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小長大的地方叫老屋院子,雖然在羅洪鎮(zhèn)內(nèi)還有一處院子與之同名,但我的老家是在上羅洪村第八組。
上世紀八十年代,農(nóng)村最先開始改革,我們這個院子由原來一個組,分成了兩個組(當時稱生產(chǎn)隊),不過,鄰里之間還是像往常一樣,喜歡茶余飯后聚在一起聊天,話家常,或者天南海北閑扯,談古論今。
院子里有個羅教壽,也就是我今天要敘說的主人公“壽達子”,他家門前的小巷,就是大家常聚坐的地方,許多笑話趣聞也在此產(chǎn)生,進而傳播開來。
也許是近水樓臺先得月,不知是哪一天,哪個心血來潮了,給他起了個“壽達子”的外號,記得那時羅教壽也不過二十來歲,而我則是不諳世事的小孩。
一直以來,我很疑惑,也很不解,不知“達子”二字出自于何處,包含了什么意思,亦或純粹是大家為了快活逗樂?
前些日子正好在老家,我向“壽達子”本人提出了自己的疑問,想求證一下他是否清楚“達子”這個詞的含義、以及來龍去脈?可惜他和我一樣,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出于好奇心使然,我特意上網(wǎng)查詢了一下資料,還別說,“達子”二字還真有來頭,可謂一言難盡。
在中國古代,民族之間存在各種矛盾,如政治、經(jīng)濟、文化、信仰不同,統(tǒng)治階級為了各自的利益,時常發(fā)生沖突戰(zhàn)亂,“達子”這詞就緣于中原漢人對金元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岐視或蔑稱。
從宋朝到元朝,經(jīng)過明清兩代,最初的“韃子”逐漸演變成了“達子”一詞,不過,在現(xiàn)代社會中,此類文字不宜指代任何民族,應該盡量避免使用。
如此看來,據(jù)我個人分析,“壽達子”這個名詞,只是當時鄰里長輩對他開的玩笑,純粹是為了娛樂調(diào)侃氣氛而已,并無其它不好意思,因為“壽達子”人品不錯,也是一個熱心人,別人有事忙時,也會主動幫一把,大家還是很喜歡他的。

聽“壽達子”本人說,他是1958年出生的,今年六十六歲了。由于命運多舛,幼年喪父,早年喪母,僅讀過幾年書,也算是從苦難中長大的孩子。
他有一個姐姐是最大的,出嫁得很早,記憶中我都沒見過,上面有個大哥和二哥,二哥是啞巴,三兄弟擠在了兩間破木板屋里,過著蝸居的生活。
大哥當過兵,由于家境貧寒,到了四十來歲才結婚成家。
“壽達子”與啞巴二哥沒有結過婚,其實在年輕的時候,“壽達子”還是有人為他介紹過對象的,只因無錢無房,別人需要過的是日子,像他這種情況,連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沒有,故而沒有談成而已。
人怕的就是窮,沒有誰不想改變自己,也沒有誰不想為自己多創(chuàng)造點財富,其實在這方面,我認為“壽達子”還是動了腦筋的,也是朝著這方面努力的,只是家底太虧了,一時翻不了身。
早在十六七歲時,他就找了師傅學做篾匠手藝,也許太過急于求成,跟著師傅沒學多久,他就選擇出來單干,雖然技藝不算精到,但也能一把篾刀游走于四方,在外做了多年的篾匠活,還是賺不了幾個錢。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改革開放才剛剛開始,農(nóng)村普遍不富裕,外出謀生也是很難,加之篾匠活越來越少,許多日常生活用具可以工業(yè)生產(chǎn)替代,傳統(tǒng)手藝更不好干了。
于是,在外面折騰了幾年后,思來想去還是選擇了回來,他在自己承包的地里,種了些果樹,考慮到?jīng)]有住的地方,又只好在旁邊空地上靠著土坎,建了兩間毛坯房,由于沒錢買材料,幾乎連門窗都沒安得上。
栽種的一些果樹,因不懂技術,缺少病蟲害管理,加之地不向陽,土壤不適宜苗木生長,不到一兩年,就沒剩下幾株活的了,最后落個一無所獲,幸好投入不多,損失不大,在美好的向往中,生活又給他開了一次玩笑。

