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祭野人山》是鄉(xiāng)人黃三叢老師的作品。十二年前,胡子龍老人懷揣手抄本回憶錄找到本書的作者,滿懷期盼地想把其中一些親歷的遠征軍故事整理成書,以傳后人。老人生前對那段歷史飽含眷念,作者看后、聽后無不為之動容,他決心要還原老人心頭那份彌漫的祭奠之情……
當最開始閱讀序幕和第一章的時候,大量戰(zhàn)爭場景和歷史背景的描寫也許會讓你覺得并不那么引人入勝,只是遠征軍連連敗退,最后副總司令杜聿明不得不揮淚炸毀所有不能隨身帶走的武器輜重,正式潰入野人山時,你才會隱隱感到一曲壯烈的人間慘劇剛剛開啟。
進入野人山,險象環(huán)生,小說的故事也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一個緊接一個,好似一把連環(huán)扣把你牽引進一片千年難遇的奇境。第一人稱的敘述更加強了故事的真實可感,小說主人公也即以胡子龍老人本人的名字命名。胡子龍第一次遇險就真的是九死一生,枯門嶺上湍急的河流擋住了隊伍行進的近道,十個先鋒隊員乘竹筏試航時遭遇巨浪,結(jié)果舟毀人亡,只有胡子龍一個人僥幸地抱住一片竹塊得以逃生。繞道野人山后,胡所在7連戰(zhàn)友曾祥欣受山螞蝗和毒蚊叮咬第一個死去,“入土為安”,“愿他的靈魂在九泉安息”,在書中我們會不止一次地看到這樣的嘆語和祝福,也正是我們每一個讀者心中對在本次磨難中倒下去的同胞最深沉的追悼。接下來,相繼有遠征軍將士受野人侵襲被俘而不復返,胡子龍又親身經(jīng)歷了受女野人攻擊、卻被久居野人山的中國人黎杰搭救的一段傳奇,黎杰誤入野人山的故事更是凄美動聽。作者以倒敘的手法娓娓寫來,全篇故事情節(jié)正是這樣通過相關人物角色的回憶和不斷的時光倒換,故事套故事,回環(huán)往復,懸念疊生,讓讀者急欲讀完而不止。
黎杰救出胡子龍之時,遠征軍正深陷“8”字形迷網(wǎng),在他的向?qū)?,隊伍穿過山林,走出大峽谷;隨著糧食斷絕,難耐的饑餓接踵而至,紈绔子弟戴斌身為軍需處長,用戒指、手表、項鏈三樣金器換不來半碗稀粥,絕望之極,開槍自盡;在隊伍又來到一處懸崖邊,走投無路之際,國民黨軍統(tǒng)安插在遠征軍中的冷血特務袁家驊為煉獄中鍛濯出的人間真情所感化,助遠征軍搭起通向?qū)Π兜奶偎鳂?,自己卻獻身萬丈深淵。接下來的章節(jié),跟隨隊伍行進的歷程,小說為我們描述了一個個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7連連長李楚祥外冷內(nèi)熱,身臨絕境卻臨危不懼,最后為不連累隊伍,舍生取義,含恨自裁;團長鄧君林豪邁而豁達,師長廖耀湘傲烈自負卻才華橫溢、意志堅強,其他一些小人物象黃寶旺與劉玉芳純樸的山地戀情、向振武的忠厚善良、軍中敗類張大山、陸培林的喪心病狂等,都一一向我們呈現(xiàn)開來。當然,寫得最成功的應屬對故事主人公胡子龍這個人物形象的塑造,小說全篇正是以他為圓心而展開的,因而他的形象豐滿而逼真:理智、正義、充滿理性的光輝!
