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韻拷貝的景致
(隨筆)
黃三叢
一日,我從網(wǎng)上下載、打印一首祁劇唱腔簡譜,便操起二胡自娛自樂起來。二十世紀流行湖湘大地的祁劇,在鄉(xiāng)下稱做大戲,頗受人們喜愛,我們那里上了點年紀的人,不僅能講出很多劇目中的經(jīng)典故事、如數(shù)家珍般羅列出某某劇團中“明星”演員名字來,還能隨口像模像樣地哼出不少戲劇唱腔。我也是從其中熏染出來的,雖然是幾十年后重操舊業(yè)拉琴,按“譜”索驥,竟然也成腔成調(diào)。
我彈的曲子是“南路二黃”中三眼一板的“慢皮”,主要用于旦行表現(xiàn)言情、敘事風格,顯得音域?qū)拸V,底音厚重,唱作間,或娓娓道來,或暢敘衷腸,或如泣如訴,能表達豐富的思想感情。熟能生巧,我彈上幾遍,就踏腳擊節(jié)、搖頭晃腦、揮灑自如有點進入角色的狀態(tài)。于是,行云流水般的琴韻中,飄灑出濃郁的鄉(xiāng)愁鄉(xiāng)憶,纏綿出一張張久違卻熟悉的面孔,拷貝出一幕幕難忘的景致……
最難忘莫過于四十年前家鄉(xiāng)那場大戲。改革開放初期,農(nóng)村生產(chǎn)責任制剛實施,百廢待興。我們鐘家橋素來有請大戲班子來演戲的傳統(tǒng),一旦從禁錮中解脫出來,人們迫不及待地想過一把戲癮。于是請來了隆回橫板橋的班子,在被拆毀的先祖神廟廢墟上搭起戲臺,在鑼鼓喧天、鞭炮轟鳴的熱烈氣氛中閃亮登場。那是新春正月初五,春寒料峭、細雨朦朧,道路泥濘,可聽說鐘家橋唱大戲,絲毫沒有減弱大家看戲的熱情,方圓十來里的地域內(nèi),包括臨縣隆回、洞口的村寨,幾乎萬人空“村”。人們從四面八方蜂擁而來,兩三畝見方的場坪被踩踏成泥漿,見縫插針地塞滿了人;戲臺對面的山坡上荊棘、茅草被夷為平地,也擠擠挨挨站滿了人,盛況空前。從臺上打眼一望,只見一片充滿興奮、期待面孔的海洋。
開演的鼓樂聲一起,萬眾屏聲,一個個陶醉在久違的愉悅氛圍中,十幾年的沉悶,一切煩惱,所有的牽掛一掃而光,憧憬著即將演繹的紛呈色彩。隨著一輪輪的出將入相,人們喜怒哀樂情緒高潮迭起,跟著劇情發(fā)展,如癡如醉,如入化境??陀^地說,那家戲班子只不過是新近湊攏的業(yè)余團隊,名聲、演技還談不上入流。然而,久旱逢甘霖的觀眾沒有門第之見,不需要名見經(jīng)傳,他們只渴望跟著鳳冠繡披、盔甲蟒袍的旦、凈、生、丑們穿越到先朝上代,體驗一番褒忠貶奸,揚善懲惡的古典情懷。他們中也許有人對劇情并不甚了解,這也一點不影響興致,左右場激越的鑼鼓嗩吶和悠揚琴聲,臺上演員們程式化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的唱念做打,是吹面和熙的楊柳風,是驚心動魄的雷霆霹靂,是開懷暢飲的陳年佳釀,是大快朵頤的臘香饌肴,是細品曼嚼的風味小吃,足以牽扯起一絲絲典雅、風范的思古幽情。演出過程中,場上不時引起小小的騷動,那是被劇情感化掀起的情感波瀾;偶爾也有轟轟烈烈的喧嘩,那是被演員們精彩的表演激起的風暴。一場演出下來,足有三個小時,觀眾沒有一個提前離場的,待到劇終演員謝幕,還沉浸在審美享受中,久久不愿散去。這第一印象給人的震撼力,這傳統(tǒng)而接地氣的文化現(xiàn)象給人的吸引力,果然嘆為觀止!
有了第一次的精彩,就希望精彩常態(tài)化,于是我們村上在2000年以前,每年春節(jié)前后都要請各地的戲班子來演出。在不斷的耳濡目染中,祁劇這一文藝形式差不多在我們家鄉(xiāng)達到普及的程度,很多長輩用劇中故事去感化激勵后輩,不少經(jīng)典的程式,精彩的唱腔被人們模仿得惟妙惟肖。工余飯后,拉起胡琴,吊著嗓子唱起南路、北路,無不雅興滿滿,激情洋溢,其樂融融。后來,要是有人站在山坡、高坎上,幽幽地吹起口哨,讓細膩、悠揚的南路慢皮韻律在空谷間盤旋繚繞,卻能惹出人的百結(jié)愁緒來??刹皇菃幔侩S著時代的變遷,人都變得浮躁起來,嫌棄傳統(tǒng)戲劇固定的程式化和緩慢的節(jié)奏,祁劇早已淡出鄉(xiāng)親們的視野。
琴聲悠揚頓挫,思緒不絕如縷……
免責聲明: 本文內(nèi)容來源于黃三叢 ,不代表本平臺的觀點和立場。
版權(quán)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注冊用戶自發(fā)貢獻,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武岡人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不擁有其著作權(quán),亦不承擔相應(yīng)法律責任。如果您發(fā)現(xiàn)本站中有涉嫌抄襲的內(nèi)容,請通過郵箱(admin@4305.cn)進行舉報,一經(jīng)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quá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