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司令,你整天舞槍弄劍,還是會有刀槍征服不了的的人心。”這是靜如方丈被日本人殺害之前說的最后的一句話。
是的,靜如方丈整日吃齋念佛,雖然也有佛祖保佑不了的時候,可在日本人的刀槍面前,他的心照樣沒有被征服,為了保護寒山寺題有唐朝詩人張繼《楓橋夜泊》的詩碑免落日本人之手,大義凌然的慷慨赴死。
故事講述的是,1938年初,全中國人們都沉浸在南京大屠殺的悲憤和震驚之中,日本侵略者大肆掠奪中國文物,位于蘇州寒山寺中著名的《楓橋夜泊》詩碑尤為引起他們的矚目。以松井石根為首的日本人企圖以舉辦“東亞建設博覽會”的名義,偷梁換柱,欲把詩碑偷運到日本據(jù)為己有。民間石刻大師錢榮初和寒山寺法師靜如知悉他們的陰謀后,與之對抗,為了保護民族遺產,相繼赴死。年輕的徒弟趙子龍、錢云燕在追查師傅死因的過程中,被卷入這場國仇家仇的奪碑較量中,他們不顧個人安危,以自己微薄力量與日本侵略者奮勇抗爭,最終保護了這塊千年詩碑免遭洗劫,永遠留在了中國的土地上。
五千年歷史,三千年文明,華夏文明作為世界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亞洲文明的發(fā)源地,至今仍影響著亞洲各國,甚至輻射至東歐地區(qū)。日本、韓國、越南、新加坡等國至今仍保留著相對完整的“漢文化”體系,并且一直致力于對中國文化的繼承和研究。相比之下,對于這三千年燦爛的文化遺產,我們自己又了解多少呢?
中國人,尤其是已經成為中堅力量的80后和日益成長起來的90后們,在開闊胸懷放眼世界的同時,也在不自覺的淡泊了對本民族文化精髓的繼承,其實我們自己是立足于多么豐厚的文化寶藏之上。
在三千年璀璨的文化成果中,唐朝張繼的《楓橋夜泊》不僅是唐朝詩歌文化的代表之一,基于唐朝文化的對外傳播,它也是對日本、韓國等亞洲國家有著深遠影響的文學作品。而憑借此詩一句聞名天下的寒山寺更是在接下來的數(shù)百年間成為文人墨客的“圣地”,至今仍享譽世界。
《 天衣行動》的故事,就從這座古剎的鎮(zhèn)寺之寶——《楓橋夜泊》詩碑說起。 1940年,汪偽政府成立,日本鐵蹄踏遍大半個中國,在亡國滅族的危機下,華夏文明也遭遇著空前的浩劫。日本華東軍總司令松井石根一直醉心中國文化,對寒山寺《楓橋夜泊》詩碑覬覦已久,于是想出了掉包的“天衣行動”,與假借東亞建筑博覽會之名將詩碑據(jù)為己有。寒山寺方丈靜如和蘇州石刻匠人錢榮初獲悉陰謀后,為保護詩碑先后喪命。蘇州小混混趙子龍為了追查師父錢榮初的死因而被卷入了這場奪碑較量之中,最終從報私仇到明大義,以一介布衣之力對抗松井石根,將這塊無價之碑留在了中國的土地上。
該片從小人物的視角出發(fā),無論靜如、錢榮初還是趙子龍,他們既不是什么抗戰(zhàn)官兵,更不是什么政治領袖,而只是蘇州城里普普通通的平頭百姓。靜如為道、錢榮初為義,趙子龍為孝,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忠孝節(jié)義把這些小人物團聚在一起。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他們反抗侵略者、保護詩碑的壯舉,實際上是中華民族千千萬萬普通人團結一心救亡圖存的真實寫照。
俗話說攻城略地易,攻破人心卻是難上難。武力侵占只能一時,而文化征服才是核心。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保住了中華文化,也就是保住了我們民族的根基。歷史的最大作用在于反思,當我們回首60年前的硝煙,回望那些為救國救民英勇赴死的英雄們,才會更加珍惜今天和平的來之不易。
免責聲明: 本文內容來源于武岡阿龍 ,不代表本平臺的觀點和立場。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注冊用戶自發(fā)貢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武岡人網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不擁有其著作權,亦不承擔相應法律責任。如果您發(fā)現(xiàn)本站中有涉嫌抄襲的內容,請通過郵箱(admin@4305.cn)進行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