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吃"憶苦餐",是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最為盛行的教育模式,通過吃模仿舊社會貧苦人家生活的食物,已達到這樣一個目的:讓工人、農民、學生、國家干部幸福不忘本,記住萬惡的舊社會受苦受難的生活,來贊美社會主義的幸福生活,感謝共產黨和毛主席領導人民翻身做主人。因此這類活動是大隊(村)、生產隊(組)以及部隊、機關單位、學校有意識組織的一種政治教育活動,一般每年開春后舉行一次,所有人要求參加,那時感覺很有意義,深受感動。
制作"憶苦餐"的材料選擇根據(jù)各地實際情況,有好有差,我們那里一般用碎米、米糠、紅薯、碎玉米粒、粗麥邊、野菜等加點鹽做成窩頭。吃“憶苦餐“時還要是請苦大仇深的貧下中農作現(xiàn)場報告,舉手大喊口號,講的內容:舊社會怎么受地主老財?shù)膲浩葎兿?,過著牛馬不如的生活,聽得人們難過流淚。大家均表示"嘗嘗舊社會的苦,不忘新社會的甜?!?/span>
舉辦這類活動,一般提前一二天通知,安排一些婦女同志籌備,她們早早將食材準備好,婦女主任(隊長)帶隊,挑選些手腳靈活、家庭衛(wèi)生點婦女參與調制。主料是生產隊準備的,平時打米留下的腳料,野菜發(fā)動大家下田里、地里采,配料大家選好后,用臉盆裝好待用。有時為了體驗憶苦餐的苦,還有意加些苦喬麥、蠶豆葉子在里邊。生產隊有三大口煮豬潲的大鍋,涮干凈后,放上竹篾榙榙,將所有配材配好做成的耙耙放上邊蒸熟,生產隊政治隊長一聲口哨,大家集合聽令,先聽憶苦報告,后開吃。吃在口里砂子、谷殼卡牙那里正常的,但貧困年代里能吃上免費飯也是一件幸福的事,所以大家都幾乎一副饑不擇食的樣子。
記得老家農村水田少、旱地多,稻谷少,加上產量不高,每畝產量一般三到四百斤,人均口糧不到二百斤(指谷)。主糧就是紅薯,紅薯吃完再吃土豆,有時把南瓜、蘿卜菜葉、胡豆葉子加到飯里煮,如果想吃沒參雜糧的飯就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兩餐。每月最好的菜就是二餐豆腐,想吃葷菜得等生日、過節(jié)、過年或來了公社干部就餐.
時過境遷,艱辛的童年生活經歷,感覺到現(xiàn)在什么都滿足,工作生活順其自然,出差外出幾個饅頭當主食,心中照樣坦然。生活之美,不全在物質,在你心底。
免責聲明: 本文內容來源于湖南葉落無聲 ,不代表本平臺的觀點和立場。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注冊用戶自發(fā)貢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武岡人網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不擁有其著作權,亦不承擔相應法律責任。如果您發(fā)現(xiàn)本站中有涉嫌抄襲的內容,請通過郵箱(admin@4305.cn)進行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