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公元999-公元1062年),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漢族。出身于官僚家庭。生于北宋咸平二年(999年)。天圣朝五年(1027年)進士。累遷監(jiān)察御史,建議練兵選將、充實邊備。奉使契丹,歷任三司戶部判官,京東、陜西、河北路轉運使。入朝擔任三司戶部副使,請求朝廷準許解鹽通商買賣。改知諫院,多次論劾權幸大臣。授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移知瀛、揚諸州,再召入朝,歷權知開封府、權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職。嘉祐六年(1061年),任樞密副使。后卒于位,謚號“孝肅”。包拯做官以斷獄英明剛直而著稱于世。知廬州時,執(zhí)法不避親黨。在開封時,開官府正門,使訟者得以直至堂前自訴曲直,杜絕奸吏。立朝剛毅,貴戚、宦官為之斂手,京師有“關節(jié)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后世則把他當作清官的化身——包青天。
包拯之所以在百姓心成神,是因為百姓從心眼里希望政府官員為民作主。但大家很少了解他的另一面。據(jù)《傳奇故事。百家講壇》爆料,包拯的建樹也并不像傳說中那么神奇。他的成名作有兩項。一是彈劾張堯佐,即趙禎皇帝愛妃張美人、溫成皇后的堂伯父。張堯佐,字希元,河南永安人,因裙帶關系被推舉參加進士考試,歷任憲州、筠州推官。吉州有個道士和商人夜間飲酒,商人暴死,道士害怕就逃走了,被巡邏的捕獲,同時還有一百多人被捕。轉運使命令張堯佐覆核處理,受冤的人都得以解脫?;噬细娜嗡麨榇罄硭仑?、汜水縣知縣,又升為殿中丞、任犀浦知縣。犀浦地少人多,因土地引起的訴訟很多。張堯佐確定他們的田界,條具利害使人知曉,訴訟就少了。張堯佐任開州知州。回京后授予他判登聞鼓院。當時溫成皇后還是修媛,想以門第抬高自己,故張堯佐稍微被提拔,擔任開封府推官,提點府界公事,諫官余靖說:提拔張堯佐不應太快,過去郭后之禍起于楊尚,不能不借鑒。不久,張堯佐升任三司戶部判官和副使。提升他為天章閣待制、吏部流內銓,歷遷兵部郎中、權知開封府,加官為龍圖閣直學士,升為給事中、端明殿學士,被任命為三司使。第二年,諫官包拯、陳升之、吳奎說:“近年以來,水從城中冒出,地震、黃河泛濫,這是小人當?shù)浪?。天下都認為張堯佐主持大計,諸路苦于索求無厭,內帑受到借助的煩擾,法制凋敝,實在是因為張堯佐。臣等認為,親昵之私,圣人也不能避免,但能處理妥當,不造成危機,這才是有所得。”仁宗祭祀明堂,改命張堯佐為戶部侍郎,不久又任命他為淮康軍節(jié)度使、群牧制置使、宣徽南院使、景靈宮使,賜他的兩個兒子進士出身。包拯等又說:“陛下即位將近三十年,沒有失道敗德的事,近五六年來重用張堯佐,人們暗中議論,認為過錯不在陛下,而在宮中的女寵、皇帝的寵臣和執(zhí)政大臣。執(zhí)政大臣不能以忠言相諫,而是阿諛奉迎,順從皇上的意旨,惟恐高官要職不能令張堯佐滿意,使陛下陷于私昵后宮之過。”后來皇帝沒辦法,做張的工作,張辭去宣徽使和景靈宮使。。。。。。。這大概就是包拯不畏強權的來由吧。
第二件事是拉下了宰相文彥博。文彥博,字寬夫,汾州介休(今屬山西)人,北宋時期政治家。生于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年),卒于宋哲宗紹圣四年(1097年),歷任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在朝廷上他是很公正的,大公無私,出將入相,名震四夷,世人稱為賢相,受封為潞國公。這樣一位賢相卻被包拯列入了張堯佐集團的重要人物。慶歷八年(1048年)六月,黃河決堤,包拯卻將精力集中到打擊文彥博上,借口陜西裁軍引起動亂和后來的南方儂智高暴亂,把文宰相搞得一塌糊涂。
包拯在開封其實時間不超過四年,最大的惠民政績就是百姓可直接進衙門告狀。但他在開封府的工資卻令人大開眼界。據(jù)《宋史。職官志》記載,包拯在任時每月進項如下:30石月糧,20捆柴禾(近三百斤),40捆干草(近六百斤),1500貫公使錢,另有20頃職田(2000畝);《嘉祜祿令》還記載:每月有100貫添支,年約300斤木炭。這樣折算起來,包拯每年約有2.1到2.2萬貫,再換算成人民幣,約1300萬元。
這個數(shù)字有點嚇人,我甚至懷疑這種換算方法,但從實物看來,確實也不算少。所以那文章的作者說:包拯之清,清在哪里;他的廉,又廉在哪里呢?
期待專業(yè)人士得出進一步的正解。
免責聲明: 本文內容來源于月之影 ,不代表本平臺的觀點和立場。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注冊用戶自發(fā)貢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武岡人網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不擁有其著作權,亦不承擔相應法律責任。如果您發(fā)現(xiàn)本站中有涉嫌抄襲的內容,請通過郵箱(admin@4305.cn)進行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