。如果您發(fā)現(xiàn)本站中有涉嫌抄襲的內(nèi)容,請通過郵箱(admin@4305.cn)進行舉報,一經(jīng)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