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老心術(shù)深難測
晚清咸豐、同治年間,湖南官至總督職位者十三人,崀山山水甲天下的新寧竟然占了三人。一是被稱為“湘軍祖師”的江忠源(戰(zhàn)死后追封),二是兩廣總督、云貴總督劉長佑,三是兩江總督、南洋通商大臣劉坤一,三人皆有蓋世之功,人稱“新寧三杰”。三杰之中,劉坤一聲名最著。
劉坤一“性機警,權(quán)奇自喜”——據(jù)《啁啾漫記》記載,劉坤一“少時家貧甚,食常不給。一日友人招飲,設(shè)有佳饌,舉座皆熟識,公大喜。又慮人多不得飽,佯為捫虱足間,揚其敝襪,拂之者再,塵垢飛落樽俎,座客無敢下箸。公則徐起大饞,果腹而去?!?/p>
“家貧甚”而“食常不給”的劉坤一被友人請去吃飯,居然“慮人多不得飽”。為了自己好好地吃飽一回,劉坤一眉頭一皺,計上心來,佯裝在腳上捉虱子,取下破爛的長襪子“拂之者再”,讓腳屑、腳臭氣與襪子上的塵垢齊飛,拂拂揚揚飄落于“撙俎”之上。其他客人一見,自然“無敢下箸”。于是,劉坤一則慢慢的獨飲獨吃,徹底的解了一頓大饞,吃飽喝足而去。
人至賤則無敵。以一小狡詐獲吃一餐飽飯,“只要我能吃飽肚子,哪管你個個餓著肚子”, 是“人人為我”——應(yīng)對入世的“初級階段”。
寥寥數(shù)十字的記載,將少年劉坤一的貧困潦倒、機敏狡黠、膽大心細、不甘現(xiàn)狀描寫得活靈活現(xiàn),栩栩如生。于艱難處境之中,聰明的劉坤一為了自己的生存無所不用其極。劉坤一之所以如此選擇,頗有一點“人人為我”的味道。其實,劉坤一“捫虱足間”之舉雖不雅,卻是迫于饑寒交迫。寧從直中取,不向曲中求,為人之美德是也。但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也是為生之道。為了生存,丟點臉面,用點機巧,古板守舊者之不為,逆境求生者必為之,皆在情理之中。
劉坤一的“性機警,權(quán)奇自喜”,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善于算計,在他以后的從伍為吏的經(jīng)歷中,這一心術(shù)運用得爐火純青,表現(xiàn)得更為突出,簡直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1855年,也就是咸豐 5 年,劉坤一離鄉(xiāng)背井,追隨族侄劉長佑參加湘軍楚勇,走上與太平軍廝殺的戰(zhàn)場。因了年輕時為生存與貧困練就的“飯局表演術(shù)”,無時不在的“絕處逢生”的歷練,在鏖戰(zhàn)太平軍的生死搏斗中,廩生(明清兩代由府、州、縣按時發(fā)給銀子和補助生活的生員。根據(jù)劉當時的貧寒家境,他該是名副其實的“特困生” ,出身的劉坤一方能身經(jīng)百戰(zhàn),戰(zhàn)而不死,沐浴血雨腥風,卻能克敵制勝。
咸豐7年,曾逼得曾國藩險些跳水自殺、馳騁千余里,攻陷南京城,號之曰“石敢當”的石達開率兵侵犯湖南。劉坤一回援,交戰(zhàn)幾番,解了永州、武岡、新寧之圍,清廷授予他鹽運使銜。石達開敗退時長嘆道:平生未見此用兵詭詐者!
咸豐11年,時年31歲的劉坤一駐柳州清剿匪患,悉數(shù)蕩平,加布政使銜。又進攻潯州,七月,攻下城池,以按察使記名。此時石達開殺回川、楚,劉坤一扼守融縣,乘夜奇襲,再次擊敗“石敢當”;兩戰(zhàn)兩敗, 石“望劉興嘆”,潰走入黔地。劉坤一因此名震天下、聲聞朝廷,實授他廣東按察使之職。
與太平軍“用兵詭詐”而屢屢得勝的劉坤一,之后剿匪也不乏詭譎。據(jù)《清史稿》載,劉坤一統(tǒng)領(lǐng)其軍開赴潯州進剿。匪首黃鼎鳳的老巢叫做平天寨,倚山勢之險用樹木設(shè)置重重柵欄,柵欄內(nèi)架有巨炮,堅守不出;覃墟也是黃鼎鳳的地盤,距平天寨僅十余里,兩處互為犄角,日夜嚴陣以待。來硬的只會損兵折將,劉坤一放出風聲,說是朝廷同意安撫,做出撤軍欲回之勢。黃鼎鳳們大喜,自然放松了警惕。劉坤一乘其不備,半夜三更半路殺回,突襲覃墟,遂團團圍困平天寨,收復橫州,使得黃鼎鳳兵力損失慘重。第三年四月,擒住黃鼎鳳及其余黨全部誅殺。這僅僅是“心狠手辣“么?潯州平定,朝廷賜號碩勇巴圖魯(與現(xiàn)在的特級戰(zhàn)斗英雄相當)。不出手則罷,一出手準而狠,雷霆萬鈞,摧枯拉朽,給對手以毀滅性的打擊。從政治策略和政治技巧這“二重唱”而言,怎能不讓后人對他這位訓練有素的“演員”刮目相看呢!
