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视频在线看,日韩网战一区二区三区,欧美成a高清在线观看,综合激情熟女久久

  1. <td id="oj6dr"><strong id="oj6dr"></strong></td>

    <td id="oj6dr"><tbody id="oj6dr"><listing id="oj6dr"></listing></tbody></td>

  2. <ol id="oj6dr"></ol>

  3. <td id="oj6dr"><tbody id="oj6dr"><listing id="oj6dr"></listing></tbody></td>
  4. <pre id="oj6dr"></pre>
    首頁 武岡文學(xué) 都梁人文譜—于光榮

    都梁人文譜—于光榮

    蘇醒 蘇醒/都梁 2013-08-25 16:14 12

    都梁人文譜—于光榮

    離都梁古城不遠處,由深諳書法的宅主書寫兩個蒼勁有力的“于宅”的一個農(nóng)家小院里,琴瑟齊鳴,悠揚的絲弦聲聲傳來,一位年逾花甲的老人一邊低聲吟唱演奏,一邊在不停地敲打著手中的樂器……

    武岡素有“絲弦故里”之稱。據(jù)介紹,相關(guān)的民間樂器就出土于武岡的四季巖遺址中;都梁的絲弦也發(fā)源于朱王封地,天然的地域音樂氣氛熏陶著這個獨具韻味的千年皇城。

    這位擊缹彈唱的老者叫于光榮,自幼喜歡音樂,以前曾經(jīng)長期就職在武岡文化館,幾十年如一日地積極投入了武岡絲弦收集和保護的工作中。

    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交通條件極為不方便。為了尋找散落在民間最不起眼的角落里的“絲弦聲聲”,從步行,到蹬自行車,再到后來騎摩托車,都梁古城每一個可能有絲弦的地方,都“沾染”著他的腳印。

    為了追尋到“原味“的唱腔,于光榮先生在工作之余,甚至一有空余時間,就從縣里跑到村里,再從地里跑到田里,在即將瀕臨滅絕的傳統(tǒng)藝術(shù)上面,他收集了包括絲弦在內(nèi)的許多都梁民歌,新式的、舊式的然后經(jīng)過整理篩選后,他竟然發(fā)現(xiàn)了武岡絲弦和安徽的黃梅戲有許多異曲同工的特點,他說,都梁民歌豐富多彩,但編排簡約,是地方音樂極有代表性的傳統(tǒng)文化。但是,隨著許多民間藝人紛紛離開人間,這讓他非常擔憂后繼無人。

    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shù),伴隨著上一輩老人的辭世也逐漸在消失,在武岡上山下鄉(xiāng)尋找老藝人的過程中,隨著新老交替的青黃不接,包括于光榮在內(nèi)的許多文藝工作者都強烈地感覺到了武岡絲弦的保護和收集是迫在眉睫,已經(jīng)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了。

    武岡民歌有絲弦、花鼓、祁劇、儸戲、陽戲、情歌、山歌、小調(diào)等各種體裁,現(xiàn)在武岡絲弦已得到了進一步的考證,這項民族瑰寶于前不久已成功申報為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在武岡,雖然活躍著一群文藝工作者和文藝愛好者,他們深入社會基層和人們?nèi)罕姡矂?chuàng)作出一大批當?shù)乩习傩障猜剺芬姷奈乃囎髌?,但是,那些?jīng)得起歲月沉淀的歷史傳承,卻找不到應(yīng)有的后來人的繼承,將來像絲弦這樣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怎么傳承下去?在和于老師聊天中,筆者發(fā)現(xiàn)這是令于老先生在內(nèi)的很多老藝人憂心的問題,特別是一些有關(guān)絲弦的專業(yè)領(lǐng)域,沒有接受過絲弦系統(tǒng)薰導(dǎo)的普通人很難有獨到的藝術(shù)造詣的。

    在過去的幾年時間里,武岡的絲弦非遺申請和批報,傳播和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作為退下來的文化館老館長,于老師始終如一,嚴謹求實,兢兢業(yè)業(yè),為這個地方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和繁榮作出了自己默默無聞的建議和貢獻,盡一己之力拓音樂之聲。

