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時期,武岡張氏科舉人才崛起迅速,究其原因,原來跟這個組織有關
武岡張氏
2024-03-20 14:48
近年的武岡,已然形成了一個社會大眾積極行動捐資助學的良好氛圍。每年在高考、中考錄取通知書下發(fā)之后,各種形式的捐資助學活動隨之大量舉行。其中既有來自政府部門的,也有來自家族、公司、個人的。比如武岡張氏就成立了“武岡張氏家族教育基金會”。
豐富多樣的捐資助學活動,通過獎品、獎金等方式,不僅起到了獎掖先進,幫助貧困學生讀書圓夢的目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社會大眾對于科教、公益的態(tài)度,對武岡形成崇文尚學的良好風氣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武岡捐資助學的風氣如此良好,卻并非是在最近幾年形成的,而是有傳統(tǒng)可尋的。清代,武岡張氏在道光乙未年(1835年)就建立起來了用于資助家族學子讀書、趕考的公益性組織機構——賓興會。賓興會不僅見證了清科舉制度的繁榮與衰敗,還在資助學子應試、培養(yǎng)人才、振興文教等方面貢獻良多,對當今教育發(fā)展也有所啟示。舊時地方官仿古鄉(xiāng)飲酒之禮,設宴招待應舉之士,謂之賓興。“賓興”一詞,始見《周禮·地官·大司徒》“以鄉(xiāng)三物教萬民而賓興之”,后世將支持應試、入學、登科的機構稱作賓興(李才棟《漫說“賓興”》)?!百e興”之意,諸多學者認為賓興會是清代出現(xiàn)的一種民間助學、助考組織。賓興禮分為送行、鄉(xiāng)飲、禮儀和捐助,是當時宣揚科舉制度崇高性的儀式,目的在于宣揚尊長尚賢的道德倫理觀念,襯托出應試者的榮光與高貴,進而可擴大科舉對榮耀鄉(xiāng)里、光宗耀祖的影響。賓興會作為與古代科舉制度配套的一種民間助學、助考組織,其實質和官學、官辦書院施行的助學制度一樣,目的都在于讓士子安心讀書,解除貧寒子弟的后顧之憂,為應試者提供便利和資助。武岡州“距省稍遠,庠序之士寒畯為多,每屆鄉(xiāng)試恒以旅費維艱中止。道光乙未年,武岡張氏民遠公房后裔置田二十三畝,逐漸增加,以其租息助家族文武諸生鄉(xiāng)試旅費。隨著赴考人數(shù)增多,最終促成了清中后期武岡張氏民遠公房科舉人才的崛起。嘉道以后,清王朝漸入衰世,不過湖南社會經濟仍有所發(fā)展,并未戛然而止,這給賓興組織創(chuàng)設提供了一定的物質基礎。上圖表所示,乾隆年間湖南有5州縣初設賓興,嘉慶年間有10州縣初設或增設賓興14處,道光年間21州縣設有賓興25處。據(jù)有關學者測算,當時舉子們赴京往返一次的費用每人約需120兩白銀,而朝廷給予的補助最多不超過30兩,多數(shù)考生的應試經費仍需靠自己來解決。據(jù)有關史料記載,清代光緒末年,四川合川(現(xiàn)為重慶)有個叫丁治棠的舉人用日記的形式,記錄了他前往北京參加會試的全過程,往返一共用了八個月時間,期間經受了暈船、生病的折磨,除了科考費外,還要承擔高昂的差旅、醫(yī)藥費。古時考生赴考期間不僅收入全無,還要準備如車馬費、旅店費、飲食、盤纏,再加上需準備購買一些考試用的脂燭水炭、衣席等,費用不小。一般人家,實難籌措有關費用供考生科舉。賓興會的出現(xiàn),無疑是一種最重要的助學、助考組織形式,它對科舉資助進行相關規(guī)定,盡可能地資助應試士子,給予一定的路費、獎賞等,幫助考生解決科考中的困難,實現(xiàn)士子們步入仕途、光宗耀祖的夢想。賓興會為與科舉制度配套的一種民間性助學組織,其實質和官學、書院施行的助學制度一樣,都在于讓學生安心于學問道德,解除了貧寒子弟的后顧之憂,為應試者提供便利。而其存續(xù)期間的確對培養(yǎng)人才、輔翼文教、解決學生人學經費、獎勵攻讀、資助應試資斧(路費)起了重要作用。賓興會蘊含著深厚的歷史文化信息,其開放包容、變革尚新、開拓進取、崇文厚德等獨特的精神內涵,對于新時代武岡及張氏家族的發(fā)展仍具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免責聲明: 本文內容來源于武岡張氏 ,不代表本平臺的觀點和立場。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注冊用戶自發(fā)貢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武岡人網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不擁有其著作權,亦不承擔相應法律責任。如果您發(fā)現(xiàn)本站中有涉嫌抄襲的內容,請通過郵箱(admin@4305.cn)進行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