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心小學的前身叫田心廟,在我出生前,就已改成了學堂,因此我無緣得見,也鮮有人提及。我只能猜想它當年香火繚繞的模樣,在這片云起云飛的山嶺中,在這塊孤獨寂寥的土地上,它的善念,如塔如燈,給予人們溫暖的希冀。
田心廟里應(yīng)該是有和尚的,誦經(jīng)房里經(jīng)書泛黃,油燈如豆,伴隨著呢喃梵音和篤篤的木魚聲,感念著眾生,為這片土地祈福誦經(jīng)。精致的木質(zhì)閣樓,分正殿、齋房、僧房、藏經(jīng)樓等,門窗鏤花,木柱漆紅,庭院里有放生池,池中有紅蓮,還養(yǎng)著錦鯉,或者鯽魚,而這些只是我的想象。
在那場十年浩劫中,佛祖被趕出廟門,卻以他的慈悲和憐憫,接納了那個時代的巨變。和尚也被趕出了寺廟,至于他們是否回到了凡間,還是去了更為僻靜的寺廟,這些無從得知,或許知道故事的人已經(jīng)遠去,又或許人們感念那片佛地,喟嘆著世事沉浮,不愿提及。
只是當年的和尚萬萬沒有想到,寺院沒了,誦經(jīng)聲沒了,換來的卻是瑯瑯的讀書聲,佛沒有離去,仍在那里,一樣的度化眾生,只不過換了一種方式。
田心小學是青色的,它秉承了寺廟的古樸、滄桑、沉默,歷經(jīng)歲月,未曾改變。
校門朝南,兩側(cè)立有石獅,威嚴肅穆。石獅背后是一道青磚圍墻,高丈余,厚三尺。時間深鎖在青色墻磚圍繞的木質(zhì)閣樓中,墻面雖金漆斑駁,卻仍能分辨出清晰的紋理。閣樓分兩層,一道樓梯從入門處之字而上,因年久的原因,有人下樓,咚咚的腳步聲不絕于耳,清晰可辨。只是這些已經(jīng)改成了老師的臥室,我曾隨父親住在里面。未上學之前,我常在這里玩耍嬉戲,落日的余暉落在寧靜的走廊,風過,風里仍能琢磨出梵音輕吟。
房梁之上是黑色瓦片,一排一排,如同歲月的肋骨,四角挑出飛檐,檐上塑有飛禽走獸,雖是瓦制,卻也能顯其襟懷氣魄。
登樓而上,一聲,一聲,足音在庭院里回蕩,當年手捧經(jīng)書的小和尚,是否一如年幼的我,心中默念的卻是紅塵十丈,這些我已無從考證。閣樓后面的幾蓬衰草,卻不管世事滄桑,只伴歲月枯榮。
人們送走了菩薩,請來了先生,因地制宜,如今的操場,或許是填平了閣樓對面的放生池,操場旁邊又建起了四間聯(lián)排平房,湊齊簡易的桌椅后,就改造成了一個教書育人的地方。教室后面是一片空地,也成了老師們的菜地,一粒粒被捏得粉碎的泥土,足可彰顯老師的用心。
原本僻靜的場所,隨著遷來的人家越來越多,逐漸形成小小的村落。古剎在這片民居的包圍中,日漸同化,昔日不容褻瀆的圣地,遁入俗形,我與石獅對峙良久,還是可以揣摩出它往日的欣榮。
我曾在這里啟蒙,讀過兩年書,后來轉(zhuǎn)去了更遠的中心小學。當年如我般,從這里走出的頑劣孩童,如今都已散落天涯。
隨著鄉(xiāng)村孩童減少,生源不足,無論遠近,都去了鄉(xiāng)里的中心小學。如今這里常年校門緊閉,當年的操場和老師的菜地,也已荒草瘋長,線條粗糲的青磚墻面布滿綠苔,讀書聲和誦經(jīng)聲的結(jié)果一樣,都消逝在了風里。
我在想,這個寂清荒涼的地方,它原本屬于佛,只有佛才能和它融為一體。
許多年過去,其時的老師、同學大都已相忘于江湖?;臎稣龑⒁磺羞€給歷史,肆無忌憚的鳥鳴在喚醒廟宇的記憶,原本以為的輝煌偉大,僅僅只是一個過程,而這些正在草叢里腐爛。我撫摸著當年的青磚,靈魂坐在教室的長凳上,陽光漏過窗格,稀疏有致,耳畔又傳來木魚聲聲和蛙潮般的讀書聲。
其實,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寺一佛,而我的佛,早已在此結(jié)下善緣。
本帖武岡人網(wǎng)官方微博推送:
武岡人網(wǎng)官方新浪微博:http://weibo.com/2594919634/BjUFe15OM
武岡人網(wǎng)官方騰訊微博:http://t.qq.com/p/t/427096107522583
免責聲明: 本文內(nèi)容來源于封清 ,不代表本平臺的觀點和立場。
版權(quán)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注冊用戶自發(fā)貢獻,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武岡人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不擁有其著作權(quán),亦不承擔相應(yīng)法律責任。如果您發(fā)現(xiàn)本站中有涉嫌抄襲的內(nèi)容,請通過郵箱(admin@4305.cn)進行舉報,一經(jīng)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quá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