    緣于音樂文學(xué),其實并不懂音律的我,是在去年年中和他結(jié)識的。那時武岡擬成立音樂文學(xué)學(xué)會,在《大地詞刊》創(chuàng)作辦公室,由周飛躍負責組建并抽調(diào)有關(guān)人員。因為我也曾發(fā)表過一些歌詞和文藝作品,所以互相引以認識并成為忘年知己。

    于老很平易近人,凡事都是親力親為,待人誠懇,思維敏捷。他還兼任《大地詞刊》編委,修改稿子總是親自動手,從審閱稿件到整書成冊,都親自參與,有時和大家一起忙到深夜。

    和這樣的老者,日常交往,平等相待,我也曾多次去他家中,和他聊天,他聊得最多的還是武岡絲弦,在深入絲弦研究這一話題過程中,尤其是絲弦的評談?wù)f唱,名目繁多,而前期的絲弦又無固定版本傳世,全憑過去的酒肆茶樓的世代口傳心授。而今真正會此彈唱的又相繼謝世,如再不搶救,就會失傳,這將是一筆無法彌補的精神文化損失。于老師認為有必要真實客觀地再現(xiàn)絲弦彈唱的歷史活動,當然這其中雖有一定的封建色彩,但還是有許多勸人積德行善的教育意義;尤其是這筆“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對探討和研究都梁王城的歷史淵源、地域文化、風土人情等大有裨益。

    談到武岡絲弦這一地方特色品牌,保住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榮譽。在今后的絲弦作品創(chuàng)作上,于老先生更是強調(diào)一定要反映時代氣息,保持鄉(xiāng)土本色,進一步深入挖掘武岡的歷史文化資源,以強烈而清新的生活氣息,反映都梁古城的精神新貌。在絲弦傳承基礎(chǔ)上,還是要發(fā)揮政府主導(dǎo)作用,可以利用民間力量搭臺唱戲,盡快制定一套完整的包括市場規(guī)劃、資金投入、傳承創(chuàng)作、資料宣傳、作品獎勵在內(nèi)的組織運作機制,培養(yǎng)一支獨特的絲弦骨干隊伍,吸引各類優(yōu)秀人才積極參與和發(fā)揚這個共同的平臺趨勢。

    好多次,和于老師談他曾經(jīng)的歷史:談他少不更事的童年、少年時代;談他命運多變的青年、中年生活;談他文革期間的種種遭遇;談他從文字到譜曲的創(chuàng)作過程……,令人想不到的是這么一個六十多歲的老頭,時而借古喻今,時而淺唱低吟,他在多年的創(chuàng)作積累中探尋了一定的規(guī)律,他所創(chuàng)作的音樂作品具有濃郁的都梁風味、獨特的地域色彩、鮮明的湘韻特征。

    于光榮先生從事文藝工作幾十年來,幾乎把所有的精力和心血傾注在他所熱愛的音樂愛好當中,為了強化對音樂的理解,體現(xiàn)音樂的本體價值,他創(chuàng)作了不少具有濃郁民族風格和地域特色的歌曲。他說,他已將自己的靈魂融入都梁古境,并在古州古城的周邊區(qū)域,他也長期深入武岡、洞口,新寧、隆回、城步、新化等地,始終把挖掘、研究都梁民族音樂當做自己的孜孜追求,他明白愈是具有民族文化價值的東西,也就愈是具有生生不息的藝術(shù)生命力的。

    鐘情于湖南的地方音樂,面對人心浮躁、功利熏心的風氣,于光榮老先生如同古都梁傳說中的一個駕舟前行的漁夫,不但沒在風浪中隨波逐流,相反“逆水行舟”。多年來,他幾乎很少在名利場中拋頭露面,而是心安理得地在都梁一隅里躬耕勞作,自我探索,且行且歌,退而不休寓歌于樂。他現(xiàn)在在他那個“與世隔絕”的“于宅”里身體力行的做著他自己認為一輩子要做下去的音樂事業(yè)。他甚至還和朋友說,他一直想創(chuàng)辦一個機構(gòu)或是一所學(xué)校,將自己收集、整理的都梁音樂和絲弦彈唱傳教給敢于擔當?shù)哪贻p人,他希望他所鐘愛的都梁民歌的能一代一代傳唱下去,經(jīng)久不衰、歷久彌新。

