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回梅樹寺的前世今生
文/劉期貴
今湖南隆回縣境內(nèi)的五座名山,即望云山、白馬山、龐家山、大東山、天臺山(又名古臺山)被稱為小五岳,是佛教、道教圣地,山上的寺廟均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其中,天臺山的梅樹寺系宋代創(chuàng)建,明代重修,清順治時重建。20世紀80年代易址重建,改名梅樹寺庵院。
宋代創(chuàng)始,香火旺盛
據(jù)說四川峨眉山有一個和尚,一路拖缽化緣,其間不知游歷多少名山大川。一個晴暖的冬日,他持缽來到天臺山下夜宿,師傅托夢給他,讓其“見梅而居”。和尚見天臺山雄奇壯麗,次日來到半山腰,此處果然梅樹漫山遍野,其中一株有數(shù)丈之高,樹冠如蓋,古意盎然,生機勃勃,鵲聲鼎沸,熱鬧非凡,堪可為結(jié)廬修行之勝地。于是,他在樹下搭一竹棚,住了下來。后來,該僧修成正果,在一個大雪紛飛、梅花盛開的日子圓寂。
北宋初年,當?shù)厣颇行排鸱Q該僧為“雪梅仙師”或“雪梅大禪師”,在其修成正果的地方建寺,取名梅樹寺。據(jù)今梅樹寺庵院主管趙達云說,梅樹寺中原來有塊碑,碑文記載過此事。
梅樹寺最興盛的時候,坐擁良田千頃,僧房二百余間,和尚百零八個,狗粑凳四十八個。朝山拜佛者絡(luò)繹不絕,糧米要用大斛桶盛裝,所以有了“斛桶坳”的地名;上供的齋粑多得無法擺放,只好攤在曬簟里,放到寺右的一塊大坪去曬,那個大坪就叫“曬粑坪”。
梅樹寺菩薩靈驗,香火旺盛?!吧耢`廟祝肥”,于是一些毛賊打起了寺院的主意,一個月黑風高的晚上,三五個毛賊翻墻進入寺院,準備盜竊功德箱,豈料驚醒寺中和尚,大喊捉賊?;艁y之中,幾個毛賊觸動寺內(nèi)機關(guān),殿中數(shù)個面貌猙獰的羅漢菩薩撲面而來,嚇得幾個毛賊魂不附體,落荒而逃,其中有兩個得了瘋癲。自此,寺院夜不閉戶。
明朝重修,后又毀于戰(zhàn)火
據(jù)清康熙《寶慶府志》記載,明朝末年,大定庵的僧人真常曾重修梅樹寺,后毀于戰(zhàn)火。
常真梵律精嚴,受戒于三昧和尚,傳授戒法三十余年。他深感佛教經(jīng)典的嚴重不足,捐資刻印《楞嚴》《法華》《楞伽》《華嚴》《萬佛》《千佛》《梁皇》及諸經(jīng)懴,鏤板充棟,流布四方,為僧侶學習佛經(jīng)提供了極大方便。對于他的這一壯舉,寶慶人劉應(yīng)祁曾給予大力支持,并在其圓寂后,為其建塔。常真著有《行腳》等,徒弟如正繼承其衣缽,在龍龜山傳播佛法。
清代重建整修,再化灰燼
清順治十年(1653),寶慶府的士紳及各鄉(xiāng)百姓重建了梅樹寺,中為佛殿,前為護法堂,左右房屋兩排,“屏峰羅列,溪水環(huán)流,詢西北勝境也”。因梅樹寺環(huán)境優(yōu)美,文人雅士經(jīng)常在此集會,故寺中碑塔、匾額多出自名家之手。
據(jù)清嘉慶《邵陽縣志》記載,此時的梅樹寺“古木青杉,蒙郁掩映,白云時束,梵音遠聞,亦山川勝概云”,依然環(huán)境清幽,香火旺盛。
