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
闖飄點評:“母親啊,您那滿頭的絲絲銀發(fā),是飽經風雨滄桑的見證;您那瘦削的肩膀,曾經挑起過四世同堂的一個家;您那美麗善良的心,滿載著對家人的牽掛”。
借用東方秀老師的文字,祝天下母親,節(jié)日快樂,幸福安康!
母親生于1930年,今年整整81周歲了,精瘦的,筆直一身,顯得很有精神,撐一副600度的近視眼鏡,儼然一副知識分子模樣,其實只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掃盲時讀了三個學期的夜校。母親很能干,出得廳堂,下得廚房,地里鐮刀,屋里剪刀樣樣都行,相夫教子,孝敬公婆,在整個村里是有口皆碑的。母親千叮嚀萬囑咐,在她去毛爺爺那里報到之前,一定要我把那篇文章(祭文)寫好,要我寫祭文,催得我鼻子酸酸的,我想母親總是想聽聽后人對她老人家一生的總結和評價吧,不妨我把母親的一生用文字,沒有細節(jié)描述,也沒有藝術加工,就用直敘的形式寫出來以饗讀者。
一、 童 養(yǎng) 媳
媽媽常說,她十四歲那年就回到婆家做童養(yǎng)媳。1944年正碰上日寇在中國大地橫行霸道燒殺搶虐的時期,他娘家又挨武岡城邊的渡頭橋,當時有待嫁姑娘的人家趕緊給找個夫家送走,深怕遭有不測。她到了夫家,上有五個老人:我爸是過繼給他的親伯父,那就是親生父母和養(yǎng)父母,還有一個奶奶,加上小姑子,小叔子,那么一大家子人,。那時家里還租種了幾畝地,父親和兩個爺爺專門種地,伯父在武岡城里讀書,喂豬打狗,煮茶做飯,洗衣做漿,全靠母親和伯母兩妯娌。親奶奶喜歡打字牌,吃完飯就玩牌去了,養(yǎng)奶奶就喜歡賭寶,輸了錢就要母親趁開倉碾米的機會,偷谷子給她還賭帳,母親哪敢吭聲,也只好照婆婆的話去做,這樣的事做得多了,總有露馬腳的時候,被家里的最高權威者--------爸爸的奶奶知道了,這還得了,一怒之下,分家了。
這下可好,家里的家務事全落在了母親身上,父親和爺爺只管田里的活,原先還有伯母一起做,現(xiàn)在單打獨唱,喂豬打狗,煮茶做飯,洗衣做漿,再加上土里菜地,把一個豆菀年華的水嫩姑娘給累的個腰酸背疼,母親到現(xiàn)在還總是說,年輕時候我們再苦在累,晚上睡一覺,第二天起來又是活蹦亂跳的。一天到頭,只管低頭做事,真正的丟掉鋤頭拿掃把,沒停過。入冬里,田里沒有了農活,就要準備過年框框,做鞭炮賣,白天做完了家務活,累完了菜園子,晚上就坐下來織鞭炮,整個一個冬天,晚上十二點前從沒上過床。還好,爺爺奶奶并沒有像戲里說的那樣虐待過童養(yǎng)媳,看到母親扎瞌睡了,就會輕輕叫醒她,要她去睡覺。
就這樣,于1946年冬天結束了兩年的童養(yǎng)媳生活,于1947年冬天生下了大哥,初為人母。
二、 軍 嫂
1950年10月,我國政府應朝鮮政府的請求,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wèi)國”的決策,吹響了抗美援朝的號角,拉開了偉大的抗美援朝戰(zhàn)爭的序幕。父親,作為獨子(養(yǎng)子),于1951年毅然決然奔赴了抗美援朝第一線,母親那稚嫩的肩膀挑起了家里三個老人,兩個小孩的一切負擔,又正值掀起土地改革的高潮,家里分得了八畝多田,這八畝多田地的勞作,就全靠爺爺和母親了,看到爺爺年紀來了,犁田耙田非常吃力,于是母親也學起了犁田,一開春,在田壟里犁田耙田的男人里,有一個二十出頭的女人,頭戴斗笠,手扶犁把,清脆的吆喝聲吸引了無數(shù)敬佩的眼光。到后來,和我們說起犁田的學問來滔滔不絕,如何開卦,如何窩心,在種田的一系列勞作中,最艱難的要數(shù)打石灰,那時種田是沒有農藥的,把田犁完后,就要在犁胚上打一次石灰,用來殺死田里的害蟲。打石灰時,要順風,稍不小心,就會滿身滿臉滿口都是石灰,如果石灰飄進了眼睛,那就害苦了,即使用清水洗了,那眼睛還是腫的像桃子,沒辦法,也得做。
盡管再累再苦,母親總是默默無聞,白天在田里累的渾身無力,晚上回到家里,還要忙碌那周而復始永遠也做不完的家務,還要招呼那嗷嗷待哺的一雙兒女,爺爺看到兒媳的勞累,于是背著母親,到姑爺家里,要我姑爺代筆以爺爺?shù)目跉饨o父親的連隊去了一封信,把家里寫的如何的困難,家里上有三個老人,下有三個小孩,兒媳如何的勞累、、、、、讓人看了心酸。父親回到祖國后,在部隊干文書,在整理文件的時候,他發(fā)現(xiàn)了那封書信,是家里的地址,于是,他帶著埋在心底的疑惑-----離開家里時只有兩小孩,怎么現(xiàn)在有三個呢?找到連長,請求回家探親。
1956年,父親回家探親,風塵仆仆趕到家中,與親人一別六年,心里的高興勁就甭提了,到了晚上,看到兩個孩子來到身邊,就問母親,還有一個孩子呢?母親瞪大眼睛看著父親:什么,你說什么?你去時幾個孩子都忘記了?父親將書信的事說給母親聽了,這時母親那訴不盡的離別苦,那道不完的辛酸淚,像決堤的洪水,嘩啦啦撲簌簌的沖了出來,還是爺爺來解釋了事情的來龍去脈,老人的意圖是想把家里寫得越困難,批準復員的系數(shù)就越大。于是老人家硬要姑爺多寫了一個小孩。
待父親探親歸隊后不久,父親就復員了。
三、 女 勞 模
父親復員后,家里經過了初級社-----高級社------很快就進入了人民公社,提出了“要河水讓路,要高山低頭,要龍王訓服”的口號,大煉鋼鐵,父親被安排在鋼鐵英雄團,后又去了武岡建筑公司,這是后話。
在三年困難時期,那真是苦不堪言,母親憑著一身矯健的體質,干起了與男人一樣的活-------犁田耙田,哪里有社會主義勞動競賽,哪里就有母親的身影。在那年代,參加競賽者獲取第一名的最佳獎賞,就是能在公社食堂-有魚有肉的席面;在那年代,老人小孩一餐一兩五錢米,婦女二兩五錢米,男勞動力四兩米,母親寧愿自己苦點累點,賺了那四兩米飯要勻出一兩米的飯給她的孩子;在那年代,雖然贏得了榮譽,贏得了掌聲,但是在那日積月累,勞動強度又大,肚子又填不飽的日子里,一米五八的個子就剩下七十五斤皮包骨,人稱鷺鷥嫂子。
在大躍進年代,經常是早出晚歸,頭頂天上一片繁星,腳踩地上一片污泥,回到家里老人孩子都已睡了。我那九十歲的太婆,聽到孫媳婦回來了,摸摸索索來到母親床前,用那干枯的雙手撫摸著孫媳婦的頭,兢兢顫顫的說:“崽啊,奶奶有好幾天沒看到你了,怎么瘦成這樣了,我睡不下,總想著要看看你?。?rdquo;
分食堂了,而且家家戶戶還分到了一些自留地,允許家庭喂養(yǎng)一些家禽家畜。于是母親在家里飼養(yǎng)了母豬,發(fā)了豬仔,喂養(yǎng)了肥豬,自留地里除了菜園外,其余的種紅薯、蕎麥、麥子,逐漸的日子好了。事后,母親常常回憶說,能熬過三年困難時期的人是英雄好漢,以后的事再困難也算不了什么。你們在書里說吃樹皮,嚼草根,這些都是我們在三年困難時期經歷過的。你們信不。
后 記
母親啊,您那滿頭的絲絲銀發(fā),是飽經風雨滄桑的見證;您那瘦削的肩膀,曾經挑起過四世同堂的一個家;您那美麗善良的心,滿載著對家人的牽掛,哪個感冒了,您的一碗紫蘇生姜三合湯,熱騰騰驅趕感冒好良方;子女中哪個逃學了,雖然高舉牛鞭竹筍炒肉一頓抽,卻讓我們牢牢記住讀書的重要;如今,您的兒女們都已成家立業(yè)趕上了好光景,要讓我們偉大的母親好好的安享著這幸福的晚年。
免責聲明: 本文內容來源于東方秀 ,不代表本平臺的觀點和立場。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注冊用戶自發(fā)貢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武岡人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不擁有其著作權,亦不承擔相應法律責任。如果您發(fā)現(xiàn)本站中有涉嫌抄襲的內容,請通過郵箱(admin@4305.cn)進行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