    絲弦也許給這位老文藝工作者的心靈帶來一片寧靜和期盼。在傳承絲弦的欣喜與無奈中,我們還是太多的感嘆民間藝術(shù)的孤獨與衰微。每每還沒踏進于宅的大門,就已聞到都梁鄉(xiāng)土氣息濃郁的絲弦音樂。雖然我們在有關(guān)文獻資料中知道絲弦的評彈敘事之細膩,語言吟唱之詼趣,含沙射影之經(jīng)典,民族風格之多樣,但經(jīng)于老先生的面對面的旁征博引,娓娓道來,那就真是有如醇酒釅茶,當您閉上眼睛,聽竹柄小錘輕敲,時疏時密,或輕或重,起落有致,實在是不可多得的一種享受。

    武岡絲弦的確是一朵地方奇葩,她比常德絲弦和江浙絲弦更有表現(xiàn)力。武岡的絲弦已有四百多年的演唱歷史,它原本是在雜劇、小令、以及江南絲竹音樂的初衷上,經(jīng)移居武岡的朱王的樂師和歌妓,再吸收寶慶、梅山文化一帶的小調(diào)、雜曲、民歌加工而成,其韻味悠雅甜美、藝術(shù)風格獨特、曲調(diào)清柔碗轉(zhuǎn),后又由王宮流轉(zhuǎn)到民間,據(jù)說一部分宮女和樂師流放到了常德,經(jīng)過長期演變,就形成了聞名全國的“常德絲弦”。其實嚴格的講“常德絲弦”還是由“武岡絲弦”延伸演變而來的。

    武岡絲弦主要流傳于以都梁為中心的寶慶、隆回、洞口、城步、以及新寧等地,是湖南民間曲藝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實大約在明末清初,安徽、江浙一帶民歌和時調(diào)小曲和武岡絲弦是一脈相承,密不可分的。和武岡絲弦一樣,江南音樂的曲牌種類、調(diào)式調(diào)性的發(fā)聲技巧、吐文咬字、潤腔唱法融匯貫通,無不異曲同工。

    所謂絲弦樂譜,以擊鼓嗚鉦,改土歸流,緩急抑揚,而無律呂。從傳統(tǒng)與變遷來看,蘇杭江浙一帶的雜劇小調(diào)、江南絲竹,無不融合在武岡州屬各地,山歌祭術(shù)、巫歌儺舞、小調(diào)俚語等多方結(jié)合,產(chǎn)生了絲弦的曲調(diào)柔膩、詞藻雅致、旋律輕柔、唱腔舒展,在湖南絲弦中獨辟蹊徑,影響最大,涉及最廣,

    武岡絲弦植根于都梁文化的沃土之中,是寶慶民間曲藝音樂藝術(shù)中影響較大的獨特曲種,屬荊楚文化的支脈,是江漢文化的翹楚。具有濃厚的地方價值,和社會實用價值,以及不可替代的藝術(shù)價值。

    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產(chǎn)業(yè),武岡絲弦而且作為一種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對于文藝、歷史及旅游開發(fā)來說它的價值無疑是周邊城市無法比擬的,故武岡絲弦的保護顯得尤為重要。

    作為承前啟后的音樂人,文藝工作者,都梁絲弦見證者和曲作家,于光榮由衷的希望通過不管是官方抑或是民間的力量進行武岡絲弦的挖掘整理、傳承和保護,多搭建一些絲弦平臺演出,可以走出武岡,走出邵陽,甚至走向全國甚至國外,努力讓年輕一代成為武岡絲弦的傳承人。