梅樹寺所在土地的主人左屬趙姓、右屬李姓。清道光年間,寺右遭受火災(zāi)被毀,李姓無力整修。守御使歐昌邦目睹該寺的破敗景象,拿出銀子數(shù)百兩,捐出田地數(shù)十畝,毅然獨自擔負起修繕工作,“遂使佛像莊嚴,鼓鐘锽?,梵宇煥然改觀”。為此,時任邵陽知縣慈溪人裘琨鳴,專門作有《記》文,對其慷慨解囊的義舉予以表彰。
清咸豐九年(1859),太平天國翼石達開擁兵30萬,圍攻寶慶府二月余,被清兵打敗。一些散兵游勇從邵陽逃至梅樹寺,一路打家劫舍,將寺里和尚趕走,一把大火將梅樹寺化為灰燼。
民國時期,傳說故事多
數(shù)年之后,在一趙姓大戶人家的倡議下,梅樹寺又修建成了一正二橫左右?guī)康乃略骸?/p>
清末民初,寺院香火也大不如從前,寺廟的和尚也不那么六根清凈了。尤其是其住持,欲念叢生,信奉“佛祖心中生,酒肉穿腸過”。當?shù)貫槿苏薄⒎ㄐg(shù)高強的大雕匠歐陽先生實在看不下去了,便去寺里規(guī)勸。一言不合,雙方斗起法來。歐陽先生扎了一把“苗竹梢”,和尚也扎了一把“苗竹梢”。歐陽先生從菩薩座下打起出,和尚從寺廟門口打起進,兩人斗法半個時辰,結(jié)果元氣俱傷。歐陽先生心軟,留住一個觀音菩薩未退像,讓和尚每天進一升米養(yǎng)命。歐陽先生只過了三個月就魂歸西界,和尚師傅瞎了雙眼,生不如死,痛苦不堪。
民國時期,院左側(cè)有當?shù)貎蓚€大姓葬有墳?zāi)?,相互圈地,雙方家屬一個是省廳處長,一個是國軍團長,都是有權(quán)有勢的官宦人家,雙方各不相讓,官司打到邵陽縣。時任邵陽縣縣長徐君虎(外號老虎縣長)實地調(diào)處,夜宿梅樹寺,通過明查暗訪,終于劃清界址,“化干弋為玉帛”,使雙方重歸于好。
改革開放后,浴火重生
1949年后,寺院蕭條,和尚遣散,香火冷落?!捌扑呐f”運動時,寺院拆毀,殘磚斷瓦,破爛不堪。魏光燾、魏定南、鄒漢勛、劉馨山等鄉(xiāng)賢名士,在寺院東西兩壁留下的親筆題詩惜毀于一旦。趙達云還記得其中一首佚名者所作《游梅樹寺》詩:
步入天臺異境開,清香瑞氣醉蓬萊。
疑驚瓊閣催云出,恍見仙師駕鶴來。
寺內(nèi)鐘聲繞佛座,林中鳥語鬧青臺。
白云似解游人意,伴送斜暉灑玉階。
20世紀80年代初,神州大地迎來改革開放。當?shù)匦湃岁栧a朋、陽冬財、劉述龍、趙達云等人為糾首籌集錢糧,兩易其址,耗盡心血,終成梅樹寺現(xiàn)在之規(guī)模,新庵院紅墻綠瓦,飛檐斗拱,大門上的對聯(lián)敘述了它的毀滅與重生:
李唐興梅樹,曾經(jīng)宋賜明封,圣僧百位隆香火;
后燹毀禪堂,依舊民康物阜,余烈千秋度眾生。
梅樹寺庵院今已被政府部門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每逢農(nóng)歷初一、十五日,頗有幾分熱鬧。高低有致的鑼鼓聲,伴著明快悅耳的誦經(jīng)聲,穿透薄霧,縈繞耳際,香煙縷縷,經(jīng)歌陣陣,如同一汪山間清泉,滌蕩心中塵垢,宛如置身仙境之中,禪意如花,妙不可言。在燭光搖蕩中我見到了雪梅仙師的樣子,紅光滿面,神彩奕奕,仿佛剛剛化緣歸來,或者是打坐剛起。兩邊羅漢們則還是一貫的或怒目圓睜、兇神惡煞,或笑容可掬、慈眉善目。
(作者系邵陽市政協(xié)文史研究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