一部小說的成功取決于多個方面:構思,布局,語言,其思想性等。如果從前述介紹中我們已能體會到小說大氣的布局和故事構思的巧妙,實際《血祭野人山》的語言也極富表現(xiàn)力,一個很明顯的特點是文章中很少用到長句,大多是用短句在敘述,三字句、四字句俯拾皆是,這實際上倡導了一種多用短句敘事的文風,因為短句更有表現(xiàn)力,與細節(jié)描寫相結(jié)合,更顯出其細膩與貼切,于是我們不僅讀起來瑯瑯上口,對故事特設的情節(jié)也很快能心領神會。如序幕中描述野人山的總體場景時這樣寫道:“這里,層巒疊嶂,聳翠堆玉,山間溝壑縱橫,河網(wǎng)密布”;見到螞蟻在叮咬尸骨,“一個個如尚未長翼翅的小蜜蜂,圓鼓溜溜的腦袋上,一對方括號似的觸須,橫伸在前頭,靈活地擺動著,一對復眼閃爍著幽光,兩片鉗子似的橫顎,彎嘴鑷子一樣,正在啃咬著剩余的皮肉”;文中對心理活動的描寫同樣鞭辟入微:樹根、草皮都吃完了,就燉煮牛皮帶吃,卻還吃得很香:“先把湯喝光,加上水翻一個滾,再喝一次‘湯’,再加上水。這樣肚子里就有了些充實感,這時才抓起那塊香氣四溢的牛皮,極小心地咬,極慢地咀嚼,極有味地吞咽……”如此讀來,我們仿佛就是在聽故事,精彩紛呈,甘之如飴,作者極力還原歷史的心勁和嫻熟的文字駕馭功底于此可見一斑。
談到思想性,本書夾敘夾議,通篇凝結(jié)了作者對人性方方面面的思索與探尋,不乏真知灼見,不乏人生啟迪。譬如通過疏理歷史脈絡,對貴族與平民各自核心利益的探討,提出“平民的利益是民族的利益,而貴族的利益是統(tǒng)治階級利益的混合體”;從與野人部落群居混交的強烈對照中,對人類性文明進行了熱情謳歌,現(xiàn)如今也是世風日下,看到此處對性文化的深刻闡述,真讓人有正本清源的淋漓之感。再譬如通過書中人物面對饑餓、孤獨、恐怖及至死亡的極度渲瀉,也使人們對此類極端情緒有了別一番體驗。
通讀整篇,我們更可能思考的一個問題是:經(jīng)歷如此兇險的環(huán)境,大批的遠征軍將士埋尸荒野,為什么有的人卻能得以幸存?這樣的思考可能比對正義與邪惡的考量更有意義。正如書中廖師長所信奉的:不相信命運的賜予,而是堅信凡事須靠自己去把握機遇,才能縱橫捭闔,開拓向前。因而文中總結(jié)道:無論人類社會還是大自然,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都是當然之義;適應環(huán)境,順應潮流,是人生的第一要義,希圖坐待他人恩賜,或求僥幸成功,是一定會在殘酷的競爭中敗下陣來的。更為難能可貴的是,胡子龍老人當初找作者商量寫書時已是88歲高齡,唯一走出野人山的遠征軍女兵劉桂英女士也活到了85歲以上。怎樣才能做到淡定、從容,堅強、樂觀?幸存的遠征軍戰(zhàn)士給了我們答案:凡事看得淡些、豁達些,心境即為之開闊,自然就會長壽。每個人都在創(chuàng)造自己的歷史,那就讓我們也去經(jīng)歷、去走過吧,慢慢地,我們也將學會堅忍,學會從容――倘如此,本書的付梓出版則善莫大焉!
寫到這里,我還想再提及本書濃厚的鄉(xiāng)土情結(jié)。書中多次寫到胡子龍在夜深人靜之時想念家鄉(xiāng)的情景,小說花了不少的筆墨來回憶自己家鄉(xiāng)熟悉的一草一木,我們讀到了滔溪河,讀到了本地土得掉渣的方言,親切感油然而生,猛然覺得自己的家鄉(xiāng)其實也很美。我們那里家鄉(xiāng)風景、家鄉(xiāng)地名入書的機會不多,作者特意將他們設計到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中去了。是煞費苦心嗎?不啊,朋友,故土難離,憶鄉(xiāng)思鄉(xiāng)情,與踏上異國土地對祖國的思念一樣,愛家與愛國原本一脈相承。
前段時間在看智利33名礦工被困井下700米深處,69天后全部成功獲救的報道,他們的經(jīng)歷吸引了全世界的關注,也成為各國媒體爭奪的目標。這讓我想起了本書所寫60多年前胡子龍等人潰敗野人山的奇特經(jīng)歷,胡子龍所在遠征軍部可是用了3個多月的時間才走出野人山,與眼下智利被困礦工的經(jīng)歷相比,其驚險與奇特肯定有過之而無不及。智利33名礦工還在井下時就收到了很多采訪和拍電影的邀請,但都拒絕了,他們在井下訂立盟誓,獲救之后面對所有媒體采訪都要保持沉默,眾人須平分將被困地下的經(jīng)歷寫成書或用其他方式披露所得的收益。而現(xiàn)在作者黃三叢和花城出版社已將胡子龍老人身臨其境的那段歷史整理成書出版,為的卻是讓遠征軍敗退野人山的歷險故事更加廣為傳播,并拋磚引玉,引來更多媒體的關注。
因為難以忘懷,所以我們永遠銘記!
(作者:黃小軍)
免責聲明: 本文內(nèi)容來源于黃小軍 ,不代表本平臺的觀點和立場。
版權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注冊用戶自發(fā)貢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武岡人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不擁有其著作權,亦不承擔相應法律責任。如果您發(fā)現(xiàn)本站中有涉嫌抄襲的內(nèi)容,請通過郵箱(admin@4305.cn)進行舉報,一經(jīng)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