    武岡是文化古城,旅游資源豐富,文化底蘊深厚,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好契機,可以通過文化宣傳來推廣武岡絲弦,同時也可以通過武岡絲弦來挖掘擴散武岡的旅游資源,在保留武岡絲弦的地方特色的基礎(chǔ)上,進行全面的創(chuàng)新,和國內(nèi)頂尖的現(xiàn)代文化接軌,使之武岡絲弦古為今用,讓越來越多的絲弦愛好者所接納、喜愛,并把這個千年王城文化藝術(shù)魅力有聲有色的傳承下去……,這也是每一個熱愛都梁藝術(shù)的人需要共同努力的……

     

    閱讀 7598
    分享到:
    為您推薦
    評論列表

    東方秀

    武岡的絲弦我真的還不知道呢?有這么好的文化遺產(chǎn),如果搞好絲弦創(chuàng)作,在民間廣泛推廣,效果應(yīng)該蠻好的,再和武岡旅游鏈結(jié)合起來,向游客宣傳武岡,推廣武岡,豈不是更好嗎?

    911年前

    作者回復(fù):

    呵呵,武岡絲弦,百度一下,其義自現(xiàn)。請多關(guān)注,謝謝。

    2013/9/3 12:01:48

    藍豆子-周劍平

    由于光榮老師作曲,周飛躍老師作詞的絲弦說唱小戲《武岡是個好地方》,
    真的非常好聽。
    美妙旋律很吸引人,非常喜歡這首歌。

    1411年前

    作者回復(fù):

    武岡是個好地方
    詞: 周飛躍
    曲:于光榮

    武岡是個好地方,好地方
    一片沃野五谷香,五谷香。
    青石城墻蓋天下,
    云山蒼茫資水長,
    資水長。

    大小王城,城中央,
    陶令學(xué)宮書聲瑯,書聲瑯。
    法相洞天,藏勝境。
    穿城河里,游畫舫
    游畫舫。

    武岡是個好地方,
    好不過當今好時光。
    市委政府出新招,
    立足古城寫華章,
    寫華章。

    五個武岡聚力量。
    四市引領(lǐng),百業(yè)興旺。
    捧回“非物”國寶牌,
    建好高速建機場,
    建機場。

    武岡是個好地方,好地方
    好在人心都向上,都向上,
    再過幾年你來看,
    武岡定是美天堂,

    2013/8/27 23:15:40

    兵子駝

    名人,文人,頂起來..........

    2611年前

    作者回復(fù):

    頂起來..........
    謝謝陀主哥哥。

    2013/8/27 23:09:15

    水云生

    如果有這方面的培訓(xùn),我報名參加。

    2411年前

    作者回復(fù):

    水云生詩歌文化傳播--一個很有責任感的名字,憑著對詩歌文化的熱愛與激情,為弘揚民族民間文化,您的詩歌創(chuàng)作和傳播的確在武岡詩歌全圈子里極有感染力,容易被身邊各年齡段的人接受和學(xué)習(xí)。

    在您的電子書結(jié)集出版上,您的編輯態(tài)度認真、一絲不茍,對待作品耐心、細致,而且不求回報,甘為他人做嫁衣,不僅豐富了詩歌的文化色彩,擴大了詩歌藝術(shù)的民間影響力,很好,特別是看到您制作的電子書版本頁面優(yōu)美,做工精良,每每扶卷吟唱,圖文并茂,真是值得我等推崇學(xué)習(xí)呀。

    2013/8/26 21:52:52

    水云生

    現(xiàn)在政府不是有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辦公室嗎?他們拿那么多經(jīng)費在組織了哪些活動?有些什么計劃,很多人不了解,說明這個宣傳還不到位。我有一個想法:如果把民間哪些樂隊組織起來,搞搞絲弦創(chuàng)作,在民間廣泛推廣,效果應(yīng)該蠻好的。武岡民間樂隊估計不下50個團體,在社會上活動頻繁,他們有時間,有一班子人馬,缺少的就是專業(yè)的正規(guī)指導(dǎo)。他們想創(chuàng)新,但大部分上不了層面。如果政府想在這方面有所作為,這些人是不可忽略的。

    3211年前

    作者回復(fù):

    武岡是座歷史古城,經(jīng)歷2200年風雨滄桑,的確鐘靈毓秀,才俊輩出。


    武岡的歷史文化古色古香,源遠流長,尤其是絲弦藝術(shù),經(jīng)歷歲月的洗禮之后,更加光彩奪目,熠熠生輝!

