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學歷人才要有重新選擇的勇氣《遵義時評》2019年第4期
高學歷人才要有重新選擇的勇氣《遵義時評》2019年第4期
文丨■ 林日新
雖說職業(yè)沒有貴賤,但在不少人的就業(yè)觀中,認為碩士、博士等高學歷人才就只能從事金融、教師、公務員等職業(yè),假如從事體力勞動則大材小用,高學歷人才只能從事腦力勞動嗎?
對此,筆者認為答案是否定的。
一般情況下,學有所獲、學有所成、學以致用是所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迫切期望。試想,世上有誰希望自己所學的專業(yè)在走入社會荒廢的呢?世上又有哪個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獲得高學歷,到頭來去從事的工作是與學歷不相關的呢?世上還誰希望自己學生以后從事的職業(yè)與所學的專業(yè)風馬牛不相及呢?想當年,魯迅告訴藤野先生,他將不學醫(yī)學,藤野先生的“臉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說話,但竟沒有說”,以此看出藤野先生得知自己的學生周樹人(魯迅)以后會拋棄所學的醫(yī)學也是十分惋惜的。因此,在理想狀態(tài)下,高學歷人才最好還是學有所用,讓自己知識和能力發(fā)揮最大的效用。
然而,理想總是豐滿的,現實卻是殘酷的。由于就業(yè)形勢的嚴峻,專業(yè)對口的工作太少,因此,一些獲得高學歷的人走入社會并不一定能找到“才盡其用”的滿意工作,于是才出現“歷史學博士譚超當快遞小哥”,“清華博士謝邦鵬當小電工”,“北大碩士畢業(yè)的蘇黎杰當油漆工”,“西南政法大學法律專業(yè)畢業(yè)的賀東偉當‘棒棒’工”……雖然這些高學歷人才在現在的工作崗位干得有聲有色,但并不能否認他們當初找專業(yè)對口工作失敗時的無限失落和無窮痛苦,他們是在極端無奈的情況下才另辟蹊徑,尋找生活的出路。他們之所以能夠成功,是因為他們不像“孔乙己”那樣永遠脫不下讀書人那件寒酸的“長衫”,而是帶著微笑重新出發(fā),去吟唱生活的歌謠,把每一次的失敗都歸結為一次嘗試,不去自卑;把每一次成功都想象成一種幸運,不去自傲。就這樣持之以恒地勇敢地走下去,終于彈奏出屬于自己的生命交響曲……
筆者從來都希望高學歷人才能夠去從事“才盡其用”的工作,當然,筆者從來也不認為高學歷人才去從事體力勞動是大材小用。在當今社會里,要知道環(huán)境不由已,工作可選擇。每個人要端正心態(tài),坦然地接受人生的考驗,努力拼搏,打開一片屬于自己的藍天。
免責聲明: 本文內容來源于林日新 ,不代表本平臺的觀點和立場。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注冊用戶自發(fā)貢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武岡人網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不擁有其著作權,亦不承擔相應法律責任。如果您發(fā)現本站中有涉嫌抄襲的內容,請通過郵箱(admin@4305.cn)進行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