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起湖南武岡城里的形勝,民間素來流傳有“五龍不出城,三龜守城門”之說。五龍者,指的是武岡城內(nèi)五座以龍命名的橋梁,即興龍橋、攀龍橋、驤龍橋、游龍橋、化龍橋。
相傳明朝初年,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見他的兒孫們在京城內(nèi)常尋釁鬧事,胡作非為,很是生氣,就將他們分別封王遠(yuǎn)離京城。他將第十八的兒子朱楩封為岷王,起初的封地在岷州(今甘肅岷縣),后改封云南,以后又改封武岡。因他姓朱,武岡老百姓都習(xí)慣叫他朱王。

也許是陰差陽錯,朱元璋死后,傳位給了他的孫子朱允炆,即明惠帝。這一下,朱元璋的兒子們大都不滿了:哪有皇帝不傳位給兒子而直接傳給孫子的呢?皇上的那寶座誰不想坐一坐!
朱王來到武岡不久,果然,他的四兄朱棣捷足先登搶奪了帝位,即明成祖。這使得朱楩心里直癢癢,竟然也做起皇帝夢來。
他于是在武岡城大興土木,修建王城,又引來渠水做護城河,作為王城屏障。有河當(dāng)然得修橋,于是又在渠水上修建了五座橋梁。為了給橋取名,他可是煞費了苦心!因為這些橋名既要響亮,又要隱含自己的皇帝夢,還不能讓人識破遭殺身之禍。他冥思苦想,好不容易將第一座橋取名為興龍橋,不料便一病不起,嗚呼哀哉了。

這事傳到民間,人們引為笑談。有人說,朱王是攀龍附鳳的角色,仗著老子的權(quán)威才到武岡為王的,第二座橋就叫攀龍橋吧。有人說,朱王作為花花太歲,哪是當(dāng)皇帝的料子呀?要當(dāng),除非皇帝主動把寶座讓給他,第三座橋就取名為讓龍橋。也有人說,朱王不是真龍,只是一條飄游在外的野龍,第四座橋就叫野龍橋得了。后來有人覺得“野”字太土太俗,故又改稱游龍橋。朱王一死,他當(dāng)皇帝的夢化為了泡影,人們就將第五座橋稱為化龍橋。后來,人們幾經(jīng)反復(fù),最終將讓龍橋更名為驤龍橋。
直到現(xiàn)在,除游龍橋被拆除外,其余四橋均在,成為城內(nèi)不可多得的一道風(fēng)景。
那么,“三龜守城門”又是怎么回事呢?
上了年紀(jì)的人大多還記得,在武岡城內(nèi)的東門內(nèi)、老南門、鰲山街,過去是有三個雕刻得栩栩如生的巨大石頭烏龜鎮(zhèn)守城門的。說起它們的來歷,有這么一個傳說。
相傳,在修建武岡新城時,武岡知州決定挑選一名技術(shù)精湛且有相當(dāng)組織能力的工匠來擔(dān)任修筑城墻的工程總指揮。他挑來選去,本州金稱市(現(xiàn)屬邵陽縣)一位姓舒的著名石匠師傅被選中擔(dān)此重任。
舒石匠接到修城任務(wù)后,即帶著幾名幫手風(fēng)風(fēng)火火赴任,日夜兼程。途中唇干口燥,正好看到前面有一處高門大樓,知是財主人家,上前一看,見一個富態(tài)胖女人坐在堂上。舒石匠上前施禮,并介紹了自己一行的來歷,求她給口水喝,說著就往里走。
“慢慢慢!”胖女人見他們滿腳是泥,猶恐踩臟了她的地面,忙說,“你們在外等著,我給你們打水來?!闭f完,到里面一轉(zhuǎn),遞出半勺水來。
舒石匠接過勺子,也沒細(xì)看,順手遞給身旁的伙計,讓他先喝。誰知那伙計剛喝一口,就 “哇”的一聲吐了。舒石匠打趣說:“啊喲,你還真是嬌貴,人家喝都沒有,你倒用來漱口?!?/p>
那伙計一邊“哇哇”大吐,一邊說:“你看這是什么水!”
舒石匠接過勺子一看,渾濁的半勺水里,上面還漂浮著兩片黃色的菜葉哩,一聞,哎呀,又酸又餿,竟是喂豬的潲水。
“娘的!把我們當(dāng)豬看。跟這胖女人拼了!”伙計們一個個都捋起了袖子。舒石匠連忙制止住大家,用眼掃了大屋底下那塊巨大的青石基腳,然后意味深長地向胖女人告別:“老板娘,我們走啦,改日再來感謝?!?/p>

到了州城,舒石匠日夜不停,抓緊施工,終于把城墻修好了。然后他向知州建議,在州城里,還要分別立三個大石龜,龜上立碑,一來壯州城形勝,二來宣揚知州美德。知州聽說要給自己樹碑立傳,當(dāng)然高興,但又說:“好是好,只是到哪里去找合適的石頭?”
舒石匠不慌不忙,說那個胖女人家的青石房基,正好可以雕三個大龜。知州欣然應(yīng)允,就下令衙役將那胖女人家的房子拆除取石。石龜?shù)窈煤螅忠峙俗冑u家產(chǎn),作為運費,將石龜送到州城。
石龜運到后,那為富不仁的胖女人家的房地田產(chǎn)便變得一無所有了,她也淪為滿腳是泥的乞丐了。
如今,盡管歲月久遠(yuǎn)了,有兩個石龜早已不復(fù)存在,城東門內(nèi)的石龜被人移置他處,仍然還保留殘缺的身軀,似乎在向人們講述它的身世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