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對花甲夫妻,投資3萬元,利用2年多時間,修通了200余村民必經(jīng)的村道。9月22日,隆回縣三閣司鎮(zhèn)沙坪村秘書梁開權(quán)向筆者做了介紹。
三閣司鎮(zhèn)沙坪村是一個閉塞的村,尤其是10組,200村民和外界聯(lián)系的通路只有2條,一條是爬山,但很危險;一條是走很遠的小路,然后坐渡船去外面。前幾年,村里修了一段路,但因為資金短缺和其他一些原因,還有一段路沒有修通。為此,村道依然“腸梗阻”。
這些情況,村民張先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2012年,60歲的張先明和妻子黃愛蓮商量,決定拿出家里務(wù)農(nóng)種田辛苦攢下的3萬元來修路。村支兩委知道后,積極支持。因修路要占另一個組的田土,于是村里主動去協(xié)調(diào)。為了少占田土省點錢,年過花甲的夫妻兩只好盡量選擇從山坡邊修路。這樣只花了1萬元補償占用的土地。修路有些地方人工實在無法完成,夫妻兩就請來挖機幫忙。其它,就靠兩人一鋤一鋤去挖填。平時,夫妻除了做農(nóng)活,一有時間就去工地,不論刮風下雨,白天黑夜。
該填的填,該挖的挖,該搬的搬。經(jīng)過兩年多,鋤頭不知換了多少把,鐵鏟不知換了多少個,畚箕不知換了多少只,終于一條4米寬400余米長的機耕路沿著蜿蜒的大山修好了。為此,已62歲的張先明多年辛辛苦苦的3萬元積蓄也全部花在了該路上。
可張先明和61歲老伴黃愛蓮沒有后悔。他倆說:“我倆種田辛苦一輩子積蓄的3萬元錢沒有了,但我們村有了通往大山外面的路。有了路,村里的經(jīng)濟開發(fā)就活了,村民就會掙回無數(shù)個3萬元。”
老人生有三男一女,對老人花錢修路,子女表示可以理解,極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