    武岡的蘭草為什么還這么香,這么蘭?那是因為云山的這片沃土浸染著,楚南勝地的襯托,還是顯得更加絢麗奪目!

    武岡的民俗民間文化其實是異彩紛呈,很有特色。譬如儺舞、陽戲、板凳戲等等,絲弦申報“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已獲得成功,歷史的傳承已成為武岡當?shù)匾坏廓毺氐娘L景線!當然作為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絲弦還是受到各級政府部門的重視的。

    如果把民間哪些

    2013/8/26 21:41:00

    鐘文暉

    唔,冇曉得蘇先生港咯果個于光榮是不是我原先認得咯膩個于光榮?。?5年前武岡劇團(武岡文工團)、武岡輕騎隊(文藝輕騎隊)聯(lián)合演出樣板戲《智取威虎山》(膩個膩子我在膩里拉板胡),于光榮出演八大金剛之一,他還曉得吹小號。他比我要稍微大帝帝子,跟鄧星艾先生差不多大。

    2511年前

    作者回復(fù):

    鐘先生好;

    挺好的武岡話,讀來順順溜溜,有趣。

    您說的此于光榮是否是當年的彼于光榮,在下還真的不得而知;不過,武岡的確有倆于光榮,此為其一,另外一位是武岡籍的邵陽學(xué)院的教授于光榮先生,年輪可能要略小一些。

    基于此,改天我還得好好問一問,呵呵。

    2013/8/26 21:28:49

    楚南老蟲

    言宋教授看過香港的輕喜劇《三笑》嗎?看過《天涯歌女》嗎?看過反映第一次國內(nèi)革命戰(zhàn)爭的影片《怒潮》嗎?這些影片的音樂和歌曲都含有武岡絲弦的音樂元素。如果說陜北的信天游是高亢、粗狂、蒼涼的抒情極端,那么說,武岡絲弦卻是淺吟、細膩、凄清的抒情極端。陜北民歌是常跟日月為伴的男人的吶喊;武岡絲弦卻是獨守深院的怨婦的哀嘆。

    3311年前

    作者回復(fù):

    香港的輕喜劇主要在故事情節(jié)中突出情節(jié)上的嬉笑怒罵、妙趣橫生中張揚惡搞的浪漫情趣,有無厘頭的精神,溫馨感人。

    您的武岡絲弦卻是淺吟、細膩、凄清的抒情極端;武岡絲弦卻是獨守深院的怨婦的哀嘆--很有見地,也是對武岡絲弦最確切的解說,謝謝您。

    2013/8/26 21:21:46

    鄉(xiāng)巴佬

    說真的,什么是絲弦我真不知道?

    2111年前

    作者回復(fù):

    您好,哥哥故意如此說,謙虛了。

    武岡絲弦是一種富有都梁傳統(tǒng)文化氣息的獨特的地方曲種,在武岡亦稱都梁絲弦、絲弦戲,是一種具有鮮明湖南湘西南地方特色的一種藝術(shù)形式。在演唱時
    主要是以用絲弦樂器譬如揚琴、三弦、琵琶等伴奏而稱之為彈唱絲弦,主要以說唱音樂的表現(xiàn)形式,演唱方法獨特、伴奏手法多樣,是許多其它地方曲種所無法比擬的。

    以上說的還不全面,希望對您有用,謝謝。

    2013/8/26 21:14:21

    言宋

    說實話,我對武岡的絲弦?guī)缀醪涣私?。對為傳承、發(fā)揚本土文化的人,由衷敬佩!