劉坤一之戰(zhàn)略戰(zhàn)術(shù),因勢利導,導之以詭異機巧,一如當初之“飯局表演”。由一介“特困生”而“農(nóng)轉(zhuǎn)非”而“轉(zhuǎn)干”而官至省長,僅歷時7年!時32歲。
由省長升至封疆大吏,僅歷時5年!時37歲。
其實,劉坤一之審時度勢,詭譎機巧,并不僅僅用于風起云涌的戰(zhàn)場搏殺,就在看似風平浪靜的官場,這種為官之術(shù),他仍然一以貫之。
八國聯(lián)軍之役期間,在清室尚未向各國宣戰(zhàn)之前,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兩廣總督李鴻章、鐵路大臣盛宣懷等即商議如何保存東南各省的穩(wěn)定,避免列強有藉口入侵;同時密議盤算倘若北京失守而兩宮不測,當由李鴻章作總統(tǒng)支撐局面。清室向十一國宣戰(zhàn)后、劉坤一、張之洞、李鴻章,和閩浙總督許應(yīng)、四川總督奎俊 、山東巡撫袁世凱 ,即和外國達成地方上的協(xié)議,稱東南互保。他們稱皇室詔令是義和團脅持下的“矯詔、亂命”,在東南各地違抗支持義和團的命令。于是就有了劉坤一智斗欽差李秉衡的故事?!哆甭洝分羞€有這樣一則記載:
庚子之變,公力持和約,以保東南。時長江欽差李秉衡者樹異議,公竊憂之。一日詭語李曰:“今聯(lián)軍攻天津,京師危甚,老夫受國深恩,志在勤王,愿以此席畀公,何如?”李憤然曰:“仆有懷久矣,微公言亦欲以死報國,勤王之舉,仆身任之,無煩公也?!焙髷?shù)日李即率師北上。公語人曰:“李公此行,社稷之福也?!被騿柶涔?,笑而不答。未幾,李戰(zhàn)敗死綏,而東南半壁,賴公獨全。
說的是庚子之變時,劉坤一為傾力保存東南各省的穩(wěn)定,以審時度勢、詭譎機巧應(yīng)付欽差李秉衡之事。最終誘激李秉衡離開兩江之地,率勤王之師與聯(lián)軍在京東張家灣戰(zhàn)敗自殺,而東南半壁江山,幸賴劉坤一首倡,眾督撫等力保,方未遭禍害。盡管至今仍有人對此事詬病不休,但筆者以此說為然:南方各省,得免于兵禍,保全了半壁河山。由于東南互保,使風雨飄搖的中國,幸免瓜分之禍。糜爛僅限于大河以北,東南半壁未睹烽煙。百姓免于兵燹、清廷得以茍延殘喘。這僅僅是一己之私利的“老奸巨猾”么?要說的是,李秉衡也是青史留名的耿直之士,但他是堅決反對“東南互?!钡目诵牵步^難知道這是劉坤一的“狡詐”——口蜜腹劍,調(diào)虎離山,故意用勤王計來煽情誘激李秉衡離開南京,以使“東南互保”順利貫徹實施……
100多年前的歷史煙塵散盡,人們亦能看得清楚明白:劉坤一一個小狡詐,雖然有失面子,卻保住了底子;一個大狡詐,他竟能保住東南平安!雖將一位朝廷重臣送上不歸路作代價,卻換來大河以南百姓免于兵燹、茍延殘喘的前途。能讓百姓當穩(wěn)太平犬。
人啊人,從幼稚到成熟,從量變到質(zhì)變。正是這樣一個歷程,忙煞了人世間多少人。人生,竟是如此奇妙;此術(shù),常人孰能為之?
還有一事,頗值一提。戊戌政變后,朝中群臣懾于慈禧太后威勢,或唯唯諾諾,或噤若寒蟬,唯有劉坤一挺身力言或瞞天過海,想方設(shè)法保護了維新以來的許多成就。使民族資本主義在甲午戰(zhàn)后到20世紀初年得到了初步發(fā)展,南洋省份尤其是蘇滬地區(qū)的經(jīng)濟發(fā)展成為了全國之首,又進而推動了全國的近代化進程。作為清末新政的重要文獻,他與張之洞的《江楚會奏變法三折》受到所有的新政研究者的重視。
走出歷史的霧靄,忽覺有了心得:自從有了官場、戰(zhàn)場,投身者無不崇尚運籌帷幄,熱衷足智多謀:“攻人以謀不以力,用兵斗智不斗多”,正是華夏“心術(shù)”文化傳統(tǒng)的形象寫照。追溯歷史長河,凡彪炳史冊、獨樹一幟的人物,他們必定是身體力行此一“厚黑術(shù)”的,政治權(quán)術(shù)上不操練得超凡入圣,謀略上不運用得爐火純青,風吹雨打時不泰然處之如閑庭信步,把握時機時不掌握積極主動。哪會有英雄創(chuàng)造時勢、警策后世的功成名就呢?!
劉坤一原本只是一介“特困生”, 他沒忘用“人人為我”之術(shù)白手起家,步入仕途而致平步青云,從戎征戰(zhàn),為官理事,獨當一面,幾近50年,靠的是于波詭云譎中以應(yīng)對,翻云覆雨間以周旋,老謀深算,穩(wěn)準狠的算計,精心算計至晚年,因其勛望,甲午之后,他的言行舉止、價值取向竟能施與清廷以決策上的巨大影響。一朝躋身疆臣領(lǐng)袖、諸侯之長,他更沒忘記用“我為人人” 之術(shù)經(jīng)世濟民?!@點尤為史家稱道。斯人已逝,審其人生的應(yīng)對之術(shù),于今人當不無裨益。
【此文原載2009年6月13日《邵陽日報》副刊,責任編輯:馬笑泉】 原題:長為金風亮楚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