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穿著皮鞋在田間勞作的潘澤潑
邵陽新聞在線(記者 朱杰 通訊員 關楊博 湯文忠)“布谷布谷快布谷,春天不布谷,秋收哪有谷?!痹谔镩g地頭,唱著《布谷》兒歌,挑秧、插秧、開農機……4月19日,在武岡市鄧元泰鎮(zhèn)綠洲村,今年45歲的種糧大戶潘澤潑忙得不亦樂乎。
在鄧元泰鎮(zhèn),潘澤潑承包著1000畝良田。在綠洲村的一大片田間,他的農田由于田埂修得整齊,整體看上去像一塊塊長方形的小餅干,格外規(guī)范?!斑@可不是為了漂亮,我每年都要花2萬多元修田埂,這樣能有效保水保肥,增產保質。在運秧插秧的時候,還便于行走?!贝┲ば谔镩g勞作的潘澤潑向記者介紹說。去年他的這1000畝良田,產糧65萬公斤,今年他的雙季稻多種了一些,預計今年產量將達到70萬公斤。

說起潘澤潑的種糧經,除了在修田埂等農活上做得精細之外,給他最大幫助的還是農業(yè)機械化帶來的高效率。在農機上,他可是個全能型機械手,目前擁有插秧機4臺、耕田機4臺、收割機3臺、烘干機1臺、植保機1臺,每一臺他都能夠熟練操作。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同樣是50畝的農田插秧,人工需要70個工,平均140元一個工錢,并且需要7天才能插完,成本需要9800元。而一臺插秧機配4個人,只要一天半就能完成插秧任務,成本1000元左右。
這樣的賬對于1000畝的種糧大戶來說,就是效益。在我市,農業(yè)機械化操作已有力推行開來。今年春耕生產工作,我市安排資金300萬元,實施雙季稻生產全程機械化項目,力推水稻耕作、育插秧、田間管理、收獲、轉運和烘干等環(huán)節(jié)全程機械化作業(yè)。目前,已投入農機作業(yè)機械2.1萬臺套,完成機耕作業(yè)面積36.2萬畝,水稻機插面積8.2萬畝。
免責聲明: 本文內容來源于武岡論壇 ,不代表本平臺的觀點和立場。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注冊用戶自發(fā)貢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武岡人網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不擁有其著作權,亦不承擔相應法律責任。如果您發(fā)現本站中有涉嫌抄襲的內容,請通過郵箱(admin@4305.cn)進行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