    2211年前

    作者回復(fù):

    是的,應(yīng)該感到由衷敬佩!


    正位于湘西南的武岡作為一個歷史悠久且文化底蘊深厚的古城,千百年來,人們在這里生產(chǎn)生活,創(chuàng)造了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武岡絲弦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是具有婁邵地區(qū)獨具地域特色的漢文化遺產(chǎn),以本土文化、都梁文化為主干,兼具寶慶文化、梅山文化、中原文化特征為一體。

    依托本土傳統(tǒng)文化,確定主題——組織活動——展示交流——整理歸檔,以濃厚的鄉(xiāng)土藝術(shù)文化渲染絲弦魅力。武岡富饒美麗,歷史悠久,素有“武岡城墻甲天下”之美譽,武岡具有燦爛悠久的漢文化皇家文化底蘊,膾炙人口的武岡絲弦結(jié)合外

    2013/8/26 21:05:40

    楚南老蟲

    在武岡的文化藝術(shù)圈,深感獨行俠多多,求索者多多,政府和有關(guān)這方面的職能部門卻無所作為,殊不知,在當今快節(jié)奏、速淘汰的時代背景下,獨行俠的處境是多么的可悲可哀??!為什么不抱團?為什么不把他們挖掘出來組織起來,形成一股合力呢?我想,只要政府和有關(guān)這方面的職能部門敢于作為,趙本山式的神話,武岡人沒有不敢創(chuàng)造的。

    2611年前

    作者回復(fù):

    曾被人認為“土得掉渣”的二人轉(zhuǎn),如今S 日漸火爆,甚至多年來在央視春節(jié)晚會上亮相并成為重頭戲,每年的春晚也儼然成為茶余飯后的談資,這是多么不可或缺的一個傳統(tǒng)文化的話題呢?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發(fā)展在某一些地方較為遲滯,中國的底層是老祖宗留下來的傳統(tǒng)、下層社會有空洞化趨勢。其實文化的搏弈不外乎是,官員想到政績,學(xué)者想到課題,作家想到題材,商人想到商機,政客想到投機,傳統(tǒng)文化卻沒有人想到。

    在這個商業(yè)氣息濃厚的主流媒體認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相對隱秘,影響社會發(fā)展,因此要倡導(dǎo)傳統(tǒng)文明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就像我們

    2013/8/26 17:25:12

    黃三叢

    武岡絲弦要想像東北二人轉(zhuǎn)一樣走向全國甚至走向全世界,需要一批像于光榮、鄧星艾等先生一樣留守在武岡地方傳統(tǒng)文化熱土上的有志之士發(fā)掘、整理、普及,創(chuàng)新,更需要具有遠見、戒浮躁、不求急功近利的政府官員重視。

    1711年前

    作者回復(fù):

    您好

    東北的二人轉(zhuǎn)也稱小秧歌、是東北的傳統(tǒng)地方戲等,流行于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和內(nèi)蒙古一帶。

    其實也類似于江南一帶的蓮花落的民間說唱藝術(shù),邊說邊唱,且歌且舞,秧歌打底,蓮花落鑲邊的民間曲藝。

    經(jīng)過趙本山問代表的文化傳媒藝人發(fā)揚光大,二人轉(zhuǎn)不但在東北的廣大農(nóng)村和城鎮(zhèn)中流傳著也以起獨特的語言風趣幽默,滑稽可笑走向央視大舞臺,走向全國文藝舞臺東北小品的星級人物趙本山的確是功不可沒。

    武岡的絲弦藝術(shù)在很大程度上體現(xiàn)了湖湘文化的內(nèi)核,只是以前由于受地域因素制約,加之缺少宣傳意識,沒有讓更多的人們

    2013/8/26 17:08:57

    蘇醒/都梁

    昨晚和本文主人公聊天,今天匆匆寫就此文,意在武岡絲弦之傳承,請各位熱心點評,謝謝。

    2211年前

    發(fā)表評論

    已輸入0/200 個字!

    關(guān)注武岡人網(wǎng)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