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未盡話拜年
作者:水云生
“正月里來是新春, 趕上了豬羊出呀了門 ,豬呀、羊呀送到哪里去? 送給那英勇的八呀路軍,嗨來梅翠花 ,嗨呀海棠花, 送給咋英勇的八呀路軍 ......”
這首陜北民歌《擁軍秧歌》曾一度全國流行、紅極一時。此歌熱情奔放、斗志昂揚,形象生動地表現了秧歌舞起、鑼鼓震天、嗩吶聲聲的邊區(qū)人民擁軍的熱烈場景。
在特殊年代,正月的喜氣洋洋、多體現在人們翻身做主人的欣喜若狂里。剛剛推翻三座大山的全國人民,無論是站在崇山峻嶺之巔,還是走在彎彎曲曲的羊腸小道里,都能感受到欣欣向榮的生活氣息。尤其在舉國同慶的傳統佳節(jié),人們哼著歡快的《擁軍秧歌》,歡呼雀躍互相拜年,無疑成為有史以來的人間佳話。
童年記憶中,正月里拜年,是一件多么令人振奮的事兒。

大年初一日拜年是不出村子的。
上午,新元伊始,八九點鐘的太陽金光四射,到處鞭炮陣陣,人們個個精神抖擻、喜形于色。雖春寒料峭、或銀裝素裹,無論村間小道如何泥濘不堪,卻阻擋不了人們踏上拜年的快樂之旅。
村子里的長輩們多在家等待晚輩們的光臨,男主人忙著散煙、盡撿“好話”相贈;女主人們則樂呵呵斟茶、往孩子口袋里塞糖果瓜子等。年輕的大男人們、一邊悠閑的嗑著瓜子、抽著香煙,一邊挨家挨戶為長輩們送上新年祝福。
而我等堂兄弟姐妹一干孩童十余人則是路長路短,一個個如同撒野的小鹿,嘰嘰喳喳尾隨著大人們,有的背著書包,有的提著福袋,或打著雪仗、或做掩耳狀躲著爆竹。在村子里走一遭,小伙伴們個個口袋“漲翻”,除了瓜子、花生,最撐袋子的非燒餅莫屬。
回到家,大家會將所有口袋里的“戰(zhàn)果”一一翻將出來,數數誰的燒餅數最多則為榮耀之主。我們會珍藏這些“戰(zhàn)果”,直到開學,還有人會拿到學校去炫耀一番。
下午,大人們多半圍爐打牌,有的“挖窖”(方言,意指睡覺)。小伙伴們也有牌局,圍著簸箕玩“五十Q”、“紅A”、“解放臺灣”等撲克游戲,賭注多為燒餅和貼紙胡子。
初二、初三日必去外婆家拜年。
“噼里啪啦放炮仗,來呱拜年咖(客),嘭、嘭、嘭,來呱郎霸公(女婿)?!?/span>
女婿攜妻兒給岳父岳母拜年是一件隆重的事,父親要挑一擔“糖包包”帶我和妹妹翻山越嶺,去給外公外婆拜年,風雨無阻。
離進外婆家槽門一二里,隔七八步、父親就點一支大炮拋上半空報信,屋里的外公外婆聞聲出門張望,確認是自家的女兒女婿一家人來了,則馬上回堂屋點上神龕上的油燈,然后遣舅舅前來迎接。二姨、小姨全家早就約好,同時來娘家拜年。這一天,是外婆家三姐妹大團圓的節(jié)日,不亞于外公外婆的生日慶典。
給岳父母大人拜年,也無需儀式,人來齊了便成。有道是:“岳母娘看女婿---越看越歡喜”,一句問候、兩句祝福,岳父母就奉若嘉賓,心里如同喝了蜜糖般樂滋滋的,忙的團團轉也是笑容滿面,端出油茶、甜酒、米花、燙皮等美食精心侍候著這一大屋子“拜年咖”。

三姐妹、三連襟兄弟相聚,無比親熱,互相噓寒問暖、互道新年祝福。我們這些表兄表弟、表姊表妹更是鬧做一團,嘻嘻哈哈,追追打打,時有破涕為笑者,好不熱鬧。
酒過三巡,菜過五味,吃的酒足飯飽,大家開動“大部隊”,又挨家挨戶去給同姓的長輩們一一拜年,往往此時,便是外公外婆最為榮耀和幸福的時刻。他們辛苦了大半輩子,為的就是看到所有兒女個個平平安安,和和睦睦相聚在一起給家族里的長輩們拜年,這樣他們臉上有光,活著就越發(fā)有滋味了。
通常要在外婆家住上一晚才能回家或去其他地方拜年。這樣的夜晚,全家人圍爐夜話,吃著外婆做的高粱粑粑、甜酒湯圓、臘腸血餅,不知不覺已是半夜,頭雞打鳴了才去睡著......
“拜年拜到初七八,才算個拜年咖”。拜年的路上,不捉幾個“團魚”(意為山路稀爛打滑摔跤,屁股上沾滿泥巴)也不像個拜年咖。這話是說給我們小屁孩子聽的,仿佛唯有屁股上貼上兩塊泥巴團團,才足以證明給外公外婆拜年的誠心誠意,就好比外公褲腳卷子上不漸滿泥水,不足以證明他是一個盡職盡責的農民。
我家離外婆家十五六里,山路七拐八彎,新春多雨雪冰凍,拜年的人絡繹不絕,道路總是泥濘不堪。我和妹妹是雙胞胎,父母帶年幼的我們去外婆家拜年,總是讓我們坐在父親挑的籮筐里。六七歲后,雖然我們分別擁有一雙小小的深桶靴子,但去外婆家的拜年路上,總還難免是要“捉團魚”的。唯有在這條去往外婆家的路上捉了“團魚”,母親非但不責罵我們,反而會哈哈大笑一陣。因此這條人生中最長最艱難的一段山路,也是我們一家四口的快樂和幸福之路。
今天,外婆外公早已作古,父母親、舅舅也都不在了,我們無須再走這一段崎嶇山路,卻仍然奢望再去捉一回快樂的“團魚”。

在外婆家拜年的傍晚,耍龍燈的隊伍挨家挨戶來鬧春,最為熱鬧。那年代,春節(jié)里閑下來的年輕人多,一個家族舉燈兩條或四條,那是輕而易舉,另有形態(tài)逼真的蟹兵蝦將、十二生肖、天蓬元帥、齊天大圣等花燈、鼓樂隊前呼后擁,足有上百余人,浩浩蕩蕩,鑼鼓喧天,鞭炮聲接連不斷,所有村子里的人們無不興高采烈,儼然一個歌舞升平的世外“宮廷”,雞犬也隨之歡欣跳躍。
不禁又哼起快樂童年觀龍燈時唱的歌謠,仿佛又回到三十年前的鄉(xiāng)下:
龍在山,龍在云,修道成仙霞滿天。
龍在水,龍出洞,變化多端聲勢威。
龍到院,龍到家,喜氣盈門福壽添。
龍過江,龍歸海,海水沸騰五谷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