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岡古城外城三元宮巷里住著一位北宋著名哲學家、理學派開山鼻祖周敦頤后裔---周賢政老先生,現年87歲。他是原武岡皮鞋廠職工,父親曾在武岡文史館工作,受其父親言傳身教影響,他也讀過很多古籍,因而對武岡的古跡相當了解。他身體依然硬朗,聲音洪亮。筆者三次拜訪了他老人家,他不厭其煩,一一解答我的疑問。
他說他曾兩次進入到花塔游玩。他的記憶中泗州塔是中空的,與凌云塔一樣為“雙柱形”,兩個圓柱之間有甬道盤旋而上。兩塔的區(qū)別在:泗州塔只有一條甬道盤旋而上,而凌云塔卻有陰陽兩條甬道交錯盤旋而上。這與劉倫至(魯之洛)先生花塔為實心之說有異。
周老說泗洲塔曾被整修過三次。于宋朝熙寧九年(1076年)修建后將近200年,宋末(約1270年)開始向南(河邊)傾斜,當政召人研究對策,想辦法想扶正她是不太可能了,唯有從南面打三仞之樁(約7米左右)二十四根入其腹,以防其繼續(xù)傾斜。但于事無補,塔繼續(xù)傾斜,40年后,元朝至大三年(1310年),由施公寺(東塔寺)方丈組織云舞、康平兩個文化社團募資又整修一次。
560年后的清光緒初,塔頂掉落。當時的方丈向縣里報告,知縣召集全縣紳士開會,決議對泗洲塔再進行一次大修。當時的野墅子(工程師)拿角尺一測,說塔身與地平線已傾成直角,不會再斜,非特殊原因是不會倒的了。于是用石灰、糯米、桐油、河沙將塔頂修好,再以白泥粉刷外墻,繪以三賢圖、二十四孝圖和飛鳥走獸、樓臺亭閣、草木花卉、繚繞祥云等瑰麗多彩的壁畫于其上,皆栩栩如生、神乎其神,遠遠望去,如同纏上了色彩斑斕的七條彩練,“花塔”的美稱由此而得。在此之前,武岡百姓通常俗稱泗州塔為東塔的,因為她位于武岡古城東門外。
隨著時間的推移,文化大革命期間,全國各地大部分塔被毀,武岡泗洲塔傾而不倒屹立了近700年,卻連同南塔在同一天未幸免于難。(《夢中的武岡三塔》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