時間進入到了上世紀90年代,國家經(jīng)濟迎來了大發(fā)展時期,農(nóng)村青年紛紛南下廣東打工,或者進廠打螺絲,或者到工地搞基建,總之,賺錢的機會也越發(fā)多了起來。
一直沒找到合適事做,困在家里的“壽達子”,也跟隨鄰居到了廣州建筑工地,開始了搬磚生涯。
最初做小工提灰桶,邊干邊學,一段時間后,腦瓜子靈活的他,沒有正式跟師學過,竟能干師傅的活了,徹墻抹灰都能在行。
就這樣通過自身的努力,慢慢積累一些經(jīng)驗,他的技藝得到了很大提高。
離開廣州后,他又與一些工友轉戰(zhàn)長沙,幾年下來,錢倒是賺得不多,不過自己得到了成長,至少能以一技之長,換來往后日子的無憂。
2000年以后,農(nóng)村各方面條件也開始好了起來,許多家庭都或多或少有了一定積蓄,于是,建新房、起洋樓成了一時主流。
此時,泥工手藝還不錯的“壽達子”,也不用到外邊去打工了,在自己家門口就有事可做,加上他人合事,手腳麻利,要他做事的人不在少數(shù)。
他每天早出晚歸,很少休息,就這樣日復一日賺著工資收入,銀行里終于有了還算可觀的存款。
其實泥工師傅干活,最愿意做包工,因為累點苦點,干多干少全算自己的,沒啥顧忌,誠然“壽達子”也不例外。
聽他說,他曾經(jīng)包工過一棟房子,前前后后做了三四個月,最后工價歸到了近500元每天,這就很劃得來。
當然,辛苦肯定是辛苦,但干得有勁,要知道在當時我們這樣的農(nóng)村,這已經(jīng)是很高的工資了。
最近幾年,農(nóng)村建房少了,干了二三十年泥工的“壽達子”,也到了退休的年齡,他說現(xiàn)在很少做事了,如果有人需要打個土灶什么的,他還是愿意去干,因為這是他最擅長拿手的。
人生的路千條萬條,選對一條適合自己發(fā)展的路很重要,“壽達子”這條路選對了。

聰明人的腦瓜總會想事,也會做事,讀書不多的“壽達子”,凡事善于觀察、捉摸,這是他最大的特點。
他從沒學過木匠,卻能干很多木工活,甚至連吹選稻谷的風車也能打造出來;他也從沒學過圓桶匠,卻可以打作木桶、木盆、鍋蓋等。
這幾年不怎么做手藝后,“壽達子”也沒閑著,心里又燃起了新的點子。
大家知道,農(nóng)村用水很不方便,很多地方都接不上自來水,如果想用熱水器洗澡,洗衣機洗衣服都成了一些人的奢望,困擾了許多家庭。
自來水首先得有水源,于是,“壽達子”就找了三四處地勢較高,水源較好的地方,借助原有冒出的一點泉水,進一步挖深擴大,然后徹起水池子,埋好主水管,裝好分水表,再分裝到需要的各戶家中。
他學著按政府的標準,如自來水公司一樣,收取用戶初裝費和按噸收取水費,他就負責供水和維護。
據(jù)他說目前已有用戶50多家,每年光水費就有七八千元的收入,加上政府發(fā)放的養(yǎng)老金,基本的生活需求就完全可以得到保障。
我常跟他開玩笑說,你比我們要幸福得多,因為你不但有自己的自來水公司,每月還有幾百塊錢的養(yǎng)老金,住的房子也是政府所建,看病不要錢,還有存款,是妥妥的富翁老頭??!
不過,玩笑終歸是玩笑,我知道,“壽達子”這一路走來也并不容易,曾經(jīng)的艱難與困惑,并不是誰都能理解的。倘若他的家境好一點,家里能多有兩間房子住,也不至于錯過最好的年紀而找不到媳婦,他完全可以有一個很圓滿的家庭。
當然,也許我這樣說有點絕對,因為當初還是有那么一位姑娘愿意嫁給他的,只是由于那姑娘小時候的一場意外,不慎摔倒火坑中毀了容,而他心理上產(chǎn)生了一點陰影自己選擇了放棄,這多少還是有點遺憾!

每次回到老屋院子,心里總有點過去的情結,喜歡和“壽達子”聊聊天,侃侃大山,仿佛又回到當年的味道。
其實我比“壽達子”小很多歲,只是小時候習慣到他家串門,下雪的冬天里,也偶爾到他家烤一陣子柴火,因為他家有三兄弟擔柴,是院子里柴火最多的一戶人家。
去年秋天的某天,路過他住處門口,剛好他正在編織竹籃,重新操起了舊業(yè),我心生好奇,就在那坐了一會兒。
我問他今天怎么就編起菜籃子來了,他告訴我,市場上的籃子不耐用,也不好買,別人需要一個這樣的籃子,讓我給特意織的,順便多織了一個,留著自己用。
哦!原來如此,看來過去那種形式的老物件還是很實用,現(xiàn)在還是有人很喜歡的。
接著他又嘆了一聲,如今許多的傳統(tǒng)手藝都快失傳了,再過幾十年,恐怕祖先留下的那些技藝都會丟完。
我半開玩笑說,你要把做篾匠的那些家當好好收藏起來,若干年后,成為了古董,說不定還是文物呢。
風雨人生幾十年,漫漫長路自己走,挫折與困難終已過去,時代賦予了每個人的美好,“壽達子”也跨入了人生最好的時段,祝愿他未來活得愉快,活得更加精彩!
2024年5月